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速递 | 38份文旅文博艺术领域建议、提案

关注文产发展的 三川汇文化产业 2024-04-14
第4159期三川汇文化产业

点上方蓝字「三川汇文化产业」关注并星标


今日,2024年全国两会开启,我们将关注主流媒体报道两会涉及到“博物馆、美育”及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相关提案、建议。供大家学习参考。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博头条



两会开启!38+文博文旅艺术提案建议公布


1、民进中央:建议旅游淡季文化遗产景区学生免费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加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的提案》,针对文化遗产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建议探索建立文化遗产景区在旅游淡季向学校集体参观免费或低票价制度,努力保障青少年接受优质的文化遗产教育。

民进中央认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教育,有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但目前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优化文化遗产教育资源配置,努力保障青少年接受优质的文化遗产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建立中小学校与文旅部门、文物部门、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好所在区域文化遗产资源和相关单位的专业资源,共同长期开展文化遗产教育。探索建立文化遗产景区在旅游淡季向学校集体参观免费或低票价制度。鼓励优质校、示范校与资源相对薄弱校共建共享文化遗产类课程、师资。

2、杭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全力守护文化遗产


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继续在云冈石窟调研走访,对建议做最后的修改。杭侃把目光聚焦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上。他认为,保护利用好一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考古学,还需要更广泛的博物馆、古建筑、艺术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不少高校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上任重道远。他建议,应该采取措施,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转化利用提供更多的人才和学术支撑。

3、宋燕:用好“博物馆热”,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宋燕围绕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主题提交了4件代表建议。针对她所提出的在南京建一座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的建议,文旅部还多次到南京考察,并两次与她当面沟通。这些积极的反馈,让她备受鼓舞。

接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以及大量“亲子游”“研学游”,宋燕和同事也发现了新问题:“博物馆的展陈设置、灯光明暗度、展柜高低,以及解说词的内容不完全符合小朋友的需求。”

对此,宋燕正在起草代表建议,围绕建设“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制订参考标准,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到更好传承。

目前,许多城市在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应当把“儿童友好型博物馆”的建设纳入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

4、郑喆轩:加强遗址保护利用 让公众文博体验更丰富



作为来自考古一线的人大代表,郑喆轩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将稻城皮洛遗址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并同时加快推进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在他看来,皮洛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分别反映了四川在早期人类起源、文明演化的过程中非常独特的价值及世界性意义,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去年,他带领团队在皮洛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同时探索在皮洛建设考古工作站和考古大棚,同时推进皮洛遗址博物馆建设,让皮洛遗址成为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3年,迎来黄金时代的四川考古界成就斐然。不仅旧石器考古领域收获巨大,巴蜀文明遗址考古也不断上新,罗家坝、城坝等巴文化遗址、宋元山城遗址以及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都有新发现。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效明显,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后引来持续观展热潮、示范区建设按要求全面推进考古发掘、研究阐释、遗址保护、展示提升、活化利用、宣传推广等工作,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创建评估。此外,文物保护工作也不断强化,长江、黄河文物的系统性保护利用持续推进,四川石窟寺保护也正在全面推进。

2024年,郑喆轩感叹依然会继续忙下去。多个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还要继续,皮洛遗址等相关学术成果要整理发表、皮洛遗址的国际学术会议也在筹备召开。还要配合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做好四川基层文物工作者的培养工作,希望他们在普查中能够发现更多的旧石器遗址点。

今年全国两会,郑喆轩也将带去新建议,希望支持蜀道考古调查发掘及研究,推动相关遗址的保护利用;继续加快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的申遗步伐、争取早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继续加大四川旧石器考古发掘的支持力度。“在当下考古的黄金时代,希望有更多的成果来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的瑰宝。”

5、郭进:不断释放博物馆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郭进来自彝族,是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从业17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古生物研究,参与了澄江化石地申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展陈与管理等工作,用专业所长赋予馆陈数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化石新生。

为了让博物馆里的知识更接地气,郭进带领团队向现代科技手段借力,通过古生物三维复原动画视频、全息投影、化石感应互动等方式,让化石“活”起来;通过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引进AR智能体感互动设备及8K天文数字球幕剧院等方式,在探索博物馆“自食其力”渠道的同时,促进科研向科普转化。
调研博物馆发展难点、回应群众关切、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履职期间,郭进立足本职工作,积极依法履行代表职责。

今年,郭进计划把关于加强基层博物馆科研职能的建议带到全国两会,继续为博物馆人代言。

6、何毓灵:推进文物活化利用 讲好中国文字故事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如何深入研究和活化利用甲骨文,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

何毓灵:甲骨文分散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科研机构、高校。另外,甲骨文本身骨骼的载体,长期风化,剥离保存的条件不一样,它自身上面承载的一些信息也在流失。

何毓灵去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时提出的第一份建议就是和搭建甲骨文数字化平台相关。他建议,让分布在全球的甲骨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

何毓灵:如果用数字化技术,现在的三维扫描技术能够全面地把信息保存下来。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想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推动分布在不同单位的甲骨文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拼合。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何毓灵有了新的建议,推进对殷商时期周边方国的考古研究。

何毓灵认为当时的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形的,你可以理解为殷墟是在高高的金字塔顶端,这些方国可能是在金字塔的中间或者底部,我们现在只是知道金字塔上面那一块,对下部、中部的情况了解是不充分的。我想能够就整个方国考古提出进一步建议,能够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7、黄林:持续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发声


“今年全国两会,我仍然比较关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我将积极发挥人大代表职能,继续积极呼吁。”2月22日,黄林表示,针对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现状,他与湖北、湖南、山东等地文物保护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今年两会,他还准备提一个有关“加强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队伍建设”方面的建议。

8、顾万发:让世界看到仰韶文化重要价值


让文化遗产要活起来,要真正地惠及公众。我们的公众能够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这种兴趣和爱好。

今年春节期间,顾万发代表策划组织了175项特色文博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走进博物馆,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同时,他还在筹备一件大事:建议把沿黄九省区的仰韶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人大代表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其中可以说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文化遗产应该是仰韶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当务之急,也是非常有必要性的。文化遗产调研、学术会议讨论、最新成果整理、专家论证……顾万发忙得不可开交。顾万发认为,河南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区域之一,有责任担当发起者的角色。我们很多的人都知道仰韶文化的重大价值,但是往往限定在学术界。还要让国际上的公众他也要认识到它的重大价值。既是我当一个代表的应有职责,也更是我作为一个文博人应有的基本职责。

