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免费医学生,能为基层留住多少医学人才? | 深度解析

白衣仁心 医脉通 2018-08-20



导读

现在基层医院早已成为鸡肋。



来源:医脉通

作者:白衣仁心


近日,全国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考生的分数也已知晓。现在考生当务之急的功课就是填报志愿,在分数与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上纠结复纠结。

 




定向招生高调来袭

 

就在这档口,全国多地横空杀出了“免学费,包分配!某地今年招收X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重磅好消息,标题引人注目,让考生们情不自禁地想“多看一眼”。

 

 

重磅消息称:同学们毕业需要辛苦找工作,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当你在入学前就已经锁定工作岗位啦!

 

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院校和专业、招收名额和去向,以及相关政策一应俱全。


 

相关政策的确非常有吸引力——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享受“两免一补”,即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学费、住宿费标准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学校收费标准执行。生活费补助标准由省级财政部门核定,原则上不低于国家助学金标准。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及生活费补助,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在医疗卫生支出中统筹落实。






为什么要做定向招生?

 

培养目标明确指出:旨在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的局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补充人才。

 

基层医疗机构(从上面看主要是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遇到了现实问题:缺人才,招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给正常运行、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要带来诸多无奈。

 

据宁波日报(2018-2-28)报道:乡镇卫生院缺医生,更缺会看病的好医生,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宁海县越溪乡卫生院院长金斌飞告诉记者,他是2015年来到卫生院的,三年了,为改变这一窘境,招聘季节,他年年去县卫计局要人,可年年去,年年失望而归。三年招不到一位医生!

 

乡镇卫生院不仅新的医生抢不到,还面临着原有医生频频跳槽的现状。医生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日常工作。

 

据无锡日报(2017-12-20)报道,该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2年起,便开始招聘临床医学专业从业人员,但5年来,每年的招录人数都为零。事实上,招聘难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通病”。据该市下属某卫计委组织人事科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共有139人参与事业编招考,最终录取19名,这与基层提出的68名需求量相比远远不够,且绝大多数报考人员都集中在市区医院岗位。

 

正常途径招不进来,就设计了超常办法——定向招生。以享受“两免一补”,即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给编制,包分配等吸引人才,愿者自来。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完美和吸引人的妙招。

 





医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

 

第一个原因:基层医疗机构平台低,岗位没有吸引力:工作条件简陋,留不住病人,难以施展才华;同样从医学院校毕业,一个去基层医院,一个到县市级以上医院,五年、十年后,早已不是一个水平。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前者早早失去了竞争优势,不战自败,又如何面对未来的竞争;基层医疗机构不被重视,或者形式上重视,嘴上功夫,实则是鸡肋。

 

第二个原因:基层医疗机构的成长空间有限: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多地处郊区和乡村,各方面条件较差,医务人员技术提高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医疗行业是一个不断在进步的行业,新技术、新治疗手段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基层医疗机构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门诊已经疲于应付,根本派不出医生去进一步进修学习,导致医生个人成长平台不通畅。

 

职业上升的通道有限,看不到光明的前景,缺乏职业自豪感和稳定感,进取动力不足。基层生活环境与城市医院医生差距明显,对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未来都是现实问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个原因:待遇低下,收入捉襟见肘。许多毕业生宁愿在大医院做非编人员,也不愿到基层医院做在编职工。因为基层工资太低了。据了解,目前在绝大多数大医院在编与非编人员除了基本工资略有差别外,其他待遇都一样。

 

第四个原因:群众不信任。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不被尊重,常被认为是无能者的舞台。在基层医院,要建立信任本来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现在与上级医院的差距越来越多,群众的信任怎么建立,他们又怎能相信家门口的医院和医生?医学生怎么还愿意去基层?

 




定向招生就能留住人才吗?

 

毋庸置疑,定向招生是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的一个妙招,在近期内可以有效补充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人头数。但能不能留得住,让人才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2015年以来,儿科频频告急,儿科医生备受关注,一次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国家卫计委接连出招,包括被舆论称之为“没医生愿干急诊和儿科,卫计委降低执业门槛!”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儿科人手不够内科凑”的《2015年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方案》,再到医学院校重新开设儿科学专业。三年过去,儿科的问题依旧没有好转,反而有呈愈演愈烈之势。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为解决基层医生荒问题,各地卫计委可谓操碎了心,动足了脑筋。可是,这些招数都是应急的办法,是权宜和治标之策,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表面看,基层医生荒的现状的确是医生数量不足,补足足够数量的基层医生,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可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社会需求巨大,却没有人愿意去干,问题的根源谁都明白。可都不去触及根源,又怎么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许多已经超越卫计委的职权范围,需要多部门合力破解,猛打组合拳。否则,即使通过定向、降低招收标准、上学优待等招募来的医生,也难以安心在基层岗位上工作,一时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屈就,但最终还是留不住。

 

“定向培养”并不是新招数,之前还有“代培”、“委培”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和途径的确招到了一些医生,但又有多少人愿意真心诚意留下来,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呢?现在是不是还都在岗位上呢?有多少已经远走高飞了呢?

 

“定向招生”也好,“代培”、“委培”也罢,看似公开公平、合情合理、你情我愿,但仔细推敲其中有不公平和不平等,还有许多无奈,它是用捆绑的方式达成一种交换,在冠冕堂皇的有条件(设置了一道道限制的门槛)的前提下,让你主动接受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这是有条件的愿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愿。

 

现在基层医院早已成为鸡肋,如果能把它变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香饽饽”,还怕“招不来,留不住”优秀医生,到时恐怕又要严把“入口”关了。

 

基层医疗机构缺人的问题,反映的不仅仅是培养模式的问题,更多的是基层医疗机构用人机制的问题。

 

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为什么留不住人才问题,否则即使免费培养加“精耕细作”也不可能成为“利器”,也不会有实质性效果。这其实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正如李玲教授所说:“这提示改革者,要为基层的医务人员设计一套职业规划:有他们单独的上升通道,持续地培养计划,更优厚的待遇。”也就是说,要让基层医疗机构充满吸引力,这才是万全之计。





精彩回顾


➤ 辽宁一男护士被连捅4刀!弑医,离死刑有多远?

➤ 卫健委:公卫经费提高至55元,新增经费向这类医生倾斜!

➤ 3名医生被无辜羁押7个月引行业震动,300余同行联名呼吁!

➤ 为何12位临床专家都不看好“零自杀计划”? | 岔路口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