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聚焦 | 网络语言治理

iResearch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2024-09-09
网络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现实的社会治理紧密相关,同时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因此,网络空间语言治理自然成为网络综合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王玲、陈新仁(2022)认为“从语言管理到语言治理,不是简单的文字替换,而是顺应当前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是语言规划学的时代课题”。当前的网络语言治理问题大致可归纳为“网络语言生态、网络语言失范、网络语言低俗、网络语言舆情”等几种类型(王建华,2022:132—133)。本期“热点聚焦”的首篇论文近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另两篇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研究专题”推荐论文,摘自《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网络社会变革与管理_网络语言治理专题”。本期栏目对以上几个类型的网络语言治理均有较为深入的剖析。


——南京邮电大学 袁周敏

参考文献
王建华,2022,网络语言治理:功能、问题、框架与任务[J],《浙江社会科学》(8):129—137。
王玲、陈新仁,2022,网络空间语言治理的内涵、特征与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6-7。

《网络空间语言治理的内涵、特征与原则》

王玲,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导,教育部语信司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城市语言调查和语言规划研究。

陈新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外语部副主任,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East Asian Pragmatics (ESCI)主编,《外国语文研究》主编,《语用学研究》第二主编,LITU JournalCrossroads: A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学刊》等国内外多家刊物编委。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外语教育与教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


一、从网络语言管理转换

网络语言治理

从语言管理到语言治理,不是简单的文字替换,而是顺应当前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果。语言治理规划观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更凸显的“问题导向”意识和“动态发展”的意识。在权力主体关系方面,语言治理和语言管理虽然都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方式,但语言治理中的多元主体,是平等伙伴合作关系,构建的是一个“服务型”权力主体。在沟通方式方面,语言治理和语言管理都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沟通方式,但语言治理在面对差异和分歧时,会以是否符合多数主体的利益为原则来寻求解决策略和方案。此外,语言治理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和满足网络空间的多元化需求,确保网络空间语言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空间语言治理的规划特征

网络空间语言治理秉持将“语言生活”作为对象与客体的治理规划观,是治理理论和理念在网络空间语言生活领域的投射与实践。“语言生活”是由李宇明等一系列中国学者逐渐发展而来的新概念。它具体指的是运用、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的各种活动。网络空间语言生活中的“语言”,可以从运用、学习和研究三维度分为语言文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三个方面,三维度与三方面纵横构成了语言生活的九个范畴。这是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对语言治理对象理解上的最大差异。西方学者理解的语言治理过程本质上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治理,而不是关于语言本身的治理。


三、网络空间语言治理要坚持

“立足事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网络空间语言治理坚持“立足事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从问题维度、理论维度和治理维度三个方面展开治理。问题维度的事实数据,将规划方式从硬性规定为主导转向以事实数据为主导。理论维度有助于分辨哪些问题属于治理的对象,避免不分轻重全部囊括进来的武断做法。治理维度,强调具体化,强调一事一议,确保对策的执行力度。这三个维度紧密相连,互相补充。问题维度获取的真实语料,在经过理论维度的提炼之后,规律和总体特征才能凸显,从而为治理维度提供依据。当治理维度确定对策之后,仍要返回到问题维度,接受检验和反馈。这个循环互动是以网络多元主体的真实需求为基础,从而保证治理的有效性。网络空间语言治理检验过的对策方法,若效果突出,可为国家层面网络空间治理层面提供参考。


摘自:王玲、陈新仁,2022,网络空间语言治理的内涵、特征与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6-7。

《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的网络空间

言语研究》

杨丽,哲学博士(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 英语语言研究),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兴趣:语用学、话语分析和二语习得。

毛德松,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网络空间治理。


2015年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体”,从全人类长远福祉出发提出了对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王志刚 & 陈丽娜 202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2021年9月7日新华网“习近平谈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日益频繁的网络交往活动中,一方面,语言是网络空间文化形态的主要载体,推动了网络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但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交往的语言缺乏规范,甚至充斥着污言秽语。因此,为了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言语治理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哈贝马斯区分语言和言语,指出语言为表达形式建构起来的规范系统,而言语则是语言的使用行为本身。按此标准,网络空间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是网民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变体,体现为可能具有与现实常用语言不同的词汇(包括有含义的符号)、语法、语用、修辞的语言形式,也包括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具有语言文字交际功能的符号、动图和图文语篇的规范系统,与此相对的网络空间言语则是网络交往者在网络空间真正涉及到语言的使用行为本身(姚志华 2019)。本研究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网络空间的言语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社会理论的视角考察网络空间言语问题,分析网络空间言语问题治理。