9、韩莉:加大文博事业发展 助推我省文旅高度融合


2023年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旅游收入为3.85亿元,创历史新高。长期关注文博事业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莉通过对游客数量、来源、旅游收入等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多种形式的文物展览,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实地调研,她提出了《加大文博事业发展 助推我省文旅高度融合》的建议。

韩莉表示:结合我省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等特点,我们还要盘活文物资源,加强馆际交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做出更多的精品展览,研发出具有文化内涵、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创产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从春节假期开始,韩莉就多次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和文旅单位实地调研,进一步完善建议。她认为,要加大文博产业模式创新、内容创新,突出国际化、引领性、带动性,让文化、旅游真正形成合力,促进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

有了文博产业的赋能,定能促进文旅融合工作,打造全域全季的旅游强省, 擦亮"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金字招牌。

10、汪万福:科技引领文保创新 匠心追梦技能报国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多年来持续关注我国壁画和土遗址保护,他对文物保护和研究有着更多的思考,履职以来,他走访基层,听取建议,为全国两会的召开做足准备。

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生物研究室,汪万福正带领科研团队,加紧对古代壁画表面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做微生物培养。他说,这是未来文物保护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

履职一年来,汪万福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听取各方建议,围绕文物保护、文物数字化等方面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作为人大代表,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将发挥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作用,积极履职尽责,将更多基层群众的期盼和呼声带到全国两会上。

11、倪闽景:于文博场馆、科技场馆黄牛抢购倒票治理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拟提交一份《关于文博场馆、科技场馆黄牛抢购倒票治理的提案》。这是继去年两会呼吁系统提升青少年科创教育质量后,倪闽景再次聚焦科创教育环境的社会痛点,呼吁对当前一些文博场馆、科技场馆黄牛抢购倒票乱象急需出台法规治理,从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科创文化教育环境。

倪闽景在提案中关注到,近年来,国内许多文博场馆、科技场馆十分火爆,寒暑假、节假日和周末“一票难求”现象十分突出,参观门票出现了秒杀的情况。一方面文博场馆、科技场馆展陈水平质量提高,免费及低价公益票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热爱肯定;另一方面以盈利为目的的黄牛抢票倒票行为更加剧了“一票难求”。“一些热门场馆因此12345投诉不断,观众对场馆管理和行政执法产生了质疑,相关场馆打击黄牛手段有限,有苦难言。” 担任上海科技馆馆长的倪闽景对这一现状忧心忡忡。

与“预约博物馆门票之难,难于上青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某些第三方平台购买代拍代抢服务,能有“99%的成功率”。以某博物馆为例,某二手交易平台上显示代拍报价在60-80元不等,只要提供身份证号和姓名等基本信息,就可以坐等抢票结果,还承诺“百分之百官方渠道”。许多代购机构,囤积了大量身份证信息后,甚至利用技术大肆抢票后再退票,用挤压票源的方式造成稀缺,进一步造成了观众购票难。

12、马萧林:加强国际传播 让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


“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让文物‘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马萧林说,如今,河南博物院正通过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人才优势转化,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开辟文创发展新赛道,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文创产业快速发展。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的履职也一直围绕着文物、文化。“去年,我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考古用地保障的提案》,得到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重视,经过大半年时间的协商办理,近期两部门可能会联合发文,解决考古临时用地问题。”马萧林说,提案被重视采纳,对他来讲也是极大的激励。“接下来,我将更好地履行委员职责,精准有效建言献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萧林透露,他今年关注的重点是文物的保护利用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涉及的主要是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等连片地区集中保护的问题。”马萧林举例,如河南、陕西、山西这些文物考古大省,考古大遗址和考古遗址公园较多,占地面积大,希望通过提案来推动国家层面解决协调补偿机制的问题。围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马萧林建议,通过新媒体等手段,把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13、郭桂义:建议加大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投入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二级教授郭桂义建议加大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投入。

他认为,大别山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新中国的成立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别山是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土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63万人。在中央、省大力支持下,大别山人民克难攻坚,努力奋进谋发展,各项指标均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由于基础、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大别山革命老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与困难,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重点财源支撑性项目不多,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

为此,他建议加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投入,培育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

一是支持老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率偏低,要使老区广大人民生活好,发展好,必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居民较大程度城镇化、城镇化支持乡村振兴之路。建议加大大别山革命老区重要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投入力度,在铁路、公路、港口等国家重点交通规划布局上给予支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补助力度,强化大别山革命老区在全国的突出地位。

二是在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布局上给予倾斜。大别山主要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已建成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物流和交易平台,各项知名农产品品牌不断发展壮大。但缺乏龙头企业、支柱产业的带动,建议国家在重点产业发展布局上给予倾斜,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建材家居、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光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船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郭桂义建议支持大别山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是抢救性保护大别山革命文物。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革命文物,境内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遗存上千处。目前革命遗址遗迹保护经费不足、合理利用不够的问题较突出,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支持创建鄂豫皖苏区国家5A级景区。大别山境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安庆、六安、黄冈、信阳在加快推进以鄂豫皖苏区为主体,联合大别山区域内红色景点,整体打包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带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弘扬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恳请国家有关部委予以统筹规划、重点支持。

此外,郭桂义还建议加强大别山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投入。

一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别山地处长江中下游,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通过细致规划,夯基固本,加强污染治理,突出预防为先,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原则,大别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重、投入支出压力大,在项目引进、产业发展上门槛高、限制较多等问题,为统筹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建议:

二是加大中央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研究考虑地域差异、环境状况、补偿激励效果等,优化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健全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充分保障大别山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本、发展机会成本,保证大别山地区生态安全建设的基本需求。

三是试行生态受益地区向生态输出地区的补偿机制。建议长江下游生态受益地区向大别山生态输出地区给予一定的生态经济补偿,用区域补偿解决生态效益溢出价值。通过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14、张其成:推进“中医生活化”让中医药博物馆“活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接受中国网中医频道专访时说,中医药学是一门高度生活化的健康医学,“中医生活化”的目的就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的心身健康。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的观念问题、认知问题,当前较为明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解决。另外“中医生活化”也应列为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重要内容,还要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建设,让中医药博物馆“活起来”,包括让中医药文物“活起来”、中医药古籍“活起来”、中医药非遗“活起来”。

