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大三退学再战高考只为学医的小伙,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
导读
我们深思一下学医之路究竟需要面对怎样的压力?
来源:医脉通
作者:小医阿沁
近日,一位95后的小伙郎天在自媒体圈“火”了起来,只因他的一个决定——“在大三这年他选择退学再战高考,梦想成为一名医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676yjukrx&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来自腾讯视频
早些年在我的求学生涯中的确遇到过一位对自己的大学和专业不满意,大一时退学二战高考学医的同学,但在我印象中大学已读三年还退学选择重新高考的唯有郎天。
当然,这则消息在各大公众号相继转发后,读者下方的评论算是给这位95后小伙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上狠狠地浇了凉水,其中我感觉最有趣的一条评论就是“我只想问谁给他的勇气?是梁静茹吗?”
这些评论并非空穴来风,既然其中95%以上都不赞成小伙学医,那我们就深思一下学医之路究竟需要面对怎样的压力?
一、培养周期长、大龄啃老族
医学生较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周期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大学本科开始就要比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多学一年,而“大五”更是成了医学生特有的身份标签。本科毕业后还需接受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只有规培考核合格、取得规培证书之后才能摆脱“学生”身份,真正有资格进入临床一线独立承担部分临床工作;如果非全科医师还需接受2到4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专培”),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专科医师;而这“5+3+X”培养模式正是我国今后的医学生成长必经之路。
无论规培还是专培,医学生医疗能力的培训与学历是有关的,如果没有考上“四证合一”的专硕,那医学生成长之路还需加上3年的硕士求学生涯,毕竟现在绝大部分市级医院招聘人才的起点就是硕士研究生;如果想进省级教学医院,再额外加上3年的博士求学生涯,所以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培养周期真的很长。
然而,医学生培养周期长与个人时间上的付出相对应的是家庭经济等各方面的付出,学生期间与非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基本上依赖于家庭经济的资助。从规培起,可以得到一定的国家和/或医院的生活补助,目前这方面补助在全国各个省份、甚至同一省份不同医院都不相同,而且相差很大,反正节省点能自给自足,但想承担起一个家庭的经济责任只能啃老,尽管你可能已经30多岁博士毕业。
这样的生活条件虽然差一点、艰苦一点,但绝大部分医学生都是这样过来的,可能也就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便就无所谓了,但还是害怕那些偶尔联系的高中同学在朋友圈又晒出提了豪车、置了新房、生了二胎的消息,这时就会感慨自己那么付出、那么辛苦,30多岁还是吭老族,而且房、车、娃一无所有,享乐、享受更是与自己无关,开始怀疑当初学医的选择是否正确!
二、学习任务重、考试压力大
医学生学习任务重,已不止遭到一位医学生吐槽了,我们的大学时光只是高三生活的延续,每天四节大课排的满满的,不是理论课就是实验课,经常周末还安排学术讲座。除了课程时间安排紧,我们的教学内容也非常多,要知道医学生仅一本内科学教材就超1000页,我们的教材一本顶理工科学生教材两三本厚,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又无法完全消化,每天的晚自习必不可少,而且除了医学专业知识我们也需要学习英语准备四、六级考试。本以为大学5年熬过去了,研究生生活能够像其他专业学生一样轻松点,可医学生还得临床轮转干活啊……
