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味 | 绿色心声,不止于田园——读《田园诗》有感(文/慎丹丹)
栏目引言
|
绿色心声,不止于田园
——读《田园诗》有感
作者:上海商学院副教授 慎丹丹
一.缘起
记得学生时代读过外研社出版的《英美诗歌选读》,书中集结了英美诗歌界的大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选材和评论都极具可读性,也彰显时代性,主编是张剑教授。这次有缘结识张剑老师任总主编的“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其中有一个我很感兴趣的系列:自然与性别研究,主编是研究自然诗歌和生态批评的陈红教授。我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其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读来收获颇多,便一直期待着《田园诗》的出版。等到2020年初图书开始出售,我第一时间就下单了。打开书封的一刹那,墨香随一股“田园风”扑面而来。
二.绿色的田园之旅
看到“田园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绿水青山、闲适安逸的隐居生活。中国古代的陶渊明、王维、谢灵运等留下了不少流芳百世的山水田园诗篇,描写人回归自然的美好画面。而西方文明中,古希腊诗人忒俄克里托斯(Theocritus)创作的《田园小诗》(Idyll)中描写了纯朴的乡村生活,因而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鼻祖。而后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牧歌》(Eclogues)使得描写牧羊人的悠闲生活与爱情的模式成为田园诗歌的特定类型,对中世纪以后的田园风尚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
《田园诗》就从挖掘英语田园诗歌的源头开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一路走过了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与维多利亚时期直至现代世界。一部英国田园诗歌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印入眼帘的是每个时代不同特色的田园形象。例如,按乔杜里(Chaudhuri)的分类,仅17世纪时期就有田园寓言诗、乡村庄园诗、田园隐退诗和挽歌等不同类别(P36)。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有斯宾塞(Edmund Spencer)、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蒲柏(Alexander Pope),浪漫主义派的彭斯(Robert Burns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再是现实主义的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哈代(Thomas Hardy)出场,最后是20世纪的华丽阵容——乔治诗派(Georgian Poetry)、“托马斯们”(Edward Thomas, Dylan Thomas, R. S. Thomas)、叶芝(W. B. Yeats)、休斯(Ted Hughes)和希尼(Seamus Heaney)。这些经典诗人笔下的自然、乡村或是劳动场面闪耀着“一片绿荫下的绿色思想”(P41)。他们虽不是典型的田园诗人,但是他们的诗作焕发出对回归自然、修复心灵的渴望,现代诗人的字里行间更是流露出对生态的深切关怀——“我们应同时关爱人与自然,反对一切压迫,运用意识带来的良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P138)这是吉福德(Terry Gifford)对后田园概念的解读,也是我从《田园诗》中找到的印记。
这本著作不仅解析了以上经典诗人的一些田园特征,更重要的是精心梳理了几个世纪的田园诗脉络,从牧歌、农事诗、田园诗、反田园诗、后田园诗,一步步走到当下这个远离田园旨趣的后工业化时代。当我们回顾汤姆逊(James Thomason)的《四季》(The Seasons)、柯珀(William Cowper)的《任务》(The Task),感叹“上帝创造乡村,人类创造城市”时,无论来自哪种文明,我们的心都会追随季节轮回,向往曾经的“阿卡迪亚”;当我们重新回味戈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达克(Stephen Duck)《打谷者的劳作》(The Thresher’s Labor),克雷布(George Crabbe)的《村庄》(The Village)痛斥圈地运动对乡村的毁坏时,无论身处世界何地,我们的心都会痛惜当今环境的污染,追忆儿时的乡间小道和绿荫。“诗写自然”,这在田园诗歌上再形象不过。“田园诗歌”在如今技术与物质的时代下必将重新焕发出巨大的魅力,引领读者走上一趟绿色的旅途,回首一片诗意的天空。
三.田园诗外的风景
在梳理完英国田园诗歌传统的脉络之后,作者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田园诗歌的批评史。田园诗研究到了20世纪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地域特点。诗歌主题从歌颂“黄金时代”、展现乡村生活的宁静、感叹农事的辛劳与光荣逐渐延伸到表现社会的各个阶层;田园研究的范围也从诗歌扩展到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他文类。由田园诗歌发展而来的理念——“成长、爱、社会关系与经验”跨越了乡村的局限,随着时代的变更,融入了城市生态,呈现出多样形态,最终演变为“田园主义”。田园诗歌或者是后来的总称田园文学“往往被认为是怀旧文学,然而它并非是个人的怀旧,而是群体的或社会的怀旧,是城市人对于未曾生活过的乡村的渴望。这种渴望在城市人中能够引起深刻的共鸣:城市群体总是本能地回溯田园,以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P115)
本书还考察了目前国内的英国田园研究,总结了四大类的研究类型:1.梳理分析英语田园诗歌发展史;2.批评解读某位作家的田园文本;3.比较研究中西田园诗人或诗歌;4.跨学科研究英语田园文学。作者指出国内对当代田园诗歌研究比较薄弱,呼吁学者在生态危机的当下应当思考如何重构全新的、以生态为中心的田园主义。著作的最后一部分便是陈红教授的田园研究原创案例:分别以浪漫主义后期的自然诗人克莱尔(John Clare)及当代诗人休斯(Ted Hughes)的田园诗歌为研究对象,挖掘隐藏在诗歌文本内部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解析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无论是“古老牧歌中的绿色新声”,还是“摩尔镇日记里的生态理想”,都给现代读者以深远的启发。田园诗的当代解读摆脱了乌托邦的色彩,超越了城乡的二元对立,体现了当代学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对两本极具代表性的英国田园文学生态批评著作进行了重点评介,让读者了解到吉福德的《田园》如何界定“田园”的三个阶段,如何用生态批评的视角去赋予田园新的时代意义,我们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可喜的智慧:适时的隐退与回归,可以拥有更开阔的心胸与更从容的心态。另一本著作《还有什么是田园》则主要集合了作者希尔特纳在文艺复兴文学与生态批评领域的研究所得,他对经典文学作品研究作出了创新性的贡献,也是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大趋势与成果。
四.期待
读完《田园诗》,收获满满,也有了更多的阅读期待。这套丛书的设计理念就是让读者在阅读后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充实自己、拓展眼界。本书的作者在“田园研究的趋势与展望”一章里指出:关注环境现实的跨学科研究应该成为中国田园文学研究者的主要努力目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为我们提供进入田园文学阐释空间的密钥。2020年的春天,人类面临病毒的肆虐。痛定思痛,人们不得不深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以及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礼失求诸于野”,生态危机重重下的现代文明里,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作为现代人要多学习古老的智慧,敬畏自然,适时回归自然?
下图为作者已经阅读的丛书书目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作者原创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
语言:中文。
字数:2000—4000字。
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读书三味栏目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