15、都海江: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从事文化传播领域多年,都海江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都海江提交了《关于建议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科学评估体系的提案》,呼吁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中华文明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科学设置评估指标与维度,注重评估结果运用,更好地提升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这件提案被列为年度重点提案,取得了办理实效。

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让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在都海江的履职“作业”中,始终是重要一笔。


“一直以来,故宫博物院不断优化服务、创新手段,从观众需求出发,不断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和共享利用,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传承转化能力。近几年来,故宫通过多种手段挖掘并阐释文物的价值,包括故宫的出版物和文创产品、‘数字故宫’建设、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正在巡演的沉浸式儿童音乐剧《甪端》等,正是用观众接受、认可的方式阐释文物的价值,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都海江告诉记者。

数字化创新的力量,赋予了六百年故宫新的活力,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现代表现形式,这也给了都海江新的思考和启发:如何更好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动能?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大家长”,都海江日常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几乎时时、处处都在践行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出差路上、接待间隙、会议现场,在他眼中都是调研的好机会。过去一年,都海江的调研足迹遍布岳阳、南宁、柳州、桂林等十几个省区市,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数据库的建设上,对数据标注、整理、关联标准关注不够;相关顶层政策设计统筹仍显不足,数字文化产业的各类标准尚未统一……谈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都海江坦言,“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面临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数字化升级的步伐。”

“没有标准,供需双方无法匹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都海江建议,探索形成一套适合文化大数据交易领域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文化数据的高效流通。

在都海江看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委员履好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不断拓展调查研究的深度,才能提升建言献策的准度。同样,今年全国“两会”前,都海江早早开始多方调研,仔细打磨准备提案。“今年‘两会’我带来的提案,都是结合过去一年在全国各地的调研情况和观察体会形成的。”都海江说。

重大外交场合目之所及皆是西装革履,故宫游客身着不同朝代的传统服饰……这些身影深深地印刻在都海江的脑海中。“我想我们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难道没有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服饰文化吗?我们应该运用现代设计的眼光和手法,汲取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滋养,形成中国现代服饰文化新潮流。”

这些问题和思考被都海江写进了今年的提案中。都海江告诉记者,过去一年,他一直在完善关于中华服饰文化的提案,并在与多位服装设计界专家学者的交流中凝聚共识-——“随着文化自信日益增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服饰文化也理应绽放新光彩,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元素的代表服饰,不仅能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审美,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服饰国际影响力。”

16、安庭:关于加强两岸故宫博物院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安庭表示,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蕴藏丰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两岸故宫博物院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与传承。作为新时代“中华文明会客厅”,两岸故宫博物院肩负着为两岸同胞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认同感的时代使命。

安庭认为,两岸故宫博物院原是一家,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因历史原因现在分为“一院两地”的局面。后因种种原因,自2016年至今,两岸故宫博物院一直没有开展交流与合作。因此,重启两岸故宫博物院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对此,安庭提出了四点建议:
(1)建立故宫通票制或优惠制。使用一方故宫门票可优惠购买另一方门票。或者使用一方故宫门票,可在另一方享受免预约的优惠政策。此举不仅能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还能推动旅游消费的升级。特别能够让海外客群在优惠制度下,对两岸故宫形成统一的认知,促进良好的民间交往互动形式。
(2)搭建两岸故宫博物院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双方研究人员应建立定期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展览策划、文物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具体交流合作内容可包括:文物保护、展览策划、社会教育、文创合作、文物数字化应用、图书出版等多项领域的合作。
(3)建立两岸故宫博物院合作桥梁。可建立展览品牌,每年在北京市、台北市联合各举办一个或多个有影响力的综合或专项展览,赋予不同维度的主题。积极增进民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建设两岸故宫博物院官网平台。“互联网+5G”数字化应用技术助力推动两岸故宫文化事业融合发展。构建起两岸故宫官网互惠共享的网络平台,为两岸同胞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可以有效调动收藏在两岸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活起来”,两岸同胞通过浏览线上平台的各种数字化文物资源,可以高效、便捷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两岸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效用和深远的影响。
安庭表示,两岸故宫博物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合作交流,有利于进一步全面阐释两岸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的价值内涵;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推进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有利于开创两岸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有利于促进京台深度融合与交流。
17、马丹:讲好长江故事,支持武汉建设中国长江博物馆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正高级教师 马丹带来了有关进一步支持武汉建设中国长江博物馆的建议。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武汉作为长江沿线的三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位居长江之“中”,承东启西,作为长江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的价值尤为突出。目前,武汉市拥有备案博物馆100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8家,位居长江沿线城市前列,具有建设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的良好基础。

目前,武汉市已确定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项目地址——武昌月亮湾城市阳台,距离长江直线距离约40米,与武汉城市地标建筑黄鹤楼和晴川阁遥遥相望,景观轮廓清晰,环境资源丰富。2023年10月,首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文旅厅也牵头组成展陈大纲编制工作专班,邀请故宫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召开多轮编审会,不断完善丰富提升展陈大纲质量。武汉已为建设中国长江博物馆做好充分准备。

如何进一步推动武汉建设建成国家长江博物馆?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支持武汉市申报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馆名,建议中央编办、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同意武汉以长江文明馆为基础申报“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馆名;二是支持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建议国家文物局协调长江流域其他兄弟省份及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集团等,协助武汉中国长江博物馆征集、调配长江流域具有影响力的文物藏品。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机构,承载的是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遗产,为我们提供了触达历史、感受文化的平台。通过展览、讲解、互动等方式,以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为媒介,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和文物融入教育中,培养孩子和大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也是当代美育教育所需要的。希望武汉通过建设中国长江博物馆,让更多的本土居民、学生、外地旅客了解长江文化,推动长江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18、魏华:关于加快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魏华一直关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魏华准备了《关于加快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的建议》。她建议通过立法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鼓励建设大运河文化公园。

江苏作为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在全国范围内首个提出全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全国首家编制完成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魏华在调研中了解到,虽然部分省市有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的相关规定和办法,但全国层面还未有保护大运河的专门立法。“大运河文化保护亟待顶层设计,建议全国性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及国家层面的统筹工作尽早提上日程。”魏华说。

