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度社恐搞出了一部21世纪最佳《社交指南》
“如果社交生活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那我们就可以期待,下一次它到底是打右边还是打左边。”
一个通讯录上只有一个可联系人的男人,一盆前女友留下的奄奄一息的绿植,囤积了好几天已经钙化的猫屎。男人无数次从逼仄的房间向窗外眺望,只要发现路上有人抬头,他就会马上缩回去,然后紧张地在客厅来回踱步。
然而这个典型的社恐患者,却成就了一部被称为21世纪最佳社交指南的纪录片。
这部所谓的指南,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大量的临床医学分析,资深心理医生的建议和社交达人的鼓励。
相反,它以记录主角John·Wilson两年期间不断被打脸的惨痛社交经历,向你真实呈现了作为一个社恐的绝望。
这种溢出屏幕的绝望让它呈现出来的整体观感,如同John本人一样令人局促不安。
在连广场舞和喝水直播都必须配备滤镜和柔光灯的今天,John Wilson拍摄这部纪录片时却连一个像样的云台都没有。
与其说是记录片,这部《闲聊指南》看起来更像是一段粗制滥造的个人Vlog,当他正想拍下那些正在专注地交谈的人们时,却不小心把镜头抖到了失手把尸体摔在路上的收尸队;正准备给那些井然有序的作业人员一个特写,却无法制止镜头前一只消防栓突然失控。
镜头以第一人称视角跟着社恐奇兵John的手不断晃动,直摇到人眼花头痛,旁白也让人着急,他对陌生人搭讪时紧张得语无伦次,磕磕巴巴,整个视频断断续续,好几次都让我以为是进度条出现了问题。
这并不妨碍它在Netflix和BBC一众制作精良的大片中脱颖而出,成为了2021年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5分,烂番茄鲜度100的最佳纪录片。
在别人看来,这也许是他涉足影视界的空前成功,不过对于John来说,从整个拍摄计划的开始到现在,只不过是他一次又一次不断被啪啪打脸的围观现场。
当他学着像一个正常的美国人那样,挤出个灿烂的笑容和沿路的陌生人打招呼,却反而让自己看起来就像用力过猛的美国喜剧片里的傻瓜,换来了大叔的白眼和货车司机冲着他打手枪致意。
然而,这点挫折阻止不了John严谨科学地探索人类的沟通之道。
虚拟社会的本质就是另一种社会性的联结,也许把自己不太自然的笑容和灼热的眼光挂在信号塔的这一端,通过网线投递出可被无限解读的文字和emoji,往往更有利于对方接收。
John曾拜师一位在Tinder上伪装未成年少女钓鱼恋童癖的大哥,每天需要跟网络上的陌生人大量对话的他肯定有着过人的攀谈技巧。
大哥大方地向John当场演示了如何引诱潜在恋童癖上钩,五句不到就被对方拉黑了。
虚拟社交还未开始就宣告结束,John只能回归现实。他试图总结了自己有限的经验,在穿搭上为自己开启一些可能性。
一件彰显品位的乐队T恤可以帮你成功吸引别人的注意,这时候你只需要从容地搬运一些目之所及的让人感到积极的信息来开展这段轻松的攀谈,比如新闻联播里此刻正在播报着……呃,一名六岁的杀人犯被拘捕的消息。
果然,媒体总是靠不住的,还是自己储备一些话题吧。一个好的社交话题连外星人都能插句嘴,比如“你对人类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在John的镜头里,被采访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如果不正视自身对环境消耗和战争带来的隐忧,人类的未来完全没有希望。
刚赢下一场WWE比赛的摔角手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也认为他完全没有希望,因为人类(一位摔角明星的绰号)上个赛季从八角笼跌下太多次了。”
在这场鸡跟鸭讲的乱局中,John深刻体会到了“无解”的讨论是一个社恐最不愿再触碰的边界。
所以,那些身上永远“有解”的人才是John的希望,比如销售员。
出于职业的素养和要求,他们被系统地训练成世界上最渴望沟通的人,并且他们每天都在积极为人们提供答案,无论你有多么难缠和焦虑,这些人总能体贴地应对你的所有问题。
为此,John对他们有着十足的信心。
John问卖Ipad的销售员对疫苗的看法
对方说这与pad无关
John跟电脑专卖店的员工吐槽总统是个傻逼
对方说:“呵呵你有会员吗?
