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手写信火了!落款:一位热爱上海的老人
8小时土灶烤制一直忙到深夜11点钟这位住在宁波的老人一大早便把140多瓶油焖笋送到了上海
青年时评
从岁月的信纸中,读懂老人的风骨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两天前,2000多箱来自宁波的援沪蔬菜被送到了上海慈善基金会,其中还有140多瓶奉化特产油焖笋,以及一封给上海人民的手写书信。书信的作者是一位来自宁波奉化的退休教师,儿时在上海长大,17岁随父亲到乡下务农,随之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一晃就是30多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对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
如今距离他离开上海已经整整60年了,这里依然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得知疫情中的上海人民急需蔬菜,老人与老伴回到老家,挖了300多斤雷笋,和家人邻居一起一刻不停地剥笋、洗笋、切笋,三大锅笋经过8小时土灶烤制,再装瓶、封口、杀菌……从清晨5点忙到深夜11点,制成了这140多瓶油焖笋,送来了上海。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笋)”,难中赠笋,让人感激这份情意,这份真诚。春笋即是希望,雨后破土生长,郁郁蓬勃。正如老人在书信中提到了电影《八佰》中的那匹不惧硝烟的白马,在苏州河北岸不停奔跑,“辗转难眠的朋友,希望你们夜夜都有白马入梦,马不停蹄,希望就不灭。”
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书信的落款是“一位热爱上海的老人”。60载的岁月,不但没有冲淡老人对故土的情谊,爱心依旧似火,并留在这张价值千金的信纸上,令人感动。
与这封手写信,形成映照的还有这样一张信纸,留下的是一位上海老人的诉求与礼节。
这位老人不会网上转账,团购的蔬菜只能用现金支付,他在信中写道:“又给您增添麻烦了,非常非常不好意思,(我自己对这种不正规的方式感到惭愧)。”并要求支付的现金千万不要找零。
图源网络
老人对于蔬菜的需求是除了韭菜什么都可以,而让人心疼的是,他加了一句“最好有一只番茄,已经好久没吃过了”。短短几个字,我们能深深感受到疫情防控对他生活带来的影响。可即便如此,老人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礼节。现金支付难道不正规吗?可这一席话却让代购的人足以感到温暖。
两张手写的信纸,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外地老人的真诚与爱心,和一位上海老人的自尊与教养。当下的时代,短信、微信、视频通话,我们有太多便捷的沟通方式,写信也许是最原始的。但这不是时代的落伍,而是岁月的痕迹,更是精神的提炼,这一字一字刻着他们这代人的高素质,也刻着对希望的信仰。
上海是一座高度老龄化的城市,疫情突如其来,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年人群体,他们不得不暂别熟悉的生活轨迹,在防疫和生活中左右支撑,可我们依然看到,有一些老年人不辞辛苦地参与志愿工作,用他们的经验与热忱支持防控措施,协调邻里关系,疏通物资配给渠道。这些高素质和热心肠,原本就是上海城市文明的底蕴,是年轻人成长的肩膀。
我们无法留住岁月,但可以传承精神,老年人的身体虽然脆弱,可他们的精神依旧鼓舞着新一代的青年人面对疫情时要有爱,要勇敢。曾经他们守护着我们,如今轮到我们来守护他们,爱的回报本是天下的大仁。尤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年人更应该主动关心和保护好我们身边的老人们,一如朝气与楚云,映衬夕阳的余晖。
转自 | 青春上海、新华社、上观新闻
更多精彩,点击查看~
要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习近平2022年4月10日至13日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