“立法要以保护为核心,注重整体性、活态性和公众参与性,确保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魏华建议,首先要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同时确立保护原则与目标。

“建议鼓励建设大运河文化公园,对大运河沿线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进行认定、登记、保护、展示和传承,明确公园的定位、目标、功能布局、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等内容,以及相关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确保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魏华表示。

在确保立法有效实施方面,魏华建议,对违反保护规定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此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加强公众监督。

19、陈红彦:提升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水平灵活用人机制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将古籍工作人才发展壮大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把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在强化人才队伍章节中,要求加强古籍存藏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专业机构建设,扩大古籍保护修复人才规模,加强古籍整理研究机构力量,健全少数民族古文字人才传承机制,建设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专业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古籍专业出版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保障古籍工作相关人员工作待遇。强化古籍人才培训,实施古籍人才培训计划,设立全国古籍人才培训库,建设古籍人才培训基地和古籍整理研学一体的培训平台。应该说抓到了古籍工作的瓶颈。

古籍修复人才在经历了17年古籍保护计划的推进从全国不足百人增加至千人,人数和人员的学历和学科背景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相对于以千万计的待修复古籍而言还是捉襟见肘。古籍鉴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现在也应难到百人,培养难度更大。古籍有三种不同价值属性,即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应基于三个属性构建中国古籍保护体系——基于文物价值针对古籍实体的原生性保护,基于文献资料价值的再生性保护,基于艺术价值古籍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的版刻工艺、装帧艺术、修复技法、鉴定鉴赏是我国古代书籍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更加艰巨,雕版、修复、传统书籍装帧技艺已列入非遗抢救的范畴,鉴定人员仍严重匮乏。可喜的是,修复、鉴定也在科技发展的加持下得到交互发展,但总体上,古籍工作仍然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1)学校教育阶段,借鉴国外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方式,整合学科设置。目前古典文献学的教学分散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三个学科之下,课程设置不能全面对接工作需求,需要有效整合统筹相关教学,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更有针对性,文、理、美兼通,实践技能的培养前置,让古籍人才培养根据文物性、资料性、艺术性的全面需要进行,以便学生选择和介入工作时可以对全流程有所了解,快速进入角色;近年跨学科分析检测的方式辅助古籍鉴定的成功,弥补鉴定人员不足的同时,也成就了科技版本学的进步,这也佐证了整合课程,建立古籍保护学科的必要性。

(2)建立稀缺人才的绿色通道,有效补充公藏单位和社会机构的人力资源。目前可见,一些充满热情,想投身古籍保护的青年,在完成学校教育后,受户籍和招聘渠道的限制,无法进入古籍工作领域,培养和使用的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建议对稀缺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阶段经双向选择,择优直通入职,以期学有所用。

(3)整合机制,让人尽其才。除公藏单位以外,民间藏书和民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古籍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鉴于古籍安全性的考虑,创新协作机制,让民间的技术能手和研发力量成为公藏相关保护修复机构的补充,现阶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员不足、机制不够灵活造成的困扰,提高修复效率,提升创新能力。

(4)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为规范行业的发展,对修复人员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参照国外的修复者协会、联盟的模式,尝试对体制内外古籍修复者的灵活、有效管理,推动行业发展、行业自律也是整合力量的方式。

(5)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保证在职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在新技术不断产生,更新速度快的今天,从业人员通过进修开展知识的查漏、补缺、更新显得非常必要。在高校、科研机构、公藏单位建立常设的基地,从业人员每年有一定课时要求,补个人或相关机构的短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以利提升古籍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及协同创新能力。总之以各种方式形成我国古籍行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古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0、张婧婧:推动全域申遗 讲好更宏大的景德镇故事

“全域申遗,是为了讲好更宏大的景德镇故事。”近日,记者采访到了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江西省景德镇市委会主委、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在她前往北京之前,深入了解她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和感受。


“这次全国两会,我主要针对景德镇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出建议。”张婧婧告诉记者,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考察,了解陶瓷文化保护传承。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2022年,我提出了御窑厂遗址的申遗,2023年,进一步提出陶阳里区域的申遗,而今年,我将以‘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为申报主体,提出景德镇全域申遗。”张婧婧表示,本次申遗将呈现景德镇延续千年、规模宏大的制瓷产业完整图景,阐释中国瓷业发展中积累的杰出智慧。申报范围空间上覆盖“一镇三区”“一江三河”。由此,景德镇申遗将实现由“点”到“面”的完整保护,形成从单个遗址到系列遗址,再到全域范围的申遗新格局。

21、林蓝:设“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字化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次两会,她将重点关注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构建中国艺术话语和中国艺术叙事体系,以此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艺术家档案留存有整体性系统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林蓝建议设立“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字化平台,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面保存和展示新中国以来文艺战线的时代风貌、艺术家风采、人文精神,传承国家文化记忆,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艺术发展、人才培养、精品创作、行风建设等提供重要的启迪示范,推动新时期中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她指出,当代艺术家档案留存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整体性系统化程度不高、数字化力度不足、鲜活度感染力不强。

目前,全国大部分的艺术家协会、院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媒体机构对当代艺术家的档案资料“分而治之”,导致艺术家档案资料保存不全面、不系统,利用率不高,研究难以深入。因此,亟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系统梳理阐释,提高研究深度广度。与此同时,过去我们的艺术家档案主要以文本、图册等形式存在,在当下只有进行数字化转型,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提高研究效率,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 
 
(2)建议打造“987”口述史工程体系 为当代艺术史研究留下资料

林蓝表示,由于条件和认知所限,过去艺术家的口述影像资料留存有限,且偏重资料收集,所进行的专题性研究更存在不足,留下可供深入挖掘的空间。同时,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第二、第三代艺术家们,现在已是八九十岁高龄,以口述影像实录的方式尽早尽快抢救式地留存他们的影像资料,提升研究的鲜活度感染力,非常必要和急迫。