在各行各业中,以考试多少进行排序的话,如果医学专业排第二,绝对没有专业敢排第一。抛开高考、考研、考博等其他非医学专业也可能面临的大型考试外,医学生还将面临着各种考试:(1)执业医师考试,如果考不过就没有行医资格,便属于非法行医;(2)规培报名考试和规培结业考试,如果考不上就无法纳入规培,而有幸考上了规培却规培结业考核不合格也拿不到规培证,进而无法考中级;(3)中级考试,考不过就是“千年住院医”;(4)副高职称考试……其中这些考试每一场的严格程度都不亚于高考,考点覆盖面广且考查深度较大,备考很辛苦,但却没有备考假期,所以每天需要在完成自己临床工作的基础上,抽出额外的个人时间进行复习。
三、工作强度大、职称晋升难
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在业内是公开的:早出晚归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日内看不到太阳是很常见的现状;科里人多的时候一周一个夜班,人少的时候四天一个夜班,而部分科室医务人员的夜班是十分恐怖的,整整一夜地干活,一刻都合不上眼,下夜班后很多人累得都像“昏死”似的睡一整天,即使这么累除了夜班费很少外,个别医院还发通告要收回医务工作者已发的夜班费;一个住院医管10~20个患者,白天站一天,晚上下班补病志、换药到凌晨12点;生病了,由于科室医务人员不足无法请假,打着点滴上班的医护工作者远不止一位;怀胎十月,不到产期仍坚守岗位一线,撵着大肚子工作的医护也是医院的常态;每到周末就值班,每到假期就值班,每到过年就值班,反正医院就是一个一年365天24小时营业的公益机构。
医务工作者除了工作压力大,还面临着职称晋升等难题。同龄人都在奋发向上,我们也努力考个中级,医院对此很支持,但丝毫不减日工作量且必须高质量完成,至于备考自己抽时间复习,那么每天晚上下班后的几个小时家人是肯定陪伴不了了,陪你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试题和教材。主治都干了这么多年了,小辈们都升副高了,我们也努力争取一下,可一看医院聘用副高的条件:需要国外学习经历、需要支疆援藏经历、需要下乡经历、需要影响因子达到一定分数的SCI、需要一定数量的中文核心文章,只能把一首《凉凉》送给自己。
四、医患矛盾多、行医风险大
在中国,不知从什么时候“医闹”这股风刮了起来,在很多就诊人群意识中,只要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医疗预期就和医院闹,反正他们认为闹了就有钱,从来不会考虑这是医疗事故,还是医疗意外,而且通过医闹得来的钱可能是他们工作N多年都赚不到的,这不但助长了医闹的气焰,还滋生了专职医闹群体,他们的一贯行为是:医院内摆棺材、拉横幅、烧纸钱、打砸医院设施和一线医护工作人员、逼医护人员磕头下跪认错或抱着尸体“游街示众”……
与此同时,国内伤医事件层出不穷,而且近些年媒体曝出来的伤医事件,残忍程度不断刷新大家的想象空间。总而言之,目前的行医大环境不是很好、很安全,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无论是出门诊、急诊还是做手术、收住院,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保护自己人身不受伤害,因为你永远无法预测一个表面温顺的家属什么时候就露出凶狠的獠牙。
好在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医务工作者的行医环境,为保护医务工作者人身权益出台了相关法律,部分肩负社会治安的行政人员也在舆论和法治中国的熏陶下坚守岗位、有所作为,未来的行医环境有望变得更好。
最后,还是给大家说说学医的一些好处,不然大家都不学医了。
首先医学是一份旱涝保收的职业,虽然年轻的时候需要忍受清贫、耐住寂寞,当熬过了这个阶段,一份养家糊口、照顾妻儿老小的薪水还是可以保障的,但想发家致富那只能做演员,毕竟4天工资的税收就能达到1个亿。另外一名医生即使到了80岁还可以成为科室的返聘教授,每天出出门诊、看看片子,一大群徒子徒孙围着转,而很多其他专业工作人员这个年龄可能已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了。
其次,如果能成为一名医生,那无论自己还是家人、亲朋好友,咨询病情就太方便了,当然不是诅咒大家生病,是家里有医生真的看病很方便。
最后,作为医务人员所特有的一份成就感与自豪感,当你为患者减除病痛折磨换来那份真挚的欢声笑语时,那份成就感真是无以比拟的。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衷心祝愿大家能取得好成绩,特别是这位95后小伙,同时十分欢迎你做祖国医学事业接班人,如果真的出于兴趣,相信一切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