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聚焦 | 再议翻译测试与评估


翻译测试与评估是一个涉及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在实践层面,近两三年来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翻译测试设计更为规范。一般而言,语言测试设计大致有两种模式:基于构念和基于任务。前者从界定所测能力出发,设计相应的测试任务;后者先对现实生活中运用所测能力完成的任务进行取样,再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任务作为测试内容。通常,设计测试时我们会从构念出发,但也会结合实际任务来考虑。了解测试设计规范是设计一项合格测试的前提。在翻译测试领域,穆雷、许艺、王巍巍(2017)和严明、吕晓轩(2018)关于设计并实施全国翻译专业八级考试(Test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ajors-Band 8,简称TTIM-8)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TTIM-8的设计从测试构念入手,设计者对翻译能力进行了较充分的探讨,并提出了测试的效度验证框架。后续如果有基于该框架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检验测试设计的质量,那么相信会对国内翻译测试的设计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更加重视翻译测试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国外NAATI、ATA等考试与翻译教学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国内的CATTI考试已经被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纳入了翻译硕士专业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也被列为翻译专业办学成果的重要评估指标。因此,翻译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教”的问题,更要关注如何“测”以及如何通过测评来促进教学的问题。例如,CATTI考试内容主要是反映市场需求的非文学类文本,但是传统翻译教学中文学类翻译仍然占较大比重,如果我们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胜任实际翻译任务,那么就有必要根据考试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但是具体如何操作?这方面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改革试点工作,但还远远不够。在此背景下,翻译测试、评估和翻译教学进一步结合的实践与研究大有可为。



王建国,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艺术与教育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翻译硕士教指委委员、上海市外文协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学会常务理事。长期担任多种课题和论文评审工作。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各类课题近30项,出版了《汉英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等各类著作近10部。


近年来,国内外翻译专业,尤其我国的翻译专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层次的教学体系,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翻译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对所有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严肃的话题。与这个话题直接相关的议题之一就是翻译测试与评估。翻译测试与评估是翻译教学最重要的直接反馈机制,是翻译教学理论和翻译工具使用的试金石,因而在翻译教育快速发展和翻译工具普遍使用与日益更新的今天,全面回顾与展望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杨志红博士长期从事翻译测试与评估的相关研究,《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是她近年来从事相关研究的学术结晶,该书全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对相关话题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是该领域的学术精品。本书不仅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而且还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选题建议。总体而言,本书为该领域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石,为翻译测试与评估实践提供了较多先进的、可资借鉴的方法、工具和手段,有助于促进翻译教学的深入开展,培养更多的优秀翻译人才,为“引入”和“推出”翻译作品提供科学的评估手段,从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




武光军,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国家一流专业-英语专业负责人、世界翻译教育联盟语料库翻译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已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在国际翻译学SSCI期刊MetaPerspectives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Babel及《翻译季刊》《外国语》《中国翻译》《外语界》《中国外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完成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现正主持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一直是当代中西翻译界研究的核心问题。英国翻译教育家Malmkjær认为,翻译质量评估与翻译理论研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翻译质量评估的失败就意味着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缺陷。对翻译教学而言,翻译质量评估的主要任务就是翻译测试与评估。随着翻译本科专业的设立,翻译测试与评估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在愈来愈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要想检验翻译教学与培训的效果,就必须要有科学的翻译测试与评估。因此,可以说,杨志红博士的新著《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是近年来这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该著作有三方面的特点:1)引入测试学中的构念、信度、效度等概念合理构建翻译测试的理论框架,以使得翻译测试科学化;2)以翻译能力为核心探索翻译测试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能力测试;3)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证检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王树槐,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翻译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2项。研究方向:翻译教学、翻译批评、文学翻译。


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很可能是翻译教学乃至翻译学研究中最艰难的一个课题。宏观上看,该领域的研究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跨学科性。翻译测试应基于语言测试学、教育与心理测试学、计算机AI科学、对比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学科。只有借用这些邻近学科的成果,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才能得以发展。(2)层级性。翻译学习的主体有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之分,针对这两种水平的学习者所采用的文本评价项目以及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同时,对于译者能力中的译者人格(translator’s personality)评价,即译文生产过程中译者的认知与情感评价,也是不同的。(3)方向性。英译汉和汉译英有着不同的目标语特征,析解原文的句法和语篇结构与生成译文的句法和语篇结构有着不同的心理过程,因此在测试的时候分翻译方向,应该会更好地揭示问题的实质。


由于诸多的原因,多年来,翻译测试领域的研究进展一直较为缓慢。可喜的是,苏州大学杨志红老师的《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是继肖维青教授的《本科翻译专业测试研究》(2012)后又一部优秀的研究著作。该书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与前沿

本书将翻译测试领域的传统理论和前沿发展都非常清晰地介绍给了读者。在测试的质量检验领域,本书在传统测试与评估方式(如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基础上,引入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前者的考察包括概化系数和可靠性系数,后者的考察包括多参数模型,如能力区分度参数、评分员宽严参数和项目难度参数。