对此,她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是建设“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据化平台,列入中宣部“国家文化记忆和传承”工程。全国文联、各省市级文联、全国各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和艺术家协会等建设“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据化分支平台,以“挖掘整理、保护建档、传播利用”为形式,深入挖掘整理党领导文艺战线特别新中国成立以来贡献卓著的重要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信息,进行档案式文献管理,成为可供业界共享的资料库,并进行数字化宣传推广,进行创造性转化利用,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落实,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重塑文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二点建议是打造“987”口述史工程体系,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第二第三代艺术家们留下重要的口述影像资料,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留下热辣滚烫的第一手资料。

新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代艺术家们,他们的艺术历程深深嵌入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是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群像意义。作为历史亲历者及见证人,他们的口述史料也具有文献资料所无法涵盖的丰富信息及鲜活度,散发出独特的“个人性”魅力,值得进行抢救式搜集及整理。

林蓝建议全国文联、各省市级文联、全国各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和艺术家协会等单位,以90岁、80岁、70岁年龄段的老一辈优秀艺术工作者们为采集样本,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分阶段、分主题进行口述影像史料采集和整理,形成口述视频、音频、照片、文稿等采录素材。采录的影像资料形成“987口述史料数字档案系统”,接入“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据化平台,让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在研究中得以互证,让当代艺术家群像展现完整、鲜活的面貌。

同时,以“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据化平台、“987”口述史工程为依托,与相关权威机构、单位进行图书出版、影像化制作推广等深度合作,推动形成国家当代艺术系列研究和出版项目,产出“当代艺术名家影像实录丛书”、系列研究型专题展览等多样性成果,推动构建中国艺术话语和中国艺术叙事体系。 
 
(3)建议加大艺术名家大师和优秀中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力度

最后,她还建议聚焦“大家”重点培养工程,加大我国艺术名家大师和优秀中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推介力度。

借助国家“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据化平台,做好“4个1”工程,即一位艺术大家“1个展览”“1场研讨会”“1部纪录片”“1部传记”,以大力度、深研究、广传扬的方式,选树推介德高望重、代表时代的艺术大家。并结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艺术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等项目,推进艺术人才智库建设和人才扶持奖励机制建立,给予政策优待和资源倾斜,推动培育新时代优秀艺术人才,建设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老中青艺术人才队伍。

总之,构建起新中国艺术事业发展的历史文化宝库、传承发展脉络,全面记录和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踔厉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其中蕴含的时代光辉、艺术风貌、人文精神,必将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艺术界的力量。

22、班宁:推动建设平陆运河博物馆 助力运河文化传承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南宁广播电视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班宁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将围绕推动建设平陆运河博物馆履职建言,讲好“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故事,助力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近日,班宁来到平陆运河集团和平陆运河建设现场走访调研。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当前,广西相关部门正在推进平陆运河博物馆的建设,班宁希望通过该项目进一步推动平陆运河沿线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全面阐释运河水运文化,生动展现运河美好生活,加快平陆运河沿线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23、宋亚平:让更多孩子感受到“美”的力量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美术工作者,我有义务有责任发挥专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宋亚平如是说。
“美育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少儿美育是我长期关注的领域。”“能把爱好变成事业,我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宋亚平说。在专业创作之外,她一直利用专长开展艺术帮扶工作和多种形式的少儿美术教育普及推广工作。在基层走访调研时,宋亚平发现,现阶段美术教育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在快速发展。但是,农村学校还存在教具、教材等不足的现象。部分农村小学无法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应有的美术学习设施,美术教育的地位仍然较低。

2023年3月,宋亚平把加强乡村基础美育工作、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带上了全国两会。“美术教育是提升国民基础素养的刚需,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是长期战略。”宋亚平表示,她一直坚持用艺术帮扶的方式,通过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学,帮助留守儿童用画笔描绘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2023年5月,宋亚平在安康市双龙镇成立的美育基地正式运行。“我们还计划在榆林市、延安市、商洛市等地建立美育基地。”宋亚平表示,希望通过美育基地让更多少儿拿起画笔,画出家乡的风土人情,记录山村的变化,以此培养他们认识美、描绘美、创造美的能力,用艺术照亮更多孩子的心灵,唤起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艺术滋养,让美育浸润心灵,是我最大的心愿。我会在乡村美育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宋亚平说,“今年,我们计划举办‘乡村少儿美育论坛暨乡村少儿美育成果邀请展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画师和专家来参加,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关注乡村少儿美育工作。”

宋亚平认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对自己是莫大的鼓励和肯定,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代表所在行业发声,促进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宋亚平正在完善一年来的调研成果,将其细致地整理成建议。在为少儿美育呼吁的同时,她将目光聚焦在青少年素质教育等内容上。她建议,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共育,加强校内外安全防控。同时,要联动监督落实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网络环境,开展“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专项治理等。“我们要关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宋亚平说。

24、吴为山:从优秀作品中汲取智慧

2023年,是载入中国美术馆史册的一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强调“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

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大型展览,通过对历史文脉、红色主题、国际交流、经典呈现四个序列的梳理,集中展现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形象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革命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中外杰出美术成果的交流与互动。我们还积极把世界优秀艺术创作引进来,形成双向对话,推动中华文化在文明互鉴中繁荣发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们举办了“艺汇丝路”艺术展,汇集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193件作品,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艺术家受邀来华采风创作作品、中国美术馆国际藏品,以及12位艺术家为本次展览特邀创作的作品。同时,我带领中国艺术家赴埃及写生创作,组织参与“艺汇丝路——中阿知名艺术家采风作品展”,并通过沙龙、演讲等形式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艺术家对话交流。

作为国家美术馆,我们应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励艺术创新,及时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让人们从中获得创新力量,获得创新资源。

中国美术馆目前珍藏着13万余件古今中外艺术精品。今后我们将通过各式展览让那些曾深藏在库房里的作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画作,在这个国家美术的殿堂、化育大众的平台、国际交流的窗口,与时代见面、与观众见面,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25、们发延:乘“博物馆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如今,看展由小部分专业爱好者的行为变成‘大众探店’,尤其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对传扬中华民族故事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民族文化宫副主任们发延受访时表示,今年将就更好发挥文物古籍作用、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提案。

他说,许多文物是打动人心的历史见证。如宋代一枚小小的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就能让观众眼前一亮。“桃花石”意指中国,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而新疆出土的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上,也有意为“桃花石可汗”的铭文,说明喀喇汗王朝认可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西域虽远离中原,但这里的王国宋代便有中国一体意识。

