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起来一点都不靠谱的“赛博算命”,为什么能在全网爆火?

Mega杰尼龟 游民星空 2022-06-20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如果你最近经常混迹于微博、豆瓣等地,那你大概率遇到过一个新兴起的“宗教”。它的信徒们嘴里常常念叨着一些诸如“ENFP”“INTJ”这样由四个字母组成的“神秘代码”,一旦你解开了这些“密码”,就可以找到一生的挚友或敌人。


而这个让无数人沉迷的宗教就是——MBTI。







1“你的MBTI是什么?”

MBTI,通俗来说就是一种人格的分类测试。它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通过回答一组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个问题的问卷,从几个不同维度描述一个人的人格,那些暗号一般的英文缩写,每个都对应一种人格类型,比如你是一个性格内向(I)、凭直觉做事(N)、理性(T)且喜欢评判是非(J)的人,那么你就属于INTJ型人格。


如图所示,每个莫名其妙的字母背后都有着相应的内涵


当然,相较于上述天书一般难以理解的人格类型,最近在国内外互联网上如同病毒一般扩散的各种梗图则更加清晰易懂。即便不知道这四个字母代表什么意思,也很容易从中找到“这就是我”的共鸣,而那些好奇心太过旺盛、非要弄清楚MBTI究竟是什么的人,则很有可能被转化成新的信徒。




图源自互联网

然而理解这套晦涩理论的门槛实在是太高,光是搞清这些字母的排列组合就已经耗去了我的大半元气,更别说把这些英文缩写和人格类型一一对应上了。



头昏脑涨之中,我时常会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一张元素周期表。



当这些字母被打碎了揉进中文以后,更是让人血压飙升,感觉我十几年的语文都白学了。



因为过于意义不明,这些“暗号”和梗图反而成为了MBTI的标志,加强了这些爱好者们的认同感,逐渐形成了豆瓣上的各种MBTI小组,以及知乎相关的话题等社区,大家在一起互通有无、交换意见。




随着这个群体人数逐渐增多,MBTI已经不只是一场测试,而是变成了一种“流行文化”。并且在这些爱好者内部,不同人格类型也逐渐被打上各式各样的标签。与网上“处女座都是强迫症”等言论类似,很多人格倾向被认为是“病态的、不健全的”,经常被其他人冷嘲热讽。



这套鄙视链还衍生出了一个“人格金字塔”,每种人格都被强行与某个特定的职业绑定,一个人的人格就决定了今后的社会地位与分工。



后来MBTI已经从一场测试变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圣法则,似乎只要是和人沾边的事,都能用这套理论解释。




对MBTI的神化也激起了更多争议,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MBTI是用来认识自我,寻找同类的工具;而对于反对它的人来说,MBTI其实就是一门彻头彻尾的伪科学






2MBTI是伪科学吗?


本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态度,我找到了一个点击量很高的测试,题目一共有一百多道,虽然很多二选一的题让人觉得有点粗暴,但看起来还算靠谱。


直到我遇到了这道题。



我感觉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如此抽象、晦涩的描述让人想起了谜语人宫崎英高。


等我终于硬着头皮把上百道题目做完后,一行大大的“解锁完整报告需要人民币9.9元”彻底击穿了我的心理防线。如同扭蛋一般不停跳跃变换的人格类型仿佛是对我智商的无尽嘲讽。



后来我找到了另一个测试,它贴心地提供了不同的版本,当我看到后面的“恋爱场景单身慎入”版的题目时,感觉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摧残。我又找来三个不同版本的测试题,得到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并且每个结果的描述看起来都很有道理。



甚至同一套题,全都选“是”,与都选“否”。最后得到的结果却相差无几。这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了老祖宗“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人生哲学。


左边是全选“是”的结果,右边是全选“否”的结果


更离谱的是,我相隔几天后用同一套测试题得到的结果,竟然也是不同的。在短短一周之内,我就从一个内向理性的intj变成了一个外向感性的enfp。但一想到我测试的时间分别是周一上班前和周五下班后,我就释然了,毕竟再没有什么能比上班更加摧残人格的事情了。



如果你去搜索某个人格对应的解析,就会发现那些自媒体或公众号给出的结论也很离谱,不仅解读含糊不清,像是“废话文学”的集大成者,甚至还经常会自相矛盾。



到这里,MBTI的准确性已经不言自明,光是互联网上那些鱼龙混杂的测试题与解析,就足够让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而事实上,即使是最官方的MBTI测试,它是否科学也备受争议,哪怕在心理学这个很多理论看起来都有点玄学的学科,MBTI也是在“鄙视链”的最下层,而这些专业人士给出的理由则更加严谨。

首先,MBTI在分类上过于粗暴。从问题设置到最终的测试结果,它的底层逻辑都是非常极端的二分法,虽然题目会提供一些折中的选项,但仍然难以反映复杂的现实。



最后的测试结果也是如此,只要你在某一维度的倾向大于50%,就会被粗暴地认定为某种人格,即便测试结果显示你的外向程度是51%,在行为上可能跟那些外向程度是49%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这场测试中,你们就是两种完全相反的人。



其次,一个人的人格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人在失恋时和热恋时,可能就会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因此用这种测试方法去了解一个人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为什人们会相信MBTI?


既然MBTI本身不够严谨、科学,网络上还流传着各种神仙打架的魔改版本,那为什么很多人将这些测试的结果信以为真呢?


其实这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公认的理论——巴纳姆效应,大意是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些非常笼统的描述。从曾经的星座、血型到现在的MBTI都是如此,只不过相较于前两者来说,MBTI通过测试决定人格的方法看起来要更靠谱。




与此同时,著名的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对个人来说,别人眼中的自己是用来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面前不停强调“你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孩子可能会把这当成自己的一个标签,下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地更加内向。


人们想要用MBTI来认识自己,却反而被这些标签所束缚。



虽然MBTI没有那么科学,但仍然在一些领域有着相应的价值。在一些人群中,MBTI充当了一个时髦的社交名片,短短几个字母就能让你快速了解一个人,并且和星座、血型一样,MBTI本身也是一个有意思的社交话题。



而在MBTI火爆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我是谁。由于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认识自己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很难说有什么标准答案,也没必要将希望寄托于一套测试问卷上。


至少测了这么多轮MBTI后,我发现自己的人格并不在这16种之内,而是——



你还可以关注
游民星空视频号

我们会每天推送好康的~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和游民老哥聊天吹水!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