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课题申报经验分享汇总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3-07-17

小伙伴们知道嘛,iResearch“课题申报”栏目已经陪伴大家八年啦!从2013年起,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就邀请了众多科研项目申报人与大家共享课题申报经验,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年度项目、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等都有涉及。今天我们一起重温过去一年发布的课题申报经验分享,让我们一起在这些故事自述或采访中体会申报者的用心与积淀,也再给自己一次充电的机会吧!

温馨提示:点击标题即可查看当期内容哦~


故事自述类


冯全功副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冯全功,南开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修辞学、《红楼梦》翻译。


内容选摘:

任何研究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前期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能证明你是否有完成项目的能力,是否已对申报的话题有了一定的探索。哪怕只有一篇论文(必须密切相关)也行,太多的成果似乎也没必要,比如密切相关的论文有几十篇,关于项目中的核心观点都有论文发表,就会让专家觉得你已经研究透了,有没有深入研究的余地是值得商榷的。

韦清琦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韦清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批评、女性主义。


内容选摘:

课题申报不但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批判意识。前者,众多学者和项目主持人在分享经验时强调得很多,这是项目确立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才是“有用”的,才有得到承认的可能。批判意识则是指解决问题之后还能够提出解决其他问题的标准,好比通过项目在某领域内的运作而树立起一种“行规”。简言之,项目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有看点。

我的课题申报建议


分享人:夏登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翻译史。


内容选摘:

科研项目层次和类别很多,不要只盯着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一度非常强调“实用”,要求申报者的选题突显“经世济民”的实用性,服务于国家战略、侧重短平快和实用项目的特点较为明显,因此,年度项目中基础理论研究较难立项。近几年管理部门逐渐意识到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情况有所好转。社科规划办专门设立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就是重点支持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申报不限项、不设会评环节,这对于前期成果较少、学界知名度不高的青年教师来说比较有利,后期资助项目中的“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更是专门为入职不满三年的青年博士设置的,这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青年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此外,国家社科基金还有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课题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不同类别,这些都值得外语学科青年教师关注。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还可以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各省市的社科基金入手,一方面可以积累科研项目申报经验,另一方面打好申报更高级别项目的前期基础。

杨志红副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杨志红,博士,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口笔译理论与实践、翻译能力的习得与测试。


内容选摘:

要进行有效的文献阅读,不仅要总结要点,还要学会将林林总总的文献在自己的大脑中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我们要借由这个知识网络深入思考,看看哪些话题学界观点一致,哪些话题学界仍存在分歧。一致的观点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而我们自己的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则应重点关注学界的分歧点。这是因为,差异之所以存在,往往就说明我们这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还有深入探索的空间。总而言之,文献阅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的过程。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鲍同,日语语言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日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本文学。


内容选摘:

组建精干团队。团队组建秉承互补性原则,广泛集结智慧和思想。既要有经验丰富的教授把关,同时也需要副教授及中青年教师等骨干力量,还需研究生团队进行相关工作。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特别是现在的研究生,作为95后的新生力量,教育背景、思维模式、知识水平远超过吾辈同期水平。他们研究意愿强烈,善于进行知识性的探索和创新性的研究,更了解很多我们看不到、看不懂的东西,对文学思潮、受众思想、翻译方法、舆情调查等方面有独特的研究思路。他们尤其善于借用网络科技进行社会调查,并通过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能从一个方面总结出事物的阶段性特征,从而充实了理论研究,使相关研究不再纸上谈兵,增强了它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性。而通过科研活动,更好地完成了智库型大学、科研型大学“教学相长”的教育任务。


采访类


赵晶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赵晶,博士,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


内容选摘:

该项目是在本人2016年获批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融通中外的外宣翻译话语建构及其接受度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提升和扩展。两个项目均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回应国家关切。其中,该国家社科项目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着力探讨如何通过高传播力政治翻译话语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使中国的观点、主张和态度准确有效地传递到国际平台,落实精准传播,在话语交融、冲突和交锋中树立坚定的话语自信。此外,该项目探讨通过高传播力对外政治翻译话语,构建包容创新的国际话语体系的途径,以推进话语转型,提高政治话语的柔性传播力,助力实现大国外交,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

