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丨《现代外语》第6期目录和摘要


目录


摘要

隐转喻的非线性互动

南京师范大学  刘宇红 张雪梅


提要:Goossens(1990)和Geeraerts(2002)的隐转喻互动观可以统称为线性互动。本文提出的非线性互动模型可以回避线性互动的诸多不足,如构成成份转喻意义的不确性、推理存在中间层次、推理方向矛盾、隐喻与转喻的认定不合理,等等。该模型既可以解释更多隐喻惯用语类型(如“同型但无理据”和“不同型但有理据”两类)的隐转喻互动,也可以阐释转喻惯用语的隐转喻互动机制。非线性互动模型得到了不变原则和概念合成理论的支持。


关键词:隐转喻;同型;理据;非线性互动




英汉“深/浅”空间隐喻的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  刘晓宇

东北师范大学  刘永兵


提要: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出发,基于语料库对英汉“深/浅”空间隐喻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英汉“深/浅”空间概念的隐喻拓展路径高度一致,即均可通过“理解程度”、“感官”、“情感”、“评价”、“时间”和“力量强度”这六个靶域向外拓展;2)依频率分布和拓展内容,汉语“深/浅”和英语“deep/shallow”在隐喻的语言表征层面存在由认知偏好、文化模型和体验角度因素所带来的差异性。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英汉空间隐喻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同时也为今后英汉隐喻比较研究提供了基于语料库的可操作分析模式借鉴。


关键词:空间概念;概念隐喻;普遍性;文化差异性




“S+这/那+是+X”句式的构式语法研究

广西民族大学/广东白云学院  伍艳萍

广西民族大学  覃修桂


提要:现代汉语“S+这/那+是+X”句式从构式角度进行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拟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界定该句式的构式类别,并探讨其句法与语义特征。研究发现:1)该句式为一种特殊“是”字描写评价构式;2)句法结构特殊,主语“S这/那”形成领有关系,X形式多样,并不局限于V(P);3)语义丰富,其图式义为描写评价义,例示义主要表消极评价,还兼具客观和积极评价。本研究的发现对其他特殊句式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均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S+这/那+是+X”;“是”字构式;构式语法;句法;语义




外交话语中规避回答策略及其仪式化关系联结

大连外国语大学  刘风光 刘诗宇


提要:规避回答是外交话语中常见的语用策略。与日常言语交际相比,外交话语的交际参与者更加复杂多元,会影响在该仪式情境中语用规避的实现方式。本研究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转写文本为语料,从仪式礼貌视角探究中国外交规避回答策略特征并对Goffman提出的关系联结概念进行深入阐发。具体而言,挖掘中国发言人如何在媒体互动中遵循仪式规程模式,以及如何通过规避回答与第三方公众实现关系联结。研究发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采用“陈述立场”、“给予建议”、“直接拒绝”、“暂时规避”、“其他策略+陈述立场”等回答策略,避开或回击记者的提问,从而表达出中方立场,并通过“和平观”、“义利观”、“责任观”等道德观念,以及“陈则蕴理”、“意于言外”的语言风格加强主体间情感。


关键词:仪式化关系联结;中国外交话语;规避回答策略




商务语篇修辞互文的语用功能

中国科学院大学  乌楠

北京科技大学  张敬源


提要:本研究以2011年以来华为年报为例,分析商务语篇修辞互文对企业身份的建构作用。研究从话语形式层面修辞互文资源识别入手,纵向深入话语体系层面探讨互文话语趋势,而后横向拓展到语用功能层面解读互文语用功能,提出集互文资源识别、话语趋势分析和语用功能解读于一体的商务语篇修辞互文社会语用分析模式。研究发现,用典互文和指代互文彰显话语商业化趋势,仿拟互文彰显话语民主化趋势。运用用典互文,宣传企业并劝诱读者,发挥营销说服功能建构企业营销身份;运用指代互文,组织语篇并教化读者,发挥舆理功能建构企业权威身份;运用仿拟互文,口语化语篇并亲近读者,发挥舆情功能建构企业亲民身份。


关键词:商务语篇;修辞互文;语用功能;身份建构




中国英语学习者论证图式的变化

——基于Toulmin模式的纵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刘东虹


提要:本文旨在从己方论证和反方论证两个方面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论证图式是否固化。采用基于Toulmin模式建立的新分析框架,对十五年前(30篇)与现今的大学生作文(27篇)进行纵向比较,并辅以访谈,调查现今学生对于己方论证和反方论证的看法。研究结果发现,两组作文都具有较强的己方论证充分性,特别是论证结构的深度和内嵌结构的数量十分相近。但是现今的学习者在反方论证的各项指标上都远远超过十五年前的学习者,能考虑到不同观点并进行反驳,其论证更有说服力。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论证图式已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Toulmin模式;己方论证;反方论证;论证图式




