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的香港公交狂魔
张生在沙田马场外围下车,那天是十月一个普通的跑马日。“要迟到了”,他急促地穿过零星的同好,冲向平时必经的人行天桥。
马场是让所有中年港仔高潮的天堂,沙田则永远不缺马迷观众。
可当天有点不太一样。天桥上密密麻麻地站满了举着长枪短炮的年轻人,他们看上去并不像正经马迷,但个个神情紧张,镜头对着同一个方向。
张生艰难挤过人墙,以为是某位天王巨星今日莅临马场。
“咁会出事啦。”
在他身后传来一阵欢呼,快门声“咔擦”响起,不远处的公路上缓缓驶来了这群年轻人心中的主角——
一辆公交车。
在香港,公交被称为巴士,追公交的“巴士迷”多为青少年学生
对于现场绝大部分香港人来说,抓拍到这辆公交的快感绝不亚于在赌马比赛中拔得头筹,这是足够local的香港土著人才懂的一种特殊小众癖好。
在这些自称“巴迷”的圈内人士口中,这辆被恭候多时的双层巴士还有一个爱称,叫做“猪扒”。
有人在脸书上记录了他对猪扒入骨的爱意
在巴迷自建的网站论坛上,隔三差五就会有全新的巴迷圈术语被上传更新。
比如,“热狗”指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大快活”是一种装修配色神似快餐店的豪华巴士,“啪啪车”则暗指行驶途中车窗会发出“啪啪”声的一种产自英国的三轴双层公交。
每一辆双层巴士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专属名字,宛如走进香港黑帮马仔命名现场。
Wiki百科的巴迷爱称词目中,有一种最让人匪夷所思的巴士型号,叫做“张华峰”,传言因巴士车头线条与立法议员张华峰的发际线十分相似而得名。
一辆红色“张华峰”
张华峰本人
但“猪扒”的倩影才是每一个巴迷疯狂追逐的终极目标。拍到一张出现在特别路线上的“咖喱猪扒”相当于触达了巴迷心目中的麦加圣地。
“从没想到我会爱上一旧猪扒。”
“到啦,到啦”,随着少年港仔们爆发出的阵阵欢呼,这些握紧相机的巴迷们手中又多了一些可供传阅的底片。收藏级照片的集换行为,就是巴迷们汹涌爱意的一次次交融。
每一种巴士的倩影都值得被单独记录
而一辆巴士的退役往往会惊动整个香港巴迷圈
为了拍出巴士绝佳角度的靓照,巴迷有一套圈内心照不宣的技巧和礼仪。
首先,手持短焦距相机的,在这个圈子里广泛被认为是跟风的“垃圾”。
其次,在大马路上组成人墙来强行改变巴士的进站路径,是每个入行新手的必学技巧。
每个出门买菜的香港阿婆都在车站骂过一群挡路拍照的后生仔,“小心被车车死你这班扑街仔。”
经验老道的巴迷们会灵活运用各种小道具来制造情趣。维护交通安全的三角锥路障就是他们的利器。
这种在香港被叫做“雪糕筒”的三角锥障碍筒能为少年们的爱情扫清障碍
但对于上班族来说,遇到这群人和他们的三角锥,则是焦急的通勤路上的梦魇。
“不要说妨碍外人了,有时候巴迷之间因为互相抢占机位爆发口角,对待‘家人‘的手段也不会留情。”
如果有人不慎阻挡了长镜头的拍摄角度,被爆粗都只能算是一种温柔的抚慰,当他发现自己的照片和低端设备一起被挂上了巴士论坛再附上一连串精心设计的港骂,那才叫苦不堪言。
不少中学少年掏空父母家底购置高昂摄影器材只为加入“长镜帮”,和家人一同手舞足蹈
根据多家香港本土媒体报道,巴士迷人群中的欺凌风气过于普遍,2014年,有巴士迷因为与其他巴士迷的品味不合,公开遭到其他巴士迷围殴。
“只要你和其他巴士迷群体意见不合,随时都有可能遭到他们的歧视和排斥”,近年,因为和一款巴士模拟游戏(OMSI)群体引发的争执,导致霸凌事件越来越多。
激战也时有发生,不知道的以为进入了校园暴力现场
巴士迷的素质低下早已驰名港岛,有失去理智的人,已经远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追随者了。
“没有比拥有它的某一个部分更让人满足的事情了。”
在社交媒体上指点公交线路、偷目的地胶牌、座椅、厂商标签、在巴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都只是最低级的办法,绞尽脑汁的人已经开始围魏救赵了。
一位“猪扒”的车长就坦言过他和巴迷的恩怨情仇,“我以为他是来接我下班,实际上他只想混进车厂偷‘猪扒’。”
真正的巴士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年半的卧底时光对他来讲不是煎熬,反倒像是恋爱的蜜糖,就是有点甜到忧伤。
