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荐 | 网络语言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袁周敏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推荐人

袁周敏,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南京大学 语用学)、两站博士后研究经历(浙江大学 话语与传播;南京大学 社会学);博士生导师;主持在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在Pragmatics & Society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Discourse, Context & Media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Education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语言教学与研究》等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为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撰写英文词条Online News。专著《基于商业咨询顾问话语实践的身份建构研究》入选“语用学学人”文库;专著《“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东盟贸易话语研究》入选“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各一项。江苏省社科英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邮电大学教学名师。中国大学慕课在线开放课程《语用学导论》《语言科学与艺术》负责人;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推荐书目

Approaches to Internet Pragmatics

编者:Chaoqun Xie, Francisco Yus, Hartmut Haberland

出版社: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出版时间:2021

ISBN:9789027208071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至五章构成,主要阐述了与网络语用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重点论述了网络语用学的研究价值及目标、网络言语交际行为,以及网络表情符号的语用功能。第二部分包含第六到八章,主要探讨了网络空间中用户身份与自我的呈现方式,研究“幽默”如何充当自我表现策略、人们如何在网络上进行自我展示与社交推销,以及网络冲突话语中昵称操纵与身份呈现的关系。第三部分涵盖了第九至十一章,各章节分别针对源自奥地利、美国、希腊等区域的网络语言进行语用学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并揭示了网络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内涵。


推荐理由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的网络语言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描写,相较之下,该书在考察网络语言时进一步引入了语用元素,从交际意图、交际者身份、交际功能等语用视角,对具体使用中的网络语言进行了解释性分析。该书引领了网络语言研究的“语用学转向”(毛延生、黄睿,2017),整合了网络语用学研究范式,为网络语用学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该书层次清晰,内容均衡,并辅以大量例证、图表,论证充分,具有可读性。总的来说,该书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望成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实践指南。


获取渠道

亚马逊官方网站、John Benjamins出版社官网


参考文献

毛延生、黄睿. 网络语言学研究需要“语用学转向”[EB/OL].(2017-08-08)[2022-08-04].http://ling.whu.edu.cn/view/24975.html.

推荐论文

袁菲、喻倩,2022,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表情包的后现代性批判与秩序重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2-60。


内容提要

该文以后现代为视角分析了网络表情包的特征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交往危机,并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较为可行的交往秩序重构方案。作为后现代思潮下网络社会的产物与后现代文化的具象表达,网络表情包凸显去中心性、反理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微小叙事”的语言游戏消解了知识权力;缺失的理性主体使其放弃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去中心性和反理性的结果必然导致意义的不确定性。而表情包呈现给我们一个零星的、碎片化的、毫无逻辑的网络语言,我们几乎不能得到对事件的真实描述,长此以往,人们必将陷入虚假的自我认知而无法前进,后现代社会的交往危机也将由此产生。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阐释后现代社会的交往状况与秩序重构提供了新视角:在主体互动基础上,通过实践并遵循有效性原则实现交往理性、语用意义和主体认同。


推荐理由

在内容方面,该文以哲学三问为进路,回答了表情包“是什么”“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问题,廓清了表情包的原貌,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表情包的商品性出身、“浅趣”且“碎片化”的意义表征,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交往危机做了较为新颖细致的阐述。在论述方法方面,该文在分析表情包的交往意义时,采用了先“解构”后“建构”的对照视角,将表情包的“危”与“机”阐释得恰到好处,这也是该文架构之妙所在。总之,这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思辨论文,对于表情包的溯源、现象与意义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论述。


获取渠道

中国知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文献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