不甘心的John来到男装店,这一次,为了使对话内容足够吸引对方注意和保证话题充满戏剧性,John跟男销售说自己是因为过失杀人所以才到这里选购一套准备出庭用的西服。
然而男销售只是耸一耸肩,马上就恢复原本专业和令人信服的笑容,继续绕回去:“嗯,关于这套西服的价格…”
直到John终于遇到了一个对社交的热爱超过了事业的销售员,但他却没有抓住机会。
有一次,他在旅游社办理手续时,刚报上出生年份,就遭到了旅行社大姐滔滔不绝的疲劳轰炸:
“我就是你出生的那一年结婚的,但最近刚离婚,你是一个人去吗?你现在单身还是什么情况……”
接下来是镜头跟着John的落荒而逃。
一个深度社恐的真实日常是每天都像在穿越火线,处处都是应激点,无论拐角遇上的是陌生人还是熟人。
有时候,他可以纠结上整整一个星期,只不过想跟朋友说一句谢谢,然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偶尔一次听到平时经常请他吃饭的房东阿姨喜欢吃意大利烩饭,他特意花了一个星期跟着网上的大厨教程学做。
因为担心出品不够完美会被嫌弃,所以始终不敢拿出手,一直做一直倒,直到房东阿姨中风进了医院,那句本想说出的谢谢和“烩饭”也没有机会再送出。
John Wilson起初拍这部片的动机很单纯,原因只是他发现越来越多人像自己一样,丧失了基本的沟通技能,大城市里面到处都是等待着被解救的冷漠的人们。
人们覆盖的冷漠面具如同这个城市到处满布的冷冰冰的脚手架,它们看似是在保护这些脆弱人类的安全,实则也成了禁锢表达和接触的囚牢。
他认为只有通过勇敢地走出去,穿过桎梏,实践出真知,用镜头把每一条最真实的经验像递扳手那样,把工具传递给所有社恐患者们,这样大家才可以拆卸掉那些阻挡在人与人之间的无形的密密麻麻的脚手架。
当然,他的实验总的来说是令人遗憾的,但整个作品在影视市场里获得的成功却是让他意想不到的。
John不断被虐的社死现场就是社恐患者们的现实写照,那些丧穿地核的无用教程戳中了他们心中对无效社交的鄙夷,这些社恐需要社交建议吗?也许他们想确认的只是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并不creepy。
在片子的最后,John选择了一个人去度假,在社交世界节节败退的他只想回归到最熟悉的宁静,和自己的孤独达成和解。
万万没想到他度假的日期正好赶上了MTV春季派对节目的录制,整个海滩到处人满为患,大家都成群结队地狂欢,仿佛没有半点空隙可以容纳一个多余的身影。
期间他还不幸误入节目组的拍摄区域,愁眉苦脸的他被现场的人们嫌弃和驱逐,有人还趁乱给他塞了一瓶尿。
幸运的是,他在人群中遇到了一个落单的男生Chris,并且实现了他在整部纪录片中唯一的一次深度交流。
而Chris本人,也是一个重度社恐患者。
在继《闲聊指南》上映之后,John还将一系列生活疑问一一拍成了与之同款的真实求解纪录,由于“打脸系列”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人们表示对片中John经历的一切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并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生活。
John Wilson对于这一切却表示非常不理解:“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现在走上街,还是没人会愿意和我闲聊啊?”
图片及资料来源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https://uproxx.com
https://www.gq.com
《John Wilson: The Anthropologist of New York City》by ARIEL LEBEAU
https://www.nytimes.com《John Wilson Reveals the Absurd Poetry of New York》
撰文 薯熊 编辑 薯熊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军工男和诺安女会相爱么?
想知道你在tinder上被多少人左划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