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论外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与教师的身份认同(文/周燕)

周燕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06-09

提要:本文从高校外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出发,阐释外语教育的学科特色以及学科定位问题给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困惑和挑战。目前学术界对外语教育的片面认识造成了高校外语教学的工具化和技能化倾向,使外语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和学科认同产生极大困惑,形成了提升外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瓶颈。同时,不恰当的外语教育学科定位也是造成外语教师在应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新标准时出现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的根源。本文提出,深刻认识外语教育的教育本质和跨学科特点,科学地对当前外语教育的学科定位进行调整是从根本上有效提升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保障。


关键词:外语教育;学科定位;专业发展;身份认同




1.引言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一个宏伟目标。为了落实这个目标,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1,明确指出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决策中应该发挥的关键性作用。然而,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挑战尚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导和学界关注。本文从高校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预期出发,分析他们面临的职业挑战,指出外语教育的学科定位不当是造成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2. 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预期




在考察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预期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教师在一堂外语课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若要上好一节外语课,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对目的语的使用和把控能力,以及对语言和语言教学的基本认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其次,教师要懂得如何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和方法解读和教授语言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学),如何与学生沟通并及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基础调整教学进度和授课方式,并能调动学生对相关知识和学科的兴趣(心理学、传播学)。最后,教师还要掌握语言学习承载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翻译学),并能够在授课中对相关文化差异进行解读和融通(跨文化研究),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教育心理学)。由于语言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多元的知识和能力,一个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很有成就的人未必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一个口语流利但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在授课中可能会剥夺学生宝贵的练习时间;一个深谙学生心理的老师也可能因为自身语言能力的不足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既有语言能力又懂学生心理的老师也未必能对课文作出深刻的跨文化分析和解读,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的真谛。事实证明,一名优秀的外语教师不仅要有把控语言本体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懂得教育的原理,有对课程设置的宏观理解能力,以及对目的语教学中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分析和解读能力。因此,我们说外语教育在本质上不同于外语教学,不是因为文字上的一字之差,而在于两者在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上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外语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培养,而外语教学关注的只是对课文的解读和单纯的技能训练。外语教育是一个复杂、多元、长期的系统工程,而语言技能训练如同训练鹦鹉学舌,不能达成语言教育的根本任务。


外语教育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在现实情境中,绝大部分外语教师在入职前只接受过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培养,他们大都有比较好的语言能力,但几乎没有受到语言教学和教育专业的训练。在入职考查中,用人单位的考核范围往往着重于申请人的语言知识和外语表达能力,而对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几乎忽略不计。对在职教师的业绩考核则以教学工作量和学生语言能力测试的通过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八级水平测试)为主。高校对外语教师在职前教育、入职考核和业绩评价标准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人们对外语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跨学科性认识的不足。因此,当面对日益提高的教育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科期待时,外语教师普遍感受到了自己在专业能力上的欠缺,对于如何、从何补上缺口、迎接挑战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3. 外语教育学科定位之惑