再如,民族文化宫相关主题展中展出的继承发展唐三彩的辽代三彩器、明代藏文抄本古籍与历代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的礼品等,都是各民族水乳交融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物证,“其对外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不可取代”。

在近年“博物馆热”和国家日益重视文物保护利用的双重推动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让文物说话”。们发延指出,当前对文物古籍内涵挖掘阐释力度不足、展示传播形式有待丰富创新。

为此,他今年提案倡议,整合全国专家资源,协助各博物馆梳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古籍“家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坚实历史支撑。同时,加强历史文物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等服务,增强中华民族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采访中,们发延热情鼓励民众走进博物馆听文物“讲故事”,并推介了民族文化宫正展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其中就展出有前述桃花石可汗铜币。他表示,除了1500余件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的珍贵文物,取意“瓣瓣不同,瓣瓣同心”的“花瓣古籍墙”、用各民族乐器精心打造的“乐器墙”等,定能带给观众视觉震撼与感动。

26、宁雅秋:尽快将贾湖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宁雅秋受访表示,按照开发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尽快推动贾湖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借助国家级平台,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


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聚落遗址,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从1983年至2013年,共进行了八次考古发掘,出土数千件文物,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管乐器、世界上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等11项“世界之最”。其中,出土的贾湖骨笛享誉海内外。

“通过众多考古专家数十年来的考古研究,贾湖遗址极具中华文明探源价值。”宁雅秋表示,贾湖遗址孕育了诸多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为当地早期文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并带动了当地早期文明的发展和延续。这些都表明了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作为一名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宁雅秋长期关注贾湖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据介绍,贾湖遗址博物馆于2019年开始建设,于2023年11月份揭牌开馆。同年9月底,贾湖遗址启动第九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20平方米,目前,发掘工作正有序进行中。

宁雅秋认为,由于当地考古研究力量薄弱,贾湖遗址文化研究阐释还存在两个问题短板:一是对于贾湖文化的研究缺乏专业平台载体,贾湖文化学术研究阐释与其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不相匹配;二是贾湖遗址开发展示利用力度不够,还有较多文化积淀丰富的重点区域未进行考古发掘,展示贾湖文化的现代化手段还不丰富。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是由国家文物局设立的考古研究工程,旨在以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价值的认识。

“我们应该尽快将贾湖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这样不但可以提供贾湖遗址的影响力,还可以对我国8000年文明起源地的研究提供更多实证。”宁雅秋建议,可以搭建专家学者研究平台,邀请贾湖文化研究领域的涉及学科领军人物牵头,整合国家和省市的力量成立专业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贾湖遗址进行系统性研究,充分论证贾湖遗址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切实做强学术支撑。同时,成立高规格实体机构,服务平台,持续发掘开发利用贾湖文化。

27、田沁鑫:建言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数字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数字文艺作品的线上云演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深刻改变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新业态模式,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于日前提出了《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的提案。

数字技术触动田沁鑫的契机,是她担任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副总导演过程中,国家话剧院与中国移动咪咕团队运用“5G+4K”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技术,“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完成晚会的戏剧呈现部分,为观众带来全新观看体验。

事实上,中国国家话剧院近年来一直在数字演艺方面进行探索。2021年,剧院创作演出话剧《红色的起点》,尝试VR联屏的舞台视觉效果;推出原创话剧《直播开国大典》,持续探索“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技术。2022年,剧院推出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将装置影像艺术与话剧本体艺术相结合,打破“影像”与“舞台”的结界,在光影交叠和场景调度中营造出历史与现实互为关照的沉浸感和时代氛围。

在提案中,田沁鑫表示,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发展要求,文艺单位创新打造线上演播精品剧目,从数字化、市场化等角度进行探索。为促进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她建议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拓宽思路,确保数字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田沁鑫指出,目前,数字文艺作品线上演播的主要渠道是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平台。建议拓宽思路,用好线下影剧院等资源,从院线发行的角度拓宽传播渠道,促进数字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

在她看来,影院作为大众娱乐场所,可针对戏剧观众群体打造定制化服务。数字文艺作品的院线播映,建议采取“多样化营销+个性化服务”的策略,打造行业竞争中的差异化优势,维系除重点档期以外的日场上座率。

第二,统筹管理,打造数字文艺作品的标识化。

田沁鑫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工作为例。2022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国产网络剧片发行许可服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推进网络剧片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形成了同一类内容,由同一个管理主体综合指导和制定规则的机制;2022年5月,网络剧、网络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发布“网标”(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2022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国产电视剧片头统一标识,准确标注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号。

她认为,鉴于数字文艺作品与线下演出属于同一类内容,建议统筹到文化和旅游部统一管理。此外,为适应新时代数字文艺作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议数字文艺作品进行许可证式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数字文艺作品制作规范化、标准化,打造中国数字文艺作品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第三,加强联动,助力数字文艺作品的新未来。

数字文艺作品汇集了剧目创作、制作发行、宣传推广等各个行业。她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明确工作职能职责范围,建立责任清晰、人员明确、任务具体的良好工作机制,形成联动机制。

田沁鑫表示,未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将探索戏剧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建设戏剧现场云演播平台和数字智能演艺基地。“戏剧和网络的融合不止步于直播,而是要实现戏剧线下创作与线上数字化创作的全面融合,通过数字的、审美的方式,让精彩的中国故事被更多人看到。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书写好数字中国的文化篇章,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出我们文艺的力量。”

28、田静:担负文化使命 为传承发声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从千年历史中奔涌而来,孕育出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需要担负的文化使命。

“持续为传承发声,我将牢记使命和担当,守护非遗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构建多元化非遗保护传承格局,实现非遗保护传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是我一生的梦想。”

29、杨钰尼:找准“平衡点” 让千年哈尼梯田永葆生机


“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1300余年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如明珠般镶嵌在红河南岸。自2013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红河哈尼梯田一直以其完好的自然生态和极强的生命力,展示着千年农耕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为让千年哈尼梯田更好地“活”在当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聚焦遗产要素修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保护区群众增收等方面,不断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让千年哈尼梯田永葆生机。

