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是药神》:让病人摘下口罩的,是爱,更是药!

芭比 医脉通 2018-08-20



导读

电影中的病、药与人,今天都已改变了许多。



来源:医脉通

作者:芭比





《我不是药神》剧照

 

周五看了《我不是药神》。因为是工作日,场没坐满,但稀稀拉拉的距离,似乎刚好适合这部片子。左边是一对小情侣,男孩入戏比女孩还深。后半段煽情,他忍不住鼓起掌来,但没人一起鼓,大家似乎还有些害羞,但抽泣声此起彼伏。

 

作为一个在医院呆过的医学媒体工作者,看完片子,我心情有点复杂:感动不用多说,看完两天,满脑子还都是黄毛、吕受益。但除了感动,还有点膈应:药企的面孔,为什么被刻画得如此丑恶?愤青如我,也难以认同如此脸谱化的药代。

 

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三天票房10亿、豆瓣9.0分的神片《我不是药神》,如果说有败笔,就是医药代表的角色太夸张、太单纯地“恶”了,原版“格列宁”也似乎成了贪婪的象征。

 

看完片子,谁还能记得它才是最开始,拯救了无数慢粒病人的“神药”?

 

《我不是药神》剧照

 

无巧不成书的是,前一天《我不是药神》上线,后一天,中国《首届临床药物治疗大会》就在北京召开,许多医药界的专家,讲座的开场白都是:“在座各位谁看了《我不是药神》?”他们也从医生、药师的角度,道出了见解。

 

本文你将看到:

 

➤为什么是我们去印度买药,而不是相反?

➤中国离拥有自己的“格列宁”还有多远?

➤“神药”能拯救所有慢粒病人吗?

➤长江后浪推前浪——第二代慢粒“神药”




 

一、为什么是我们去印度买药,而不是相反?

 

印度每生产10片仿制药,只有3.5片是国内用,其余6.5片都销往了国外。包括仿制药生产原材料(API)在内,印度占全球仿制药出口总量的20%,出口额达169亿美元(1065亿人民币)。

 

和《我不是药神》里印度仿制药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造不出来、也卖不出去”的窘境。

 

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许多原研药专利过期后,明明有了低价仿制药,但病人还是不敢买,宁愿花高价用原研药。甚至许多原研药专利失效后,在原产国都几乎不销售了,最大的产出地却是在中国。

 

为什么会这样?且不论我国仿制药生产的政策限制,就算造出来,质量也堪忧。


图片:Pixabay

 

北京协和医院李大魁是我国研究仿制药的元老之一。他早年在协和时,发现不少病人用仿制药出了问题,于是开始反思仿制药的药效问题,并带领协和药剂学团队潜心研究,直接影响了我国仿制药的政策制定、促进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落实。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指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就是仿制药需在质量与药效上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平。

 

出台这个政策是为了鼓励好的仿制药,但国内很少有药企能通过一致性评价,直到今天,我国离生产出“优秀仿制药”,还有相当距离。不同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坏能坏到什么程度,出乎你的预料:

 

国内14个厂家的盐酸二甲双胍片剂溶出曲线差异巨大;12个厂家的胸腺肽注射剂质量相差甚远,胸腺肽α-1含量从0.8-2.5%,相差3倍。最让人惊讶的是,普及率相当高的曲克芦丁,其核心组分Tri-HER,某国内相当知名企业的仿制药中含量几乎为0。

 

但我们也正在努力。2018年CDFA专项整治重点之一,就是加大仿制药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大生产现场的检查力度和覆盖面,包括注射剂原料/药材来源、工艺稳定性、关键环节控制、批间差异、多组分生化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无菌保障等。

 

严管之下,2017-2020年将是我国药企的“大洗牌时代”,2017年2月发布的“医药国17条“引导优胜劣汰,规模小、水平低的药企只能被淘汰,国内4,700家药企经过一番竞争,估计未来将减少到1,000家左右。



 


二、中国离拥有自己的“格列宁”还有多远?

 

陆勇案发生在2013年,之后片中神药“格列宁”的原型——格列卫,也就是伊马替尼的药品专利期到期。

 

截至2015年,我国仿制伊马替尼市场占有率最高的3种国产药品,市场占有率已达56.4%,大幅降低了慢粒患者的负担。

 

图片:Pixabay

 

然而放眼到全行业,2005-2015年间,全球上市了400种创新药,我国上市不到20%,始终“慢人一步”。为了让患者尽快用上国外新药,今年4月和6月药监局召开会议,597种药物申请加快了审批。

 

但拿来主义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利药不止格列卫一个,疾病也不止慢粒一种。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自主权、拥有属于自己的重磅级专利药呢?

 

7月7日的“首届临床药物治疗大会”上,国家重大新药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发言人顾金辉表示:我国药品研发正从仿制到创新转变,从大国到强国转变。

 

最近几年,我国已自主研发出多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如埃克替尼、阿帕替尼、康柏西普、EV71手足口病疫苗。目前也有近百个新药正开展境外临床,部分已完成境外三期临床。

 

去年Nature发布了系列文章,评价中国医药从仿制向创新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麦肯锡评价中国药品创新仍处于第三梯队,未得到完全认可,这种“不平衡的矛盾”何时才能打破?

 

一句话,药品研发不是一夕之功,中国西医本身起步就晚,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追。




 

三、“神药”能拯救所有慢粒病人吗?

 

《我不是药神》给我们一种印象——程勇是“药神”,格列宁是“神药”,它百发百中,能让所有慢粒病人药到病除。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不是药神》剧照

 

有一个情节值得一说:徐峥扮演的药神,被一个买药病人的女儿找上了门,指着鼻子骂是“卖假药的骗子”,刘思慧安抚她:“我们的药没问题,你妈妈可能是因为吃了别的东西。”

 

这个患者吃了印度格列卫后,病情恶化,除了有可能是吃了