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本书在传统的基于读者反应评估、基于文本类型评估、基于功能语言学评估、基于论辩理论评估等定性评估和错误扣分法、标准参照下的整体性和分析性评分法等定量评估的基础上,阐明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质量评估的原理和方法,这是未来大规模翻译考试评估的发展方向,应用前景很广阔。


在测试难度研究问题上,作者区分了任务难度和任务复杂度;介绍了Nord、Reiss、Bachman & Palmer、Hale & Campbell、Mishra等学者的难度因素,以及基于眼动追踪的行为过程侧面的难度研究。


2. 理论与实践

翻译教学研究常常被一些人误认为是印象式、感悟式的研究,他们主要质疑的是翻译教学没有理论基础。本书在第三章专门讨论了翻译能力/译者能力的构成与发展模式,这是后面设计翻译测试方案的基础。


在介绍翻译质量评估的四种经典模式的时候,作者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他们的理论根源,并分析了它们在实践应用中的前景和局限性。


3. 评价与反思

该书文献引证丰富,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非常清晰,对诸多研究学者、学派的贡献和不足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同时,作者能够提出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如,对于翻译能力,作者提出四个问题给读者思考:如何解决翻译能力模式日趋庞杂的问题?话题知识是否应该成为翻译能力的一部分?如何定义翻译策略能力?翻译能力模式是否应该随翻译方向不同而不同?


再如,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四点反思:重视译文在特定情境中的功能;从错误扣分法转向分析评分法;从单一模式走向多种模式的结合;计算机辅助评估稳步发展。这些反思都反映出作者对翻译教学与翻译测试领域有很深的独立思考。


4. 论证与引导

本书除了进行深入详实的论证外,还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为读者提供了“选题建议”和“书目推荐”。对于对这一领域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很好的启发和引导。可贵的是,作者推荐的书目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重要基础书籍,是读者进一步打开眼界、开阔研究视域所必须做的基础工作,是“跨学科移植研究”的重要前提。作者在整个研究中都做出了跨学科研究的示范。同时,“选题建议”也为读者指出了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比如,第六章在论证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之后,建议读者深入钻研如下选题:如何从翻译生产过程的角度控制翻译质量评估?现行翻译行业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是怎样的?它们怎样与翻译教学接轨?


总之,该书对一线翻译教师和翻译教学理论研究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朱琳,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系主任、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专业研究生导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南开大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澳门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认知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在PerspectivesNeohelicon等国际A & HCI、SSCI检索期刊以及《中国翻译》《外国语》《中国外语》等国内CSSCI检索期刊以及外语类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在Peter Lang出版翻译学英文专著一部,在Routledge出版英文学术译著一部(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国内出版英译汉编译一部,译著三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主讲本科《英汉翻译》和研究生《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笔译》《英汉对比与翻译》等课程。


翻译测试与评估是翻译教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更是检验翻译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亦对各类翻译人才选拔和培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目前来看,翻译教学和各种选拔考试中的翻译测试多是经验性的,测试题型和评价方法较为单一,对于测试的质量如何、测试结果能否真实反映出译者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是否达到了测试目的等问题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对翻译测试评估的科学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杨志红博士新著《翻译测试与评估》一书,在梳理和评价目前翻译测试与评估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承前启后,是此领域值得推荐和认真研读的开拓性研究著作。作为从事翻译教学多年的教师,尽管我之前对翻译测试有些心得,但仍觉读此书受益匪浅。


首先,作为开拓性研究,对翻译测试相关概念的梳理和科学的理论框架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借鉴较为成熟的语言测试理论,并基于翻译能力研究等方面的丰富成果,不仅对测量、测试、评价、评估等相关重要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做了扼要解释,还对上述概念在翻译测试中的应用做了有益探索。宏观框架上包括翻译测试的设计、质量检验、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与方法等核心议题,具体内容上涵盖翻译测试的题型和难度、翻译测试的效果和信度、翻译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等实际操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整本著作逻辑清晰,切中肯綮,详略得当,要点突出,既有理论高度,亦有实践关照。


其次,作为承前启后的研究,提出问题和深入研究的方向,可体现对后续研究的关照,而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本书每一章节最后的“选题建议”和“书目推荐”给读者深入思考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第三章提出的关于翻译能力方面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非常有见地和引人深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学术著作的读者,自然是喜欢逻辑清晰、语言利落的表述方式,而这正是本书之优势。作为广大翻译教师和翻译研究者的一员,希望本书得到更多关注,这将有力推动翻译测试和评估领域的深入研究,更会使翻译实践朝向更为科学严谨的方向发展。


相关阅读

新书速递 | 《翻译测试与评估研究》(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KT微话题 | 翻译测试题型知多少?

杨志红副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