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熊澄宇:文化、“文化+”以及融合到底是什么?
文化产业评论:1月30日,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5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揭晓典礼暨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主题峰会在京举行,10位文化产业界杰出人士当选“2015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峰会期间,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就“文化+的融合之道”为主题,阐述了他眼中的文化、文化+”以及融合的认识。文化产业评论在此分享给大家。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现场录音整理发布,未经作者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来源)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whcypl@126.com
2015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
1月30日,光明日报社主办的“2015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揭晓典礼暨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主题峰会在京举行,10位文化产业界杰出人士当选“2015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具体名单如下:
于 冬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
吉西平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明跃 猪八戒网CEO
任仲伦 上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苏志刚 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国平 江苏无锡灵山集团董事长
张 晨 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
徐 俊 中华书局总经理
徐 滔 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京视卫星传媒集团 董事长
童之磊 中文在线董事长
峰会期间,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就“文化+的融合之道”为主题,阐述了他眼中的文化、"文化+”以及融合的认识。文化产业评论在此分享给大家,以下为发言内容:
主持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尤其是五大理念提出以来,创新发展、“互联网+”被广泛提及,现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力量,什么是“文化+”?“文化+”意味着文化企业要与其他产业实现融合与渗透,究竟“文化+”加什么?怎么加?下面掌声有请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为我们作主题发言。
熊澄宇:很高兴来参加这样一个年度人物揭晓典礼,首先向所有获奖的年度人物表示祝贺。
今天这个场合,政府官员比较多,企业家比较多,我好像是作为学界的唯一代表坐在这里,我就代表学界来谈点学习体会,怎么来领会政府阐述的“十三五”政策,怎么来领会业界讨论的他们的经验。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给我出的题是《“文化+”的融合之道》,我想,这首先就需要我来解读一下我对文化、“文化+”以及融合的一种认识。
什么是文化?在政府层面上,文化是主旋律;在企业层面上,文化是GDP;在老人那里,文化是年夜饭;在孩子那里,文化是发红包,这就是我们对文化的不同解读。
如果我们从理论上给文化作一个阐述,我们说,文化首先是一个价值体系,它包含着民主之魂,包含着礼仪之道。文化也是一种符号体系,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的图书、我们的影视、我们的建筑、我们的人文。
当然更重要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制度体系。今天我们说的宪法、刑法是文化,“八项规定”也是文化,因为它现在在制约、规范我们的行为。当然,从企业来说,工商税务是文化;从我们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养老保险也是一种制度体系,它也是文化。所以说,如果我们要谈文化的融合,就要思考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文化的融合、文化元素的融合。那么,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的多层次、多元素的融合之中构成的。
我们看到今天获奖的十位代表人物,每一个人,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一种文化的融合。刚才说到中华书局的徐俊先生,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通过图书能够怎么进入现代人的视野?他在找读者的这样一种融合,图书和市场,图书和影视、图书和网络、图书和数字化。我们刚才谈到《读者》,《读者》的融合已经从出版、从刊物跨到了多层次,刚才《读者》的董事长在这里谈到他的三个融合,与旅游的融合、与科技的融合。我看到梅帅元先生坐在台下,所有的文化主题公园都是一种融合,它是把文化内容、产业模式、科技形态、市场的拓展融为一体。
所以在这样一种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在思考,今天的文化融合和传统的文化融合是什么?因为我们今天谈的文化融合是“文化+”,“文化+”是在“互联网+”之后提出的。“互联网+”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它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后来进入到产业体系,最后上升到国家战略,为什么?因为互联网体现了一种科技形态,而这样一种科技形态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它融合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谈“互联网+”。但是在讨论“互联网+”的过程当中,我们同时在发现,互联网不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吗?我们谈网络强国,网络强国最后影响的是什么呢?是一种新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里面首先是信息然后是社会,不管是信息还是社会,它都是文化。在这个时候我们来考虑“互联网+”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融合?我曾经在西安参加过一个会议,那个企业家告诉我,他请了一个互联网公司来做文化,互联网公司说,今天是“互联网+”,要以互联网为主。我就告诉他,互联网是技术、是平台、是服务的,在互联网作为文化平台出现的时候,文化为主,而不是互联网为主,这就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
今天我们的文化从形态上的表现是什么?并存、互补、融合、创新。我看到何东平总编坐在这里,我们的胡占凡台长坐在这里,今天的传媒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融合、“文化+”。报纸要做杂志,现在的报纸最大的有300多个版;杂志要上网,《读者》和许许多多杂志要上网;网络看电视,大家在网络看电视已经很正常;电视要移动,到了手机终端,这就是一种融合、一种变化。
从产业形态角度来说,我们说的融合是什么?内容、科技、资本、服务,这就是我们说的在产业形态上的融合,它就是刚才几位谈到的,内容为主,黄志坚主任特别强调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的核心是内容。我们说,如果我们从这样的形态中去思考文化产业的融合之道在于这四个词——内容、科技、资本、服务。内容引发社会需求,供给侧改革;科技改变产品形态,生产力的方式;资本影响市场规模,我们的金融手段;服务决定事业成败,这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产业的融合之道。
我们说,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产业的角度去思考,在2014年,中央下了一个文件,叫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这个文件下来,对于整个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起了巨大作用,因为以前我们把文化产业限定在文化的范围之内。2004年,国家统计局第一次界定文化产业,非常清晰,其中有7个是传媒。2012年,国家统计局协定了文化产业分类目录,其中特别提出创意设计。以发改委牵头完成的这样一个和相关产业融合的文件提出,文化要与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业、人居环境、体育产业、数字内容等等融合,这样一种融合就给我们文化、文化产业的视野、范围,包括它的计算方式都带来了一种变化。这时候我们来考虑带来什么?
我去年做了几个地方的调研,比如福建泉州,大家都知道,泉州的服装、鞋帽曾经很辉煌,但这几年往下掉得很厉害。这样一种创意设计和相关产业的文件发布以后,我去访问一个服装公司的董事长,他告诉我,他现在只抓两件事,一件是设计,一件是营销,生产都不管,因为他说生产已经很成熟,而在创意这个层面上,他每年至少要有100多个新品种,然后拿着这样的新品种跟市场直接对接,这就是我们说的创意设计和制造业的融合。
我到福建厦门去调研,厦门有一个做大漆的生产艺术品的厂商。大家都知道,大漆这样一种东西是小众消费,但是他告诉我,他把大漆的漆的面板做到中国最高级的红旗轿车里面,他说,习主席坐的红旗轿车的装饰板就是大漆的装饰板。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和创意设计进入了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汽车产业,而且是我们的高档汽车,这就是我们说的融合。所以我想,我们今天提的这样一种融合之道,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间、设计空间、发展空间,也是合作空间。我愿意借这样一个机会表达我自己的一种学习观点,就是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未有穷期,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样一个产业、这样一个事业的繁荣。
谢谢。
结语
主持人:非常感谢熊教授的精彩发言。熊教授作为学界的代表,很通俗易懂地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融合。熊教授也融合了今天现场获奖者的经营范围、经营理念,包括刚才演讲嘉宾的发言内容给我们讲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融合和当下的文化融合有什么质的区别。短短几分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精彩的观点,让我们有了深刻体会,同样把掌声总给熊教授。
编辑:赵雅兰、胡艳
文化产业评论分享文化产业见识专注文化+互联网+见识·态度·深度咨询·商学·资本投稿/合作/交流请加微信号:7759813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