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西事件”后两年,医疗竞价广告“卷土重来”!
导读
希望医疗竞价广告消失,还网络一片净土,造福百姓健康!
来源:医脉通 作者:常乾坤
5月10日,新华社发表《医疗竞价广告"卷土重来"!公然把公立名牌医院搜索名称卖了》一文,批竞价医疗广告改头换面、变换载体,又卷土重来。文中称记者调查发现,搜索网站有的公然将正规名牌医院名称售卖给他人,为“高仿”冒牌医院“揽客”;有的表面在PC端下架了医疗广告,转眼却在移动端App中将广告置顶,以算法精准推送。一般企业在百度投放广告一个月少说要花三四十万元,多的高达几百万元。
2016年5月1日,一篇微信文章引爆了“魏则西事件”,上至官方权威媒体,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百度搜索引擎排名口诛笔伐,恨之入骨,险些让百度关门。然而两年之后,搜索行业并没有以此为教训,反而在“风波”平息之后“卷土重来”,对于这种执迷不悟、一味逐利的行为,既让人气愤,又让人无奈。
气愤的是,它们明知道竞价排名危害巨大,却依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继续赚取违背企业良知的收益;无奈的是,无论当初进行了多大的批判与警示,无论进行了多大的呼吁与反省,监管缺失,自查缺失,错误依然在继续。我们不禁要问,赚取这样的利益良知何在?
榨取患者的救命钱,医疗竞价广告方良心安在?
医疗竞价广告的直接受害者就是患者,一方面引导患者到不良机构就诊,既可能造成病情的延误,甚至是加重病情,又会给患者带来巨额的医疗花销;另一方面医疗机构给予搜索企业的巨额广告费用,“羊毛出在羊身上”,是间接地在榨取患者身上的看病费用。
再者,医疗竞价广告的动机不纯,所产生的后果也将是“唯利是图”,把患者忽悠到医院,利用伪专家身份,收取高额的检查、治疗费用,让患者深受其害。因此,医疗竞价广告的本质就是在最大限度的榨取患者医疗费用,而非治病救人,应当高度重视。
误导患者对医生的选择与信任!
当患者轻信了不正规医疗机构伪专家的治疗建议或说辞后,就会信以为真,排斥真正科学的医学建议。不久前笔者的文章《专业医师抵不过骗子一句话,谁的悲哀?》曾爆料,一位患者本不需要治疗的指标异常,被某民营医院的伪专家忽悠为大病来进行过度治疗,而后甚至不相信知名专家的医嘱。这样的例子,在投放医疗竞价广告的医院非常普遍。
另一方面,在不少群众看来,他们对互联网上的知识深信不疑,认为网上推荐的医院就是好医院,里面的医生都是大专家,“大专家”进行的治疗都很科学、先进和靠谱,误导患者对医生的选择。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是群众对于就医选择和医学知识的荒芜。因此,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在科普疾病预防与治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授人以渔”,教他们注意甄别骗子医院、伪专家,如何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外部监管应形成长效机制,行业自律亦是关键!
魏则西事件被爆出后,在舆论中引起了强烈的呼吁与反省,国家网信办、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对百度并提出了3点整改意见。但是这样一起集体的讨伐与热议,到如今只剩下虚无的记忆,与此相关的监管与约束机制依然是空白。缺少系统的法规监管与处罚,让互联网企业在“风声”过后依然肆无忌惮。
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卫健委等部委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卫健委医院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我们允许互联网企业进入到医疗健康领域,但同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避免魏则西事件再次发生。从另一面来说,每个行业都应当有着最基本的自律意识和行业底线,这需要在日后的行业发展中形成共同的认知,严格地进行彼此的约束与监督,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搜索引擎行业应当主动按照广告活动规范自己,确保广告内容的真实合法,要对广告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互联网企业的运营者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
若一场悲剧唤不醒企业经营的良知,若一次全民讨伐补不了监管与自律的缺位,那这个行业无疑是糟糕的、病态的、畸形的。希望医疗竞价广告消失,还网络一片净土,造福百姓健康!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