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挑战

iResearch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第96期“我来读文献”第二阶段线上论坛于3月31日晚7点进行。本期活动关注《新中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文秋芳、杨佳著)一书,邀请了第二作者杨佳老师同大家交流讨论。


“我来读文献”第98期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关注!

第98期我来读文献 | 《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领读专家

杨佳,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国家语言能力,曾在《方言》《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中文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思考题


1. 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对孔子学院指责不断,国内也开始出现一些负面舆论,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如今,中国在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塑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引发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国际中文教育及其主要平台——孔子学院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些西方国家攻击的对象。当前阶段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各种无端指责,实质上正是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重构过程中的一种新常态,并不是孔子学院自身办学出现了严重问题。


国内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些质疑,无疑是缺乏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典型表现。设立孔子学院顺应了中国发展的新形势,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科学之举。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也都设立了自己的国际语言教育机构,以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未来我们还需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善孔子学院全球化布局,特别是在相关部门的改革发展议题上应慎之又慎,兼顾国际中文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创新性与“稳定性”,避免被国外负面舆论引导控制。


最后,借用文秋芳老师的一句话点评:“一些国家对孔子学院意见大,说明孔子学院办得不错!其实,无论孔子学院办得好不好,在一些国家怕是都会受到批评,对此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2. 有人提出,要“复兴”濒危语言,采取更多措施让人们重新使用该语言;也有人认为,语言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不能人为地去干涉。到底该如何科学地保护濒危语言?


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各类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将其作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化的有机成分予以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刻意保护语言多样性而牺牲讲话人的权益,避免“惜语不惜人”“重母语轻通用语”这些问题的发生。


政府部门首先要充分保障各类人群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需求,这是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基本前提。在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保护方面,对于已经丧失语言活力,即将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与方言,我们应主要做好书面记录、描写和研究工作;对于一些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濒危语言,政府则可依托高等院校培养专业语言人才,以满足国家语言需求。


要求甚至强迫当地民众去学习和使用即将消亡的语言,无疑是徒劳的,也是一种学术僵化的表现,实质上侵害了当地民众的语言文字权利。国外社会学、民俗学的现当代研究也持相同的观点,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3. 对于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应该具备哪些语言能力?有人提出,学习普通话、方言、外语“技多不压身”,“一个都不能少”,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多语能力能让儿童受益更多,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表现得更为优异。但是,不考虑儿童学习兴趣、语言环境等外部条件,一味地追求多语(包括方言)能力,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例如在中国的大城市,许多儿童的日常交际用语就是普通话。虽然家中有老人会说方言,但是仅限于家庭内部成员交流,在家庭以外的其他交际场合都是使用普通话,因此方言的交际价值并不高。一些学者基于语言保护的观念,提出父母和孩子“在家中不要说普通话”,而是尽量要求孩子学习、使用方言,这无疑是不现实的。


在外语学习上,孩子刚会说话,有的中国家长就同时“输入”普通话和外语,导致孩子到了三四岁既说不好普通话,也说不好外语。


在家庭内部提倡语言保护,培养多语能力,需要科学规划。没有现实的交际需求,或是没有专业人士指导,过早提倡包括方言在内的“多语学习”,对儿童多语能力的培养甚至会起到负面影响。


读者提问


1. “技多不压身”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似乎忽略了infantile amnesia。在国内双减政策下,一些家长又只看政策而忽略了儿童发展。家庭语言规划是否应更多考虑科学因素?


是的,我之所以把家庭语言规划作为一个问题单独提出来,就是因为很多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时都追求语言学习“多多益善”。这也说明语言资源观念深入人心,但还需政府和学界一起努力,制定科学的政策。语言学习不是“越多越好”。


2. 书中第六章提到中国外语教育面临两方面的挑战——来自语言智能技术的挑战和来自对“教育公平”误读的挑战,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全球疫情大背景是否会给我们的外语教育,乃至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带来新的挑战?请问杨老师您在这方面有新的观察或研究吗?


我认为疫情只是暂时的,正如文老师所一直强调的,疫情过后外语教育终会回归正常。


关于两方面的挑战,首先人工智能虽然发展迅速,但并不能替代传统的外语教育。在外语学习中,除了语言技能的学习,还有人文观念的探索,以及语言文化的交流,这些是机器做不到的。至于教育公平,外语教育借助线上教学变得更加普及和便利。疫情虽然带来了不利影响,但也培养了学习者网络学习习惯,我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相关阅读

“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丛书”(总主编:文秋芳)新书出版

新书速递 | 《新中国国家语言能力研究》(国家语言能力研究丛书)

六分钟带你了解国家语言能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