研究发现,网络空间言语问题可以分为背离现行语言规范、违反常识、违背道德和有违心声四类。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部分网络交往者客观世界认知存在局限性、网络社会语言规范性不强、网络社会交往行为规范不够完善和部分网络交往主体有违交往真诚性原则。基于上述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网络空间言语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为切入点,从交往行为合理化角度提出以下治理网络空间言语问题的相关途径:(1)网络交往者以理解的方式影响客观世界,确保话语的真实性(李宇明 2004);(2)网络交往者以规范的方式影响社会世界,确保话语的正确性(杨勇 & 张泉 2015);(3)网络交往者以对话的方式影响主观世界,确保话语的真诚性。


总而言之,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满足网络空间语言交往的四个有效性要求,即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首先,通过建设网络语言资源库等教育引领方式来增强网络交往主体的理解力和认知能力。其次,建立政府、行业、社会三方合作的多元综合治理机制以规范网络交往主体交往的方式。最后,在平等、互惠的氛围中,取得双方互信,进行对话,以影响交往主体的主观世界。这些措施将有效地规范网络空间的语言,使我们的网络空间交往行为更加规范。


摘自:杨丽、毛德松,2022,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的网络空间言语研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7—77。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网络空间语言规划与治理》

洪洁,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与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日语学习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袁周敏,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南京大学 语用学)、两站博士后研究经历(浙江大学 话语与传播;南京大学 社会学);博士生导师;主持在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交际、工作交流、学习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网络语言在为我们的语言生活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对我国规范语言文字产生巨大冲击。

网络空间语言问题存在多种表现,包括语言失范问题、语言多样性与纯洁性问题、语言暴力问题,其消极作用不仅制约着网络的健康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和国家安全。网络语言失范问题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未能遵循语言文字规范、导致语言使用不当的现象,广泛体现在字音、字形、词语使用、标点符号使用、语法、语用等诸多方面。网络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外来语的大量渗透、新词和流行语的频繁使用等方面,过度娱乐化、粗俗化的网络语言会对汉语的规范性、稳定性和文明性带来挑战。“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互联网络上,以话语霸权的形式,采取诋毁、蔑视、谩骂、侮辱等手段,侵犯和损害他人人格尊严、精神和心理的行为现象。”(缪锌 2014)。低俗语言、歧视性话语、网络谩骂、网络欺凌、网络谣言及其导致的语情失控等都属于网络语言暴力范畴。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低准入性,语言失范问题、语言多样性与纯洁性问题、语言暴力问题等表现得尤为突出,对网络空间语言问题进行规划和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更为显著,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伦理、修复网络生态、建设网络文明已成为当前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语言学为网络空间语言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从生态语言学研究范式的“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出发,分析网络空间语言问题存在的根源,寻求网络空间语言的规划与治理之策,旨在构建和谐、健康、安全、繁荣的网络空间语言生活。

研究表明,失范语言、低俗语言、暴力语言都是与生态观相悖的破坏性话语,不仅严重污染了语言生态环境,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还对人身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产生威胁。虽然语言也遵循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语言生态系统也具备自然选择和自然过滤能力,但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仍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语言规划与治理,包括抵制破坏性话语,推广有益性话语,以规范网络空间语言;增强网民规范意识,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和综合素质,对网络舆论进行良性引导,以优化网络空间环境;加强网络空间立法及网络语言安全监测,合理规划并稳步推进网络实名制,以增加网络违法成本等。

摘自:洪洁、袁周敏,2022,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网络空间语言规划与治理,《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8—86。

相关阅读

热点聚焦 | 《高职英语课标(2021年版)》教学实践探索

热点聚焦 | 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研究

热点聚焦 | 虚拟教研室建设理论与实践——POA云教研共同体研究

热点聚焦 | 学术英语的教研方法与科研方法

热点聚焦 | 外语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

热点聚焦 | 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研究专栏

热点聚焦 | 马嘎尔尼访华事件在英国文学中的再现

热点聚焦 | 在线健康话语研究

热点聚焦 | 跨艺术诗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点话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