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聚焦 | 18世纪英国文学伪作研究

外语学术科研网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1-03-17


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伪作繁盛期,《奥西恩诗集》、罗利诗篇、《台湾历史地理见闻》等伪作都曾轰动一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什么是伪作?研究伪作有什么意义?本期热点聚焦专家为您解读。


徐晓东


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伪作繁盛期,《奥西恩诗集》、罗利诗篇、《台湾历史地理见闻》等伪作都曾轰动一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伪作指的是“刻意制作以期以假乱真之作(something deliberately fabricated to appear to be what it is not)”。作者的“刻意”是伪作鉴定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或者人类认识不足(如姓名雷同造成的混淆等),将作品错归为他人手笔的不属伪作。伪作按形成方式可分成两类:“机械性伪作(forgery of manufacture)或称伪书”与“冒名性伪作(forgery of misrepresentation)”。


机械性伪作指利用物理手段以残本充全本,或单刻本。此类伪作往往增删作品年代、改动序跋等,以假乱真。这类伪作的目的是攫取高额利益,不属本话题讨论的范围。


冒名性伪作是狭义上的真正伪作,即著者身份不实的作品。此类伪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这类伪作的真实著者与作品之间有直接联系,作品属于作者本人的原创,只不过在外部形态上借助他人身份;尤其当被借助人身份不具备权威特征时,著者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够被读者接受,因此读者所在时代的心理特征与阅读期待也是造成伪作成功一时的重要因素,研究伪作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对辅助了解时代特征、文学潮流具有积极意义。更有学者指出:大多数伪作的案例都属于“创作性”的:这些“全新的”作品或出自著名艺术家,或出自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者,极具意义,甚至具有颠覆性。


18世纪英国文学伪作的数量与质量均达到了相当高度,这与文学的创作传统和社会历史有密切关系,冒名性伪作兴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属于古典主义思想的回归,它们在创作模式上走了古典的道路,在内容上和灵感上却突破了古典主义中“摹仿”的枷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本土化的浪漫主义开辟了道路。许多伪作家的创作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推动了英国文学的发展。国外学者公认,这些伪作对英国浪漫主义甚至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众多启发性的灵感。所有国内、以及大多数国外的 18 世纪英国文学史都很少提及这些伪作,学界也鲜少讨论这些伪作中的哪些部分具有独创性,又对哪些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提供了借鉴,甚至还有机械的文学评论家不断诟病伪作作者的道德。由于文学之间是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产生都是特定文学历史条件下的自然发展。对伪作这一文学现象的忽视很容易造成对主流文学研究的认识不足,至少在全面性和根源性上缺乏深刻。


惟有基于翔实的史料和社会、文化、思想史发展背景研究考据,通过严谨、深入的文本解读、文论阐释,才能全面细致地比较、剖析英国十八世纪文学伪作的内在独创性及其外在张力,以期取得对英国文学巨擘或巨作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研究这批文学伪作时,若将之置放于较为宽广的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图景中,还能通过伪作研究洞悉英国浪漫主义的历史渊源,把握西方文学的根源和传承,以思辨的眼光看待十八世纪的文学现象及其思想传统。令人欣喜的是,在伪经研究领域中,一部分伪经作品已经被正名,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正说明,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历史视角看,文学的经典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开放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会展现更加精彩纷呈的文学。


延伸阅读:


徐晓东:《英国文学伪作研究引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16-23。


徐晓东:《英国18世纪文学伪作历史之辨》,《外国文学研究》,2014(2):95-103。


徐晓东:《伊卡洛斯之翼——英国十八世纪文学伪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本文为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网独家原创作品。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联系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本期封面配图版权亦归iResearch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