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对《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实践的反思(上)

对《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实践的反思

作者简介:

刘素梅,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王助,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苏莹莹,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徐滔,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副教授;叶良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副教授;徐蕾,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副教授


提 要: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制定并实施了《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一培养计划的框架下,许多外语院系组织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班”项目。这一项目为本科阶段外语专业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特殊的培养路径,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与发展平台。本文跟踪研究该项目非英语专业外语院系的实施情况,肯定了已取得的成绩,并反思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长学制(本硕连读)+ 跨学科(双语+ X专业)”的培养模式优化现行的培养方案,期望能为我国非英语专业外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模式与启示。

 

关键词:外语拔尖创新人才;非英语专业;追踪研究;反思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阶段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

 

为了满足国家对培养国际化战略人才的迫切需求,北外自2011年起在本科阶段实施了《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外语教育为基础,发挥北外多语种、复合型的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外语技能精湛,具备扎实的国际关系理论功底以及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金融、国际法等专业知识,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化战略人才。

 

2013年,我们申请到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高层次非英语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追踪研究”,对俄语学院、法语系、日语系、阿拉伯语学院、西葡语系的“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班”(以下简称“项目班”)的实施情况展开了调研,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了访谈,对所采集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学校及院系所开设的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了评估。项目组成员由北外不同外语院系和教务处老师组成,项目组成员定期开会、交流、撰写调研报告。该项目于2016年结项,历时3年,相关研究获得了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前,国内有关非英语专业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很少,在中国知网以“非英语专业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章,结果显示为0篇。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来弥补现有空缺,为其他高校非英语专业外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与启示。


2

对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在充分发挥北外一流本科生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国家战略发展亟需的外语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以外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全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升北外人才培养质量。


2.1 培养目标

该计划的培养目标是:非英语专业外语院系学生要成为具有多种语言能力、致力于语言对象国及区域研究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在培养目标中,就综合素质而言,培养具有坚定的国家意识、敏锐的战略思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精湛的专业功底;就专业素质而言,培养精通对象国语言和英语,掌握所学语言对象国国情及区域文化,具备区域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


2.2 培养方案

1)学生来源主要是零起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进行选拔,三年级开始培养。对成绩合格的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

2)采取自愿申请与严格选拔相结合的学生遴选机制。主要选拔语言能力突出,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金融有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8%)。

3)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举办学术讲座。坚持小班研讨式教学,加强经典研读,重视研究方法与研究意识的培养。

4)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对学生实行一对一导师制。辅导方式为: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专业、学术和人生指导。落实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并践行“全人教育”的培养理念。

5)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该计划分为5个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苏莹莹 2015),见表1。



3

 跟踪研究与培养成效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集中回答以下3个问题:

1)经过5年的实践,该计划培养成效如何?

2)学生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3)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是什么?


3.2 培养规模

2011—2016年共有167名学生参加了项目班的学习,具体培养规模见表2。其中121人毕业,在已毕业的4届学生中,共有113人获得了荣誉证书,占总人数的93%。



3.3 毕业去向

项目班的毕业生主要是到国家部委、国内外大型企业工作,或到国内外高校读研。其中,读研人数占44%,国家部委占33%,大型央企、外企占18%,新闻媒体占3%,其他(孔子学院志愿者)占2%。占比最大的群体是读研,学生就读国家广泛,其中不乏国内外著名高校,例如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校、美国杜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就读国家、地区或高校见图1。其次,所学专业广泛,有语言文学、经济、法律、新闻等专业。学生一致反映,这些都得益于北外(其中包括项目班的学习)为他们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并构建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3.4 中外联合培养

62%的项目班学生在本科阶段出国(境)学习,时间为半年至一年。留学国家遍及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具体有俄罗斯、法国、西班牙、日本、黎巴嫩、以色列、约旦、摩洛哥、墨西哥等国家。此外,两名学葡萄牙语的学生,在澳门大学学习一年。出国(境)学习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了基础。


3.5 学生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项目班的学生在各大外语赛事中表现出色,其中有36人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21人次在北京市大赛中获奖。表现突出的是:李重洋获得2013年第六届全国口译大赛俄语组第一名、2013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高年级组二等奖;陈圳获得2014年第七届全国口译大赛俄语组第一名、2014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高年级组一等奖。此外,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部分学生在杂志上发表了科研论文、译作。例如,在法语系2011级学生的75篇毕业论文中,有7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其中5篇的作者就是项目班的学生;而且,同一届4名市级优秀毕业生全部为项目班学生。


未完待续


刊讯 | 《中国外语教育》2018年第2期目录、部分摘要

原文载于《中国外语教育》2018年第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