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味 | 语言的背后:民族、文学和语言(文/汪静静)
栏目引言
“三味”者,何谓也?或曰“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品类不同,却各有滋味;或曰“三余”之别称,“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一世光阴短,读书难忘;或曰“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平淡生活,书添余香。本公众号现推出读者专栏“读书三味”,亦有此意,于繁杂中找真趣,于阅读中增智慧,于书写中得深味。祝大家都能体会到读书三味!
语言的背后:民族、文学和语言
——读《民族》的几点收获
汪静静
“文字的命运总是与群体的命运休戚相关”(孙红卫,2019:4)*,个体的情况更是如此。虽不常言于表,民族,对每个无法独立存在的人类个体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属性。讨论与研究民族时,它给我们一种极其熟悉却又一言难尽的宏大印象。初步读完《民族》后,我收获了对民族一词的理解:民族不仅局限于是神圣的字眼,还包含了地理、历史、政治、心理学、文学等方面极为丰富的内涵。《民族》一书系统梳理了民族及其相关概念,从多维度概述了国内外民族主题的研究史,反思了民族构建的意义,展望了民族想象的未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情况,我对此书的阅读收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民族视角下的文学体验
《民族》帮助我走近了曾经深感敬畏的“民族”主题。每个人都能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的民族归属,但是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具体、深刻、复杂的民族概念。正如作者所述,“民族绝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名词,而有着切实、具象的所指”(13),“以民族的视角解读文学作品,就是要回应文学研究的历史诉求,让文学与更广阔的社会发生关系”(177)。在独到的民族视野下,文学中的花草树木包含了生命与情感,乃至民族之魂,见证了民族的历史,承载了民族的情感意蕴。再者,正如书中所述,“民族自信的重塑、民族文化的崛起全然有赖于铿铿有力、振奋人心的文学创作,而阴柔消沉的靡靡之音只会祸国殃民”(15)。语言文学与民族血脉相连,反映了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的存亡危机。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重新审视以往所读的文学作品,关注作者的民族背景与民族的时代背景,由此开启了新的阅读与赏析体验。
在《民族》中,作者介绍了民族的历时与共时内涵、百花齐放与殊途同归的民族观、含蓄与喷薄的民族性表达;正如文中所述,“关于民族的历史与论述总是充满了吊诡与含混”(16)。作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文学等领域探索了民族的内涵,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尽可能地树立科学、客观的民族观。 “我们不能将文学从族群的历史中抽离出来,置于纯粹的美学真空之中”(4)。《民族》所体现的不极端、不偏激的思考不仅能对文学作品鉴赏起到指导作用,对于我们客观冷静地看待当今复杂的国际时事也具有指导意义。
对语言存在感的理解
阅读本书对我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作为一名外语教学者,我的工作主要是教会学生应用一门外语,但却常常容易忽视语言本身的意义。《民族》从民族与语言关系的角度,阐释了语言的存在。“语言被放逐到我们的意识深处,成为一种被漠视的存在;只有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如旅居异域时,我们对语言的感知才被前景化,语言的存在才凸显出来”(121)。“游离于母语环境之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语言是存在的家”,让我们重获语言存在的感知力(122)。这提醒我们要时常觉察语言存在的现状,或许也可算作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即期望非母语的习得也会有家的感觉。由此我开始思考,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怎样的语言环境,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语言存在的感知力。
民族主题研究之河
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思辨能力,本次阅读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术训练。民族是一个丰富、庞大、复杂的话题,但作者的研究思路与展开脉络十分清晰。具体来讲,作者在文学背景下探索了民族主题的渊源与发展,在卡夫卡、德勒兹、加塔利、卡萨诺瓦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具体剖析了文学中的民族特质,并结合对希尼、朗利、麦克古肯、马尔登等爱尔兰作家的代表作的分析,开创性地讨论了民族与文学中的花木书写。此外,作者还为感兴趣的研究者展示了“文学中的民族”这一大而无边的话题中值得深入挖掘的研究选题。作者以独到的视角、深厚的学养呈现了文学与民族共存共生的图景,更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坚定了我的学术信念。
*** ***
在忙碌的生活与工作间隙中进行学术阅读,发现时间过得飞快,但十分充实。“我来读文献”活动的《民族》一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如果错过了这本书,我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会有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这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与语言打交道时需要“三思而后行”。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与了这场学术分享的盛宴,我也坚信坚持与智者同行,思想必有蜕变。我认为,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学无止境、学以求真”的求知路上需保持的状态。
*孙红卫,2019,《民族》(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作者原创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
语言:中文。
字数:2000—4000字。
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