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慧课堂的发展、平台架构与应用设计——从智慧课堂1.0到智慧课堂3.0

刘邦奇 教育文摘周报 2023-06-28

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服务环境建设本身不是智慧课堂建设的目的,而基于技术开展智慧的教与学应用、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才是其根本目的与归宿。为此,本研究提出可从理论、数据、教学、服务、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基于技术的智慧课堂应用设计。


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指导智慧教学顶层设计

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学习理论既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教育理论,也是智慧课堂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一定的情境和学习资料,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联通主义则强调,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提倡基于技术中介、在与环境的联结中学习。在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能准确把握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沟通、联通共享等关键要素,有助于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交流、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课堂数据挖掘与分析:

破解传统教学的难题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工业时代的“班级授课”模式,把学校当成“工厂”,即用统一的标准、计划和流程来“加工”学生这些“产品”,缺乏精准的学情分析与教学预设、即时的评测与反馈、有效的师生协作互助等,将原本生动的课堂变成了单调的生产“车间”,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而借助智慧课堂3.0 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对课堂教学行为数据、过程数据、结果数据等进行全面采集和汇聚,并利用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技术进行智能处理,可实现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评价与决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推送,促进师生的交互与协作,最终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人工智能+教学”:

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虽然现代教学一直倡导“个性化教育”理念,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因此无法有效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在教学中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如基于学习行为数据、学习档案袋记录,利用智能化学习分析,智能化教学系统可以给教师提供最具个性化特点的学生信息,便于教师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精准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据此开展差异化教学,真正实现全过程的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云—台—端”服务:

推动课堂教学结构变革

智慧课堂3.0 采取的平台架构是“云—台—端”智能化服务平台。该平台构建了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服务环境,使传统课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托“云—台—端”智能化服务平台,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均可通过接入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并基于智能教室平台和智能教育云的强大服务能力,获得快捷、便利的智能教学服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云—台—端”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的全场景教学应用,重构了教学形态与教学流程,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智慧化”应用:

促进转识成智、实现智慧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智慧课堂是通过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开展智慧化教学应用,来促进知识学习向生成智慧转变。尽管知识与智慧属于意识活动的两个不同层次,但智慧来自于知识、知识也可以转化为智慧——DIKW(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模型便呈现了从数据、信息、知识到智慧的演变规律。也就是说,“智慧化”应用首先基于智能化环境,通过教学数据的采集、汇聚和挖掘分析,将教学数据赋予教育意义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接着经过协同认知和加工,将教学信息转变为鲜活的教学知识;随后将这些教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加以灵活应用,逐渐升华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学习智慧;最终,实现以数据智慧为主导的智慧课堂的发展。


(全文见《现代教育技术》2019年第3期)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51期
责任编辑 | 张北北
微信编辑 | 孟思杨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革命:实质与理念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与教育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

教育文摘周报

关注教育动态 ▲ 纵览教育文摘

打开手机看报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