“以‘保护哈尼梯田非遗文化’为核心,加强对民族节庆、民俗活动、歌舞服饰等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和活态利用。通过深化各族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哈尼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30、方北松: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全国人大代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方北松围绕“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提出建议,希望将其建设成为我国文物安全与基层文物治理改革标杆、楚文化与大遗址考古协同研究高地、大遗址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样板,推动荆楚文化保护传承。

31、林龙安:打造国际级艺术品交易中心,香港优势得天独厚

第十四届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会长林龙安在两会期间带来一份关于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级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提案。3月3日,林龙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底蕴,随着近年来内地涌现出大量艺术品交易机构,艺术品金融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收藏家和文化爱好者。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级艺术品交易中心既有助于世界各地艺术品在港展示和流通,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林龙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内地近年来成立了包括艺术品金融企业在内的大量艺术品交易中心。香港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HKIATC)已于2011年5月落成,但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仅凭这一机构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

林龙安认为,在打造国际级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过程中,香港的优势得天独厚。“香港民间存有大量文物,艺术品交易行业更是由来已久。作为一座自由港,香港对文物拍卖的限制相对较少,能够公开拍卖的艺术品范围更广,具有国际化的交易环境,因此拍卖行每逢举行‘春拍’‘秋拍’都能吸引业内的广泛关注,久而久之积累起丰厚的客源和资金优势。”林龙安称,“与此同时,香港长久以来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编织了坚韧且紧密的商业网络,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为艺术品交易保驾护航。”

打造香港作为国际级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在回答《环球时报》记者这一问题时,林龙安表示,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级艺术品交易中心,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和收藏家参与其中,既有助于世界各地艺术品在港展示和流通,也可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香港也可以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林龙安还称,香港作为重要的内联外接的枢纽城市,是一座联结了东西方文明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传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等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也应当承担起重要职责。在采访中,林龙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香港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利用自身在艺术品特别是高古(文物界将唐代以前的古代器物称为高古)艺术品领域的丰厚实物资源、世界公认的金融服务能力以及法律优势,通过建设国际级艺术品交易中心,为香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2、唐英年:优化国家文物藏品展出安排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西九文化区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日前接受人民网专访表示,今年两会提交七份提案,内容涵盖金融、文化、香港与内地融合,以及科技等方面。

唐英年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瑰宝丰富多彩,他今年提出“优化国家文物藏品展出安排”建议,希望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成为香港新经济支柱产业,持续带动旅游、餐饮、酒店、零售,乃至整体经济,达致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引擎助推香港经济长足发展的目标。

33、李六三: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年新春,“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节日新风尚。数据显示,2月10日至17日,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立足馆藏优势,策划推出特色主题展览和系列文化活动8500余个,吸引超7358万人次打卡,较去年同期增长98.6%。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六三认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的成功“出圈”,正是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阶段性成果的生动展示。

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我国共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总计43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43项,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它们星散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

“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同时,旅游也是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有效载体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李六三表示,春节期间,人民群众对文旅融合产品的热烈反响折射出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认为,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着重强调文物资源的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旨在发挥文物在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当然,在活化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好;只有协同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六三看到,今年春节,面对激增的游客量,各文化遗产景区有效应对,圆满完成接待任务。他认为,这与很多遗产地针对旅游开发建立了监测体系有关,即通过制定可度量的监测指标,观察分析旅游开发对遗产地保护管理的影响,指导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今年春节,一系列文博活动为找准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切入点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李六三分析,旅游具有吸引力的核心在于特色,深入挖掘和准确提炼文化遗产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是避免同质化的关键。“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参与设计规划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在装饰设计上与二里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理念考古发现相契合。春节期间,结合馆藏龙形器文物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春节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有机结合,增强了观众对遗址意义的整体理解。”

李六三建议,接下来,文化遗产领域应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文化遗产活化的内容与形式,丰富“旅游+”融合新业态。充分依托图书、新媒体、研学等公众喜闻乐见的传播与宣传渠道,讲述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故事,丰富旅游业产品内涵,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
34、刘广:在继承中创新 笔墨当随时代


“今年北京的年味特别足!”因有值班和创作任务,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刘广今年选择在北京过年。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披露,春节假期(2月10日至2月17日),北京接待游客1749.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7.4%。游园庙会是这个春节假期的“顶流”,北京各大庙会、游园会共接待游客516.4万人次,各类民俗体验游盛况空前。

对此,刘广深有体会:“在北京过年,就要找北京‘最民俗’的名片,我特意去了潘家园旧货市场,真是人流如织。”春节期间,潘家园举办了第十三届春节民俗文化节,既有珠宝玉石、瓷器、古钱币等古董展示,又有剪纸、宫灯、琉璃、京绣等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展演。

北京灯彩非遗展示区令刘广印象深刻:“匠人对传统宫灯进行了创新,除了传统的八角、六角、四角宫灯,还推陈出新了异形宫灯,既能照明又可装饰;各面画屏图案内容更是多姿多彩,除了传统的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等,还有很多网络流行语,引得人们争相购买。”在京城老字号茶叶品牌的新式茶饮店,各式饮品、甜品等琳琅满目,令刘广倍感惊喜。

“如今,老手艺、老字号纷纷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供给,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为文旅市场拓展了新的消费空间。”刘广感慨,“过年期间文旅市场的红火,也给我的创作增加了灵感与启示——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让笔墨紧随时代。”

在刘广看来,如今中国画的创作既要展现传统文韵,又要积极描绘当今盛世。近年来,刘广走遍黄河、长江、长城沿途各地,亲眼见证并以艺术创作的形式记录了黄河、长江两岸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也记录了当地对于长城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黄河、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带动沿岸文旅等富农产业发展,给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黄土朝天,现在成了生态湿地公园,人们从年久失修的老屋搬迁至红砖青瓦的新居,过上了现代化生活。”刘广深知,黄河、长江千百年来的峰回路转、滚滚滔滔虽不曾改变,但沿岸群众的生活却是日新月异,这正是他眼中的伟大祖国在新时代最真的样貌。

在大量考察、采风的积累下,刘广用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将长江、黄河、长城沿线的地理标志都融入自己的画作,作品中江河上行驶的游轮、连接两岸的雄伟大桥、现代化的高铁、知名人文景点,有古意、有新象,真正让现代文明与大好河山融为一体。今年,他又将投身到对“千年大运河”及“未来之城——雄安”的创作中。