中外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对比研究

南开大学  李民

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  余中秋


提要:现有语用学相关研究对教材中的语用知识探究不足。本文以语用学相关议题为基础,对比分析中外英语教材中语用知识的呈现类型、频率和方式。调查发现:1)中外英语教材中的语用知识主要涉及语境、言语行为、礼貌、文化等经典议题,类型不够丰富,内容的真实性也有待提升;2)中外英语教材中语用知识的呈现频率整体不高,但国外教材显著高于国内教材;3)国内教材倾向于将元语用知识呈现、例释和练习三种方式组合使用,偏重显性知识讲解;国外教材则更倾向于选用某一种方式,偏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知识;英语教材;类型;频率;方式




中国学习者英语位移事件加工中的动词与结构效应

烟台大学  于翠红

山东工商学院  张拥政


提要:本文以位移表达为切入点,对中国学习者英语目标句在线加工的时间进程进行考察,通过分析不同呈现条件下各变量之间的交互,发现启动效应在汉英结构不一致情况下表现得更为显著;被试对“动词”的敏感度高于“结构”,前者可为学习者二语理解和加工提供可用性和可靠性均强的认知线索;语言水平是影响被试句子在线加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恰当、有效的项目刺激有助于学习者突破母语抑制,构建顺应目标语句法体系的加工网络。研究表明,在动词特有的句法、语义特征这一客观现实及中国学习者以词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方式这一主观现实影响下,被试句子加工呈现以动词语义为焦点向相关结构投射的倾向;从汉英动词语义包容与结构差异入手进行学习指导,有助于提升学习者英语句子的加工效率,对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动词效应;结构效应;位移事件;句法结构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语言习得关系的元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孙云梅 李赞


提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对该系统各个维度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结果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索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各维度与语言习得中学习者预期努力和语言成就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相关变量对这一关系的调节效应。70项独立研究的整合结果显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各个维度与预期努力和语言成就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应该二语自我与语言成就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性别、专业和国别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语言习得的关系起到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


关键词:元分析;二语动机自我系统;预期努力;语言成就




复合式输入强化教学对英语拼读技能的提升效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柳恒爽

北京师范大学  谢秋葵 王文静


提要:本研究以小学四年级两个平行班的5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复合式输入强化教学(输入流+文本强化+结构化输入)与单一输入流教学对小学生英语拼读技能的不同影响。5.5小时的干预结果显示,与单一输入流教学相比,复合式输入强化教学更能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拼读技能、尤其是中等生的中高难度拼读技能以及后进生的中等难度拼读技能。此外,复合式输入强化教学对小学生英语阅读的流畅性也有微弱的促进效应。这表明,在干预时长足够帮助二语学习者充分理解文意的情况下,复合式输入强化教学对二语形式(如拼读)的强化并不必然削弱学习者对二语意义的理解(如阅读流畅性)。建议从初设英语课的小学阶段起,持续采用复合式输入强化进行英语拼读教学,以帮助小学生尽早适应英语重拼读的特点,实现“形式聚焦”所倡导的形、义兼顾。


关键词:输入强化;文本强化;输入流;结构化输入;形式聚焦




后结构主义视域下国际二语课堂话语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徐锦芬 龙在波


提要:本文梳理了2009—2019年(截至2019年8月1日)Web of Science SSCI数据库中的236篇二语课堂话语研究文献,力图为国内课堂话语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提供借鉴。通过主题识别、主题分类等方法,我们发现:近年来国际二语课堂话语研究在后结构主义影响下,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所拓展。从内容上看,对话教学和超语言使用逐渐进入主流研究领域;从研究方法看,批判民族志和语言民族志越来越多被用于课堂话语研究。最后本文指出了未来二语课堂话语研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国际研究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课堂话语;对话教学;超语言使用;批判民族志;语言民族志




理论语言学的实验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杨洋

莱顿大学(荷兰)  郑礼珊


提要:本文综述了用实验来探究理论语言学议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文章首先举例说明了理论语言学和实验研究之间的常见误区,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变量可控、现实可操作的实验范式所面临的挑战。接着,以两个自控步速阅读实验和一个声学实验的具体研究为例,评析了实验研究对理论语言学的两种贡献类型,一种是先理论后验证型,即当理论相对完善或者有明确预测的时候,实验研究主要充当一个验证的手段提供证据,往往是支持其中一种理论而驳斥另一种;另一种类型的贡献是实验的结果可以反过来对理论进行重构,实验的数据也可以作为语言事实成为理论的一个新的起点。最后,本文展望了理论语言学的实验研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理论语言学;实验;科学;界面




【声明】感谢《现代外语》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现代外语》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往期回顾



刊讯丨《现代外语》2020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刊讯丨《现代外语》2020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刊讯丨《现代外语》2020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刊讯丨《现代外语》2020年第4期目录和摘要

刊讯丨《现代外语》2020年第5期目录和摘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