上海师范大学陈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验分享


分享人:陈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国诗歌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


内容选摘:

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确定选题。我的体会是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主要指已有研究成果)选择最有把握同时又具有相当大的研究意义的题目。我曾在A选题和B选题间犹豫不定,两个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相比而言,我对A选题更感兴趣,但又感觉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自己还没考虑成熟,最终我还是决定选择自己感觉更有把握的B选题。

黄文红副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黄文红,外交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


内容选摘:

我觉得关键是不断炼题,申请者一定要注意期刊论文与课题申报书的异同。二者都是科研的重要产出形式,都需要体现出严谨性(rigor)、创新性(originality)和价值(significance),但是二者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我所在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很多学者申请的项目没有获得批准,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申报书的内容更符合期刊论文的要求,而不符合项目申报书的要求。


我曾于2012年参加了外研社举办的科研课题申报研修班,该研修班由文秋芳教授领衔主讲。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文教授专门讲解了期刊论文和科研项目申报书的区别。我本人在与国外学者交流时,他们也经常提到两者的区别。

孙士超副教授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孙士超,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暨中日比较文学、日本汉文学、域外汉籍等。


内容选摘:

我认为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精心设计题目。对于外国文学方面的选题,题目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对本土文化立场的坚持,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在第一次申报时,我把题目设计为“日本古代的试律试策文学研究”,当年没有申报成功。在第二次申报时,我参考了学院邀请的校外论证专家的意见,把题目修订为“唐代科举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古代试律试策文学研究”,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单从题目设计层面看,我认为这是一个加分项。第二,在课题论证上下功夫。除了自己做好论证外,我多次参加学院组织的专家论证会。我所在的外国语学院每年都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集体论证,专家往往能针对具体课题提出真知灼见,认真汲取专家的意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多与学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课题。我们平时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自己的成果,积极向专家请教。这样既提高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同时也让专家了解了自己的课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提高自己课题的成功率。

鲍忠明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鲍忠明,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英美文学方向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西方现当代文论及美国小说、欧美先锋画派、现代派小说的跨界研究。


内容选摘:

选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就该课题来说,其实在2017年立项之前的三年左右,我就开始广泛阅读,所阅读的内容涉及西方艺术史、欧洲先锋画派、艺术批评,以及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等,并对重点文献做笔记。


一个学者只有跟进潮流、追求前沿,才能不被淘汰,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我个人会定期检索、阅读国内外最新论著及核心期刊论文。比如,对于后/印象主义与欧美现代派小说的关联研究领域的最新出版资源,我都努力获取并加以研读。有了一定的积累,当然要积极且及时地将自己所做的阅读转化为学术成果。这不仅是对自己所付出努力的回报,更是对自己在一个阶段中所做的阅读、思考、构想的总结与梳理。

孟艳丽副教授申报经验分享


分享人:孟艳丽,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


内容选摘:

申报交叉学科项目应该说既有困难,也有机遇。困难在于课题负责人难以精通多门学科,难以做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但是一旦克服了这个困难,在当前鼓励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下就拥有了非常好的机遇。那么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合适的合作者或者课题组成员加入进来,组建一个跨学科团队,在密切合作中打磨申报书,并开展后期研究。这需要申报人平时就注意相关学科的研究动向,并建立一些学术联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申请经验谈


分享人:胡玉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19至20世纪英美诗歌研究。


内容选摘:

最大的困难就是研究框架的设计及其内部的逻辑论证。课题的研究框架往往是对前期阅读思考的高度提纯,要有一定的涵摄力,需要对千头万绪的思想有所取舍,进而归纳总结。此外,研究框架内部还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互为支撑,不能各自为营,自说自话,要有整体感。我的感觉是,项目书的撰写就是一个高强度的思想提纯、逻辑论证的过程。

看完这些学者的分享,不知道小伙伴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区留言!新的一年希望大家继续关注iResearch“课题申报”栏目,继续在学术路上奋进,同时也欢迎大家与我们分享你的申报故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