我国外语教师面临的困境首先来自社会和学术界对外语教育的复杂性认识不清,社会对外语教育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术界对外语教育的学科定位。长期以来,人们对外语教师的职业期待以外语教学为主,学界亦将外语教师的学科归属定为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应用语言学,很多人甚至简单地把应用语言学等同于外语教学。然而,在庞大的应用语言学领域中,外语教学与其他相关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都有本质上的不同,教育语言学的诞生是应用语言学对这一现实的回应(Spolsky1978)。教育语言学的核心关切是语言与教育的关系,特别是教育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和应用问题,我国学者自21世纪初逐渐开始了对教育语言学的引介和讨论(范琳、张德禄2004;梅德明2012;沈骑2012;吴延国2012;钱亦斐2017)。然而由于外语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教育语言学的范畴,外语教育的学科归属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更没有达成共识(张玉华1998;夏纪梅1999;苏俊波、袁海霞2007;夏纪梅2012;王文斌、李民2017)。这是因为外语教育与很多学科结缘,却又不为任何学科所限。如前所述,外语教育的基础是要学习者学好外语,但又绝不仅仅是学好一门语言,而是帮助学习者通过学习外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自信,使其能与来自其他文化的成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些任务都需要在学好外语的基础上和过程中逐步完成。因此,在外语教育中,外语是教育的平台和手段,而完成上述教育任务才是最终目的。鉴于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目的的实现,其学科归属首先应置于教育学范畴。正如教育学范畴下的二级学科“学科教育”,如母语教育、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外语教育应该属于该学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可惜长期以来由于外语教育的“外语”属性,它被划分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而被排除在教育学二级学科之外。外语教育的教育本质也因此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造成了目前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上的偏差以及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极大困惑。由于外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具有完全不同的学术话语体系,教师们费尽心力撰写的外语教育研究方面的文章,在语言学类杂志的编辑看来不够“语言”和“应用”,在教育学类杂志的编辑看来又不够“教育”。尽管现在外语教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逐渐开始被对外汉语教学界尝试和应用,但是,在学科属性上,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始终被分割在不同的学科类别下,使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成果难以互相借鉴,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面临着同样的学科困惑。外语教育的“新标准”和日益增长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势头,以及长期以来语言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当前学科分类的合理性,论证外语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和母语教育的学科属性,理顺学科关系,使它们共同归属于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学科教育”,以“语言教育”之名与其他学科教育门类并行,从根本上为语言教育的相关教师和研究者提供更加清晰的学科定位和更好的学术发展平台。




4. “语言教育”学科定位分析




语言教育应该和科学教育、美学教育、体育教育具有并列的学科地位,并应设有母语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外语教育、双语和三语教育等不同的学科门类(刘珣 1998,1999)。虽然这几种语言教育门类看似存在很多不同,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有共同的授课内容和领域(语言和文化);有相同的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有共通的教育目的,即通过语言学习理解和欣赏目标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中的价值观、文化观和世界观;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即通过语言学习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民族意识和综合素养;有共通的学科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即语言学习都需要经历从语言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而这种转化需要大量的语言应用、人际交流和分享,学习者在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都会使交际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锻炼,个人品格和毅力得到锤炼。虽然母语教育与后三种语言教育存在授课语言上的区别,即前者使用母语授课,不存在语言能力转换的问题,而后三者使用非母语授课,但对语言本体的理解及其承载的文化仍然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交流和分享来实现。后三种语言教育的授课语言既是学科的内容也是学科的工具,当外语、双语和三语教育的学科归属被置于外国语言文学和应用语言学之下时,人们仅把“语言”的能力视为该学科的基础能力,而忽略了外语、双语、三语学习中可能发生的对人的思想、品格和素质的影响,忽略了语言教育的终极目标。


4.1 语言教育的研究领域

语言教育作为一门研究语言学习与人的发展的学科,充满了未知的研究领域。由于语言教育的跨学科特点,语言教育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还涉及教育哲学、教育心理、课程设置、社会交往、人的认知发展、大众和社会传媒等多个领域,因此,语言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可能会给不同领域的基础理论带来重要启示。厘清语言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研究边界以及研究方法和路径对于推进语言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对促进语言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由于语言教育研究的对象涉及教育者、学习者、语言的使用和课程及课程设置(Stern 1983),语言教育的研究方法更适合隶属于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以质性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也可根据研究目的,采用混合方法。由于语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只是语言能力的提升,语言教育应该隶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但其学科基础应以应用语言学、教育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为核心,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为外延学科支撑,其学科发展则需要得到教育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和跨文化交际等理论的融合关照。只有当语言教育找到自己的学科定位,才有可能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可以关照所有语言教育内涵的学科,才能使从事各类语言教育的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科基础、研究边界以及研究方法和路径,彻底摆脱由学术偏见所造成的轻视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发展问题和教师职业身份认同问题。