“如何将传统笔墨创新表达出新时代的新风貌,是每一个画家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刘广表示,今年两会他将继续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创作、编纂出版“长征、大运河、长城、黄河、长江”等中华文化重大题材绘画大系,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突出新时代绘画创作的重大意义。
35、韩子勇:文旅供给的量与质都还有巨大潜力

今年春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各地景区、文博场馆等普遍迎来客流高峰。在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韩子勇看来,今年以来的美术馆热、博物馆热、传统节日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文化、旅游、健身、休闲渐成刚需,在社会生活构成中占比持续升高。现在的景区、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文化场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圈、社交空间中比较活跃的部分。

韩子勇认为,年轻人是推动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他说:“他们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成长环境相对较好,文化需求更加旺盛,更注重生活品质。精神文化消费在他们生活中占比更高。年轻人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年轻人也是供给侧的重要力量。”韩子勇介绍,以江西的望仙谷景区为例,几个年轻人把废弃多年的采石场打造成火爆景区。这个景区的设计借用仙侠传奇的游戏场景,街道、建筑、水系、山石、树木等构成一个完整的聚落,经营内容包含了当地大量的非遗元素,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奇观。“在这个地方,我想到生态修复、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韩子勇说。

对目前文旅行业的“热辣滚烫”表现,韩子勇审慎判断。“实际上,我们的文旅产品相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无论量还是质都还有巨大潜力,特别在文旅融合、创造性转化等方面,空间巨大。”韩子勇说,文旅行业应该继续在供给侧发力。

韩子勇表示,今年他还将继续做好国家文化公园及非遗的传承保护等相关工作。同时,积极参加政协的调研活动,加强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艺术创作的深入研究。

今年两会,韩子勇将提出《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作用》的提案。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

我国非遗代表作名录建设已近20年。目前公布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有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57项。韩子勇认为,受行政区划和项目制习惯的影响,各地申报热情高涨,客观上则面临项目“代表性”持续降低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存量概念,不可能越来越多,名录体现的是“代表性”,并非全部非遗。应逐渐从项目量的增加转向项目内涵的拓展,建议继续控制名录项目增量,转变申报和评审项目思路,重点转向梳理、研究、阐释、拓展名录体系的内在逻辑,归类求同,打破项目边界,突出中华非遗的整体性,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内容。像中国申报的、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的分析、归纳和整合就是优秀案例。

同时,韩子勇建议,认真分析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保存”的区别,对已有名录体系深入分析,突出重点、亮点、契合点、共同体,重心转向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项目,求同归类、突出主题,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持续发力。
36、许鸿飞:春节是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文化的良机

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鸿飞明显感觉到,春节假期除了物质性消费,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同样需求旺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艺术品成为群众生活的“刚需”。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和精神象征。”许鸿飞认为,今年春节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后的首个农历新年。这是让外国友人探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机会。

他注意到,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通知》提出,要推进节日文化交流,包括组织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走出去”,开展“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主题活动。

肩负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带着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这是许鸿飞的履职实践之一。今年,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第6次在西班牙举办。日前,许鸿飞经典雕塑作品《吻》的捐赠仪式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北部公园举行,这是西班牙第一次官方收藏中国艺术家的署名雕塑;同时,他的龙年生肖雕塑新作《龙凤呈祥》在西班牙另一座城市萨拉曼卡的马约尔广场亮相,拉开了以庆祝中国春节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的帷幕。这已经是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第56站。

连续6年春节期间,许鸿飞都携生肖系列作品走出国门,积极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让世界更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历史文化。多年的海外展览经历让许鸿飞深刻感受到“春节热”在海外持续升温,中华文化逐渐为世界瞩目。

多年来,他一直在用雕塑语言诠释爱和欢乐,向海外民众展示中国人的健康、从容、乐观和自信,向世界展示不断发展、进步和变化的中国。

许鸿飞表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新的一年,他将继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在艺术创作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续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鸿飞透露,今年两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他的提案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他说:“文艺工作者应该主动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明交流使者,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用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可以真实立体全面地读懂中国。”
37、卓娅·巴合提:心系文博步履不停


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注重挖掘阐释文物价值和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卓娅·巴合提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021年,卓娅来到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工作,负责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馆藏文物研究,同时参与讲解工作。

2023年,卓娅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6条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也在后续的政策制定中得到了体现。

回望过去一年的履职经历,参加专题培训、视察调研,与其他代表交流,卓娅说:“听他们的经验心得,学到了很多,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心中更有谱儿了。”

卓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每隔一个月,都要参加一次群众接待工作。“希望能够发挥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她说。

2月初,列席新疆两会回来,她便立即投入到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这次普查,对她完善准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建议有很大帮助,建议于近期做了最后的修改。

“岩画类石质文物保护是与大自然、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卓娅说,在她看来,通过数字化采集手段既能完整呈现岩画类石质文物现状,及时保存图案,也是为石质文物保护学科建设保留研究资料的迫切需求,因此,今年她的建议之一将围绕岩画类石质文物数字化保护展开。

在工作中,卓娅的任务之一是负责野外文物巡查。新疆地域辽阔,如何守护野外文物安全是一大难题,以阿勒泰地区为例,60名野外文物看护员守护着651处不可移动文物,范围广,任务重。

为此,卓娅将目光锁定在加大野外文物巡查数字化手段上,并准备了相关建议,希望通过增强文博单位系统防控能力和水平,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为野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38、朱鼎健:扶持新型文旅项目,提升外国人支付便利度

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关于加大对新型文化旅游项目高质量发展扶持的建议》和《多措并举吸引海外游客推进海南自贸港尽快确立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两份文旅发展相关提案。
在提案中,朱鼎健建议,文旅发展,需加大对常设性的实景演艺、私人博物馆、基于视听科技的演艺和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新型文化旅游项目政策指导和扶持;同时,具体到海南文旅事业,可进一步放开旅游免签政策,扩大海南“朋友圈”,大力提升离境购物热度,进一步提升外国人来华支付便利度。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总投资超105亿元!苏州文博会如何破题“人文经济学”
项目申报!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指南)
文化领域五大案例!中国区块链创新应用报告&案例集(下载)

 推荐收听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三川汇文化产业】已运维4000多期(持续十多年,跨越4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三川汇文化产业】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三川汇文化产业」,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