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医院儿科停诊:医生频繁辞职,谁给孩子看病?
导读
儿科医生荒,既是一个深层次的行业体制问题,又是一种棘手复杂的社会问题。
来源:医脉通 作者:常乾坤
近日,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人民医院在其公众号发布《余江县人民医院儿科现状公告》称:由于近期该院频繁出现儿科医师辞职,人员严重流失,在职儿科医生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医疗质量与安全,已无力承担儿科住院任务,暂停儿科住院业务,不再接纳儿科住院患者;只开设儿科日间普通门诊,暂停急诊时段儿科门诊。进入2018年以来,这已是第三家被爆出儿科运营告急的医院。
令人欣慰的是,5月7日余江县人民医院在其官方微信发布消息,该情况引起了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已经调派儿科医生到该院执业,目前医院儿科已正式恢复执业。
1月7日,天津市海河医院因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全部病倒,儿科不得不全面停诊。
1月27日,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告急,因儿科医护人员持续超负荷工作,多名医生病倒,而暂停一个院区的儿科门诊和输液。
除此之外,其实早在2015年底,广州、南京等地就有医院贴出儿科停诊的消息,当时还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如今,当儿科门诊停诊渐渐变得习以为常时,再来反思,不免让人无奈与痛心。
从生源培养上来说,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是个起始点,医学院的本科教育取消了儿科专业,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成为其中的一门课程。1999年,全国儿科专业正式被暂停招生。也就是从那时起,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儿科人才更紧缺。而当人们意识到儿科医生的时候,已是16年后的2015年,《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科医生近五年来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的水平相去甚远。
从薪酬待遇上来说,据中华医师学会儿科分会的一项调查发现,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童医生的1.68倍,但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原本医疗行业的劳动价值已备受诟病,再加上儿童医生面临的更高风险、更大压力、更多工作量,所拿到的寒酸待遇,“金眼科银外科最苦最难小儿科”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让每位从事这个职业的同仁心寒。儿科医生也是人,也要首先维持生计,才能救死扶伤。一份职业若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又如何吸引人才?又怎谈奉献?因此,面对这样的待遇,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其他科室相对优渥的待遇,来从事这个吃力不讨好又吃亏的职业呢?
从职业风险上来说,一方面是人身安全的问题,2018年1月9日,《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显示,中国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其中经历过语言暴力的占51%,而在儿科远远不止这个占比,因为儿科医生面对的是患儿,受限于沟通障碍,再加上当代不少父母对孩子的宠爱,他们对医生的诊疗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稍出差错甚至不出问题,都有可能面临被打被骂的风险;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对儿科医生和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加迫切,余下的医生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量,因劳累造成的疾病及猝死风险也将随之增加。
而放眼整个社会氛围,部分人对医疗行业的误解太深,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行业,虽仍被誉为“白衣天使”,但对医生的尊重程度早已不如曾经。收红包、拿回扣成了医生的标签,“丢肾门”、“纱布门”让医生的光辉形象轰然倒塌。儿科医生身处这个行业,自然也深受其害。在圈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既是从业者对这份职业的失望,又体现了社会层面的对这个职业认可程度的反馈。当人们不再对这份职业怀揣尊重,当这份职业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谁还愿意学医、当儿科医生呢?
儿科医生荒,既是一个深层次的行业体制问题,又是一种棘手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土壤与根源相对复杂,需要站在全局来思考其中的真正原因,直面儿科医生短缺的现实,不但要做好顶层设计,而且要面面俱到,既要系统推动,又要抓住重点,才能彻底解决这一被积累多年才被暴露的难题。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