4.2 外语教育的跨学科特色

在理解上述几种语言教育门类所具有的共同点时,我们不能忽略外语教育在语言教育中的独特性。当外语既是教师授课的手段又是授课的内容时,或当教师需要用外语来传播知识、解读文化、理解意识和表达思想时,对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早已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外语课的教学任务也超出了应用语言学的专业范畴。因此,外语教育既不单纯属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也不单纯属于教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它涉及的多元学科知识和能力决定了外语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其跨学科性和学科融合性。根据国家发布的外语人才培养“国标”,语言教育的本体目标和终极目标都在于它的教育价值不仅停留在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更体现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对恒心、耐心、同理心、理解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因此,外语教育的学科目标是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外语教师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外语教育的专业特色,即融语言学习于教育之中、融人才培养于语言学习之中,才能够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否则就始终难以摆脱学科偏见的桎梏,而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比较狭隘的领域,难以成功地应对新时期对我国外语教师提出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5. 学科错位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外语教育在学科定位上的错位给外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阻力,四种语言教育门类的不当归属极大地影响了各种语言教育研究成果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也极大地影响了语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科认同。


5.1 教学与科研的专业冲突

由于语言教育没有恰当的学科归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启发和专业思考难以转化为“上档次”的科研成果,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与一级学科相关的研究才称得上是学术研究。外语教师始终面临着教学和科研在专业、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因此有的人选择放弃投入更多精力到教学上,转而追求发表学术文章,因为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比上好一节课所带来的利益和荣誉更加诱人;有的人则坚持做好教学上的“良心活儿”,放弃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多年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著名教授刘承沛老师曾提出“外语教学为什么不是学术研究?”的问题,但一直未能得到肯定的答复,这也成为目前我国几十万从事外语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在日益高标的科研要求面前无所适从的一个重要原因。多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外语教育学科错位的现实,使从事语言教育的高校教师在背负双重压力无解的情况下,不得不随“评”而动,选择减少教学投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能让其进入主流学术研究的领域,这是造成当前很多高校教师主辅业颠倒的重要原因。这种名不符实的高校人才培养现实与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标准的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更可悲的是,它颠覆了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观、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5.2 外语教师的认同危机

面对外语教育的学科错位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少外语教师因为无法找到自己在学校里的位置而自暴自弃。他们除了将自己嘲讽为学校科研成果积分中的“分母”外,还不断地被提醒成为“拉了单位科研成绩后腿”的人。一些拥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始认为自己“不是个好老师”“没有资格当老师”,只好选择得过且过,准备退休在“老讲师”或“副教授”的岗位上。还有一些教师不甘心被当前的评价体系抛弃,努力寻找靠近“主流”学科的科研课题,在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碾压下艰难前行。然而,即使这些老师的努力成果可以增加个人的科研积分,其发表的文章却对解决外语课堂面临的实际问题收效甚微。我们只有更加合理地、科学地定位“语言教育”的学科归属,把语言教育研究纳入正常的学术研究范畴,修改评价体系中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研究、轻教学研究的倾向,外语教师才可能更加理直气壮地加大教学投入,积极从事与外语教育相关的研究,才能够在语言教育的宏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激发教学热情,结束目前外语教师努力使自己依附于一个“高大上”学科门下的现状。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应该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身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科认同?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个学段的外语教师,其职业身份首先是教师,而从事培养人的教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首要职责。外语教师需要通过语言教学来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长远的教育目标。因此,外语是一名外语教师用以实施教育目的的工具和条件,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才是一名外语教师的历史使命。




6. 结论




本文从外语教育的现实情境出发,探究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目前由于外语教育学科定位问题所带来的困惑和挑战。在深入分析外语教学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外语教育学科应该如何定位之后,本文提出,由于对外语教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外语教育学科定位与学科本质错位,在学科发展上聚焦外语而忽略教育,造成高校外语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科的基本认知储备不足。本文提出,外语教师首先需要具备出色的外语能力才能完成外语教育的任务。但是,仅有语言能力并不能应对“国标”对高校外语教师提出的挑战。外语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本专业赋予自身的教育价值,清醒地认识外语教育的学科定位,发现学科短板,培养教育意识和学科情怀,才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和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充满信心地应对新时期对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出的挑战。


注: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年第2卷第4期11-15页。参考文献可点击“阅读原文”在线浏览。


相关阅读

刊讯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好文 | 外语“金课”与“金牌外语教师团队”(文/文秋芳)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