更加变通的巴士迷则在与巴士的爱恨情仇中得到了进化,选择与巴士融为一体——比如有人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巴士司机。
或者是用巴士来解决生理欲望。
闪着诱惑光泽的精致外壳、线条流畅的柔软座椅、每辆巴士独有的亲昵称谓,都精准击中了巴士迷们的嗨点,让他们兴奋、紧张。
精心拍摄和ps的高清大图,让巴士随时都可以成为他们新一任的性幻想对象。
有时候吸引巴士迷的不一定是性感美女广告,还可以是巴士本身
“走火入魔咯。”
社交媒体在新世纪点燃了这座城市的情绪之火,越来越多从前的巴迷界金科玉律被反复打破。伴随着变革的巨浪,不同小圈层的碰撞逐渐升级,“热爱”一词也逐渐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形态。
“媒体最喜欢报道巴士迷了,没什么这群人干不出来的。”
巴士迷的搜索词条下清晰地罗列了各大报纸对新一代巴士迷文化占领香港的报道。偷盗、变装、猥亵,乍一看好像罪犯抓捕实录。
巴士迷已经成为了港媒的心头好
香港人对如今巴败频现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他们亲切地给如今这些“像是长在巴士身上”的年轻人取名为“巴士迷败类”,简单直白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偶尔也称呼他们“巴胶”,用粤语中的生殖器发音送上最为诚挚的问候。
问答比赛让无数巴圈少年证明自己已经足够老道
巴士迷文化从上世纪的香港发展到今日,遭受着与日俱增的质疑与谩骂。但每一个巴士迷仍在以“热爱”之名为这个次文化不断添砖加瓦。
“我们不仅搭建起了术语,还有年鉴、爱好者组织,这是一整套体系。对巴士纯粹的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有人从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开始摸巴士模型,现在收集到的可以在家中整整齐齐地摆了两面墙,“最疯狂的时候,每天放学就去模型店摸巴士,连摸一个月,梦里都是崭新的猪扒。”
玩鞋在玩公交模型的人面前似乎不太算回事了
“巴士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择业取向——不仅是如今兼职泛滥的巴士司机,还有出版公司、线路策划。”
早期巴迷自建巴士资讯网站,充满了千禧年间的古早味
“最巅峰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香港岛,开了14家巴士模型店,巴士迷们自建了几十个讨论组、上百个自建资讯网站,香港巴士大典有过万个巴士词条。”
有九成港人每天乘坐公交出行,其中三成乘坐双层巴士,他们中的很多后来成为了巴士迷,开始将港岛巴士发展为超越交通工具本身的文化现象。
香港邮政13年出的巴士邮票现在已经被炒出高价
“当有大型活动時,例如早年热狗退役,不同年代巴士迷一同出现,各自文化不同,就易有冲突,年轻人都不会去理会其他人的规则的,也不怎么在意社会的眼光。”
随着越来越多的噪音被制造在这座愈发需要寂静的城市中时,人与物、人与人的界限也变得不再清晰。
但只要有双层公交的地方,就会有巴士迷。
韩炳哲曾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保持距离的激情,那它将变成一个丑闻社会。”
“巴士是公共交通工具,无论怎样也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文化变差时,希望可以守住底线。”
张生回想起最近,另一个跑马日遇到沙田马场外的巴胶仔的经历,疫情让那里多了几分萧条,全副武装的巴迷们依然举着长枪短炮站在这个没有冬天的城市的寒冬中。
他清楚地记得那群人,在静默中庄严地等待着香港旧日的荣光,远处传来巴士的汽笛声,人群逐渐骚动起来,一声责难刺穿了他的耳膜:
“走开啦,张相又炒左啦!”
巴士迷对公交车的狂热行为还是一如既往地让港人张生头大。毕竟,在一切都变得很快的香港,不变的唯有双层公交了。
参考资料:
1)Fandom_香港巴士大典
2)Wikipedia_香港巴士迷
3)香港01
4)香港高登论坛
5)南都网:“香港独特的巴士消费,生长出一条“巴士迷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