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OCA 展览 |《孩子们睡觉的地方》,詹姆斯·莫里森中国首展

展览学术部 刘艺 银川当代美术馆
2024-12-30


“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展览启幕已近一个月,沿着大楼梯向下,总能见到观众在若干十字形展墙中往来穿梭——这就是展览动线上的第一件作品,英国摄影师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llison)的系列摄影《孩子们睡觉的地方》(Where Children Sleep)


“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开幕现场 @银川当代美术馆


自2005年启动这个项目,至今,莫里森已经拍摄了43个国家的129个孩子,其中也包括中国的3个孩子,并集结为两本画册出版。本次参加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儿童展,是他这一项目首次在中国展出。无论是对我们这个从问题出发的展览,还是对艺术家本人,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孩子们睡觉的地方》第一辑和第二辑

图源:詹姆斯·莫里森个人网站(https://www.jamesmollison.com/shop/wherechildrensleep1and2)


随着暑期“夜宿美术馆”活动的持续展开,五颜六色的展区总是特别吸引孩子的注意,尤其是那种粉色墙壁、粉色睡床、粉色窗帘的卧室照片,格外受小姑娘们的喜爱。这间卧室属于7岁的阿丽娅和妹妹,她们来自蒙古。


“夜宿美术馆”活动现场,旁边就是《孩子们睡觉的地方》 

@银川当代美术馆


“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展览拍摄 ©银川当代美术馆


然而作品本身,远远不止是一间梦幻的、孩子气的,让许多小女孩梦寐以求的卧室,31种不同的色彩下,隐藏着31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境遇,还有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出身,和他们天差地别的睡觉的地方。

莫里森在为这一项目撰写的前言中提到,最初他想将之命名为《卧室》,因为成年后的他,才发现自己长大的那间小小卧室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而当项目开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卧室”是一个对一些人看似稀松平常,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又遥不可及的名词,因为每一位认真观看,仔细阅读了孩子们故事的人,都会发现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孩子,他们所有的,不是一个在任何意义上能称之为自己房间的地方,只是些许能睡觉的容身之处。

与莫里森在视频会议里讨论展陈方式时,我们最终一致决定使用现在的形式,而不是常规的输出照片、装裱,然后挂在墙上。莫里森说,这样会让观者仿佛能够一脚踏进孩子们所处的世界。31个不同的世界,有那么多人们不了解的真实存在:贫困、财富、战争、疾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枪支暴力、不平等、教育、性别、家庭破裂、难民危机……孩子们身在(陷)其中,他们原不该为此负责,却不得不承受一切。


艺术家此前采用过的展陈

图源:https://curatorial.com/current-exhibitions/where-children-sleep-photographs-by-james-mollison



 贫困、梦想 



 财富、缺少父母陪伴 



 疾病、贫困、家庭破裂 



 气候变化、健康 



 战争、难民 



 教育、单亲家庭 


 

 滑动查看更多展场图

关于这组作品中的更多儿童和他们的故事,欢迎来到展览现场了解


莫里森这一项目的可贵,不仅在于他远涉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睡觉的地方”这一人类共同需求之所,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孩子们的生存状态,还在于他的摄影作品,破除了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比如他拍摄了来自非洲贫穷国家的生活优渥的孩子,也展示了来自发达国家底层社会的贫穷的孩子,有为选美比赛而训练到精疲力尽的孩子,也有冒着随时受伤失明的风险,三岁起就在采石场打工的孩子,当每一个孩子的不幸和烦恼都是那么真实的时候,谁能说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孩子才值得同情,而为全球气候变暖忧心的孩子就是在无病呻吟呢?这也呼应了“元点”展览策展人赵子懿所说的:“我们必须诚恳地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孩子”。


这组作品布展时,有一个从搭建、粉刷,到装裱、安灯的过程,最后的点睛之笔,是把31个孩子们的肖像挂上去——就在他们各自的故事上面。我们无数次从现场经过,看着整组摄影装置一点点成型,在此之前,也已经在电脑屏幕上熟悉了每一张卧室的场景,和每一个孩子大致的情况,可当布展现场,他们各自的照片,被挂在他们各自睡觉的地方旁那一瞬间,望着他们相隔万里、也可能相隔数年望过来的双眼,竟被冲击到屏住呼吸,眼眶湿润,不知他们如今怎样了?


作品布展过程 ©银川当代美术馆


和孩子一起观看这组作品时,成年人可能有感叹,有心痛,深觉“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而孩子们更懵懂一些,他们更容易眼羡拥有一屋子蜘蛛侠玩偶的埃弗雷特,而忽略隔壁只能靠和其他孩子一起捡垃圾糊口的罗西。没关系,我们可以试着给孩子们讲讲另一些孩子的故事,只是让他/她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的生活和他们的并不一样,而并不预设这会带来对现有生活的珍惜,还是让人类变得更好的远大宏图(毕竟几十年前列侬和MJ歌声中所期冀的,今日仍难实现)。就像莫里森数年前在采访中说过的,“展现贫富不均或者生而不平等并不是这组照片的最大意义,拍摄的真正目的在于展现并接纳这个世界的‘不同’”,只要开始了解,有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的意愿,就会有更多的可能。


最后,是莫里森写给中国观众的话:




 · · 



 · 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小泡泡里——它由我们的家庭、朋友、社区、工作或学校组成。它包围着我们,也吞噬着我们的生命。这个项目背后的主要想法之一,是向别人的生活投去短暂的一瞥,看到其他孩子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我也用这个项目来审视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气候变化、不平等、性别和暴力,去看见那些生活因此而受到影响的孩子们。

· 这个项目会持续下去。





 // 关于艺术家


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llison) 

图源@艺术家facebook


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llison)1973年出生在肯尼亚,成长在英国,现工作于意大利威尼斯,是一位资深摄影师。他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学习艺术与设计,之后在纽波特艺术与设计学院(Newport School of Art and Desig)学习电影与摄影。毕业后,他去往意大利,在贝纳通的创意实验室Fabrica工作。2011年至2014年,莫里森与帕特里克·沃特豪斯(Patrick Waterhouse)担任《色彩》杂志(Colors Magazine)的创意编辑。2009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维克·奥登奖(Vic Odden Award),该奖项用以表彰35岁或以下英国摄影师在摄影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

莫里森的作品是由适用于社会和文化主题的原创概念来定义的,多年来,他的作品发表在世界各地的出版物上,并在世界多地举办展览。

莫里森一直对儿童问题和儿童权益非常关注,名为《孩子们睡觉的地方》的摄影作品也由此诞生。2005年起至今,他已前往全世界五大洲四十三个不同国家,在和孩子们充分沟通并获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拍下他们睡觉的地方,用仅仅一小片空间,真实反映了不同孩子们迥异的生存状态,而这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让人心碎,更令人深思。



参考资料:1. 杨梅菊,张梦妍,“詹姆斯•莫里森: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7月30日,http://old.lifeweek.com.cn//2013/0730/41729.shtml?continueFlag=ac5ced0efcbb510ede5d65ceb622002b

 2. 詹姆斯·莫里森个人简介,资料来源:詹姆斯·莫里森官方网站,https://www.jamesmollison.com/about

展览名称:一颗种子的旅行·元点

Title:The Journey of A Seed—META POINT

总策划:刘文锦

Producer:Liu Wenjin

展览总监:吕澎

Director:Lu Peng

策展人:赵子懿

Curator:Zhao Ziyi

展期:2024年7月13日-10月28日

Duration: July 13-October 28,2024 

展览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 1、2、5、6 号展厅及户外公共空间

Location:Gallery 1, 2, 5, 6 and outdoor spaces of MOCA Yinchuan

主办单位:银川当代美术馆

Organizer: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Yinchuan


银川当代美术馆

银川市兴庆区禾乐路12号 华夏河图艺术小镇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银川当代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