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识辨

第106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第一阶段线上论坛于2月11日19:00举行。本期活动关注《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核心概念与基本方法》一书。


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本期答疑专家

徐浩,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副主编、《英语学习》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教师教育等。






思考题

1. 除了1.1.1 中的案例外,我们的生活经验里,还有哪些行为或事件符合实验的基本特征?

首先,应当要符合外语教学研究的需求,外语教学研究的需求本质上来自外语教学的需求,外语教学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教学的目的。我们知道实验研究是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达成因果关系中的果,也就是我们希望达成的教学目标。如果并不是外语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那么不管这个研究做得多么严谨,因果关系阐释得多么准确,实际上都不能回答外语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其次,实验研究有它自己的特性,再加上外语教学实践产生的因果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因果关系实际上在一个外语教学的生态里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实验研究在这么一个复杂的生态里,可能就不太适用。外语教学是一个特别完整的体系,所以选题不能选特别大的,研究对象也不能选特别综合的。建议大家做切片研究,做一些比较局部的,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因果来研究。最后我们得到的结论,也会对整个外语教学体系的认识有帮助。


2. 变量和因素有何异同?

变量有很多种,因素是变量的一种。因素实际上是个实验设计的概念。比如我们在论文里描述实验设计的时候,可能不用自变量这个词,而会用因素这个词。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因素当成自变量,它们基本上是等同的。


3. 实验研究的选题应当遵循什么原则?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所要研究的是教学的核心问题。首先大家要考虑的是对教学研究的意义,这个是研究内容本身的问题。其次,不管用什么方法,根本上还是要寻找起主要作用的,或者说主要矛盾的,或者是矛盾主要方面的主导因素。所以选题时要着重论证所选择的这个(些)变量及其可能会起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话,大家做的研究就比较容易获得一些重要的发现。实验研究中的变量非常多,所以一定要思考哪些变量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去论证为什么选这个变量而不是那个变量,为什么这个变量很可能会起比较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它是一个理论性的工作,并不是实证研究的工作,所以实验研究的选题本质上不是实证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读者提问

1. 徐老师能否从审稿人的角度来谈一谈,对于投稿文章中的实验,审稿人一般会从哪几个方面去评估这个实验的合理性呢?一般具有什么样特点的实验更容易被审稿人认同和接受呢?

第一,审稿人会先搞清楚实验研究的变量是什么,自变量是哪些,因变量是哪些?不同的变量是怎么分水平的?为什么要这么分?一个变量的不同水平是组内实现的还是组间实现的?这是审稿人需要了解的基本信息。我可能会先梳理这些问题,再去看变量的选择有没有意义,或者说所选择的变量是不是存在一些知识贡献的可能,比如说A和B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价值。


第二,我会看不同的变量是如何被操作化的。什么叫被操作化?比如说我想研究学习动机和学生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怎么测学习动机,怎么测语言能力。大多数作者可能会说用量表来测,但是他们并没有特别说明为什么不用别的方式。这可能是会引起审稿人质疑的一个方面。


第三,我会看程序。重点就是看看程序有没有问题,会不会引发效度威胁。也就是说由于这个程序是这么做的,会不会导致一些无关变量的影响。我个人基本上会从这几个角度来看。


2. 在外语教学实验中,双盲设计是很难做到的。请问老师有没有适用于外语教学实验的双盲设计或有效地降低或避免霍桑效应等的推荐方案呢?

教学实验研究的主试其实就是教师本人。一般不太容易说我们想做一个研究,就再找一个老师,让他来教学生。所以双盲设计是比较难做到的。主试是教师本人,也就是说主试和研究人员其实是一个人。被试不知道自己在被做研究,研究就不是合理的。不过,被研究的人员知道自己在被做研究,不等于他知道教师到底在做什么研究。所以可以从这个角度做一点工作,所以也就是个后面这个问题,怎么降低或避免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根本上是我们要知道效应是指向和你的实验有关的行为和认知的。如果说学生知道教师在做实验,但是不管他知不知道在做什么实验,他的行为都不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就没有霍桑效应的问题。可以从这里面找到一些空间来做研究。


3. 探索型因素通常会出现在重构某一概念的研究中,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对这一概念进行再次挖掘和重新界定。请问老师,可否具体解释一下“自下而上”的方式?指的是从学生个体到群体吗?

自下而上,更多指的是从具体的现象到这个现象所蕴含的规律,其实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并不是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


4. 请问系统性目标,要素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系统性目标是希望达成的最终目标。比如说通过教授大学英语的课程,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我们希望让学生最后变成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一个系统性目标。首先我们是培养人的,其次我们培养他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等,还有各种语言意识。可以看到,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这实际上就是系统性目标。我们可以把这个系统分解成若干要素,比如上述提到的这些要素就是要素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是什么呢?实际上在课堂中,我们是用教学的某些程序来帮助学生成长,这个程序是不是能够使学生在某一个部分有所变化和发展,这就是一个过程性目标。


5. 请问老师如何区别“语言能力”和“语言能力系统”?

语言能力特指某一个特定模态下的能力,比如说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而语言能力系统是指这个人整个的语言能力,也就是competence,是一个完整的东西。


6. 重铸反馈和提示反馈指的是什么?

比如说学生在造句时说错了,这时候教师不说不对。学生说“He like it.”,但教师没有说学生错了,而只说了一遍“He likes it.”。这就是重铸反馈。提示反馈是教师可能会提示他,比如说会问他,he是第几人称,他可能就意识到了he是第三人称,后面的动词要有变化。提示反馈的方法有很多。





相关阅读

什么是实验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怎么做?

新书速递 | 《外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核心概念与基本方法》(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师丛书)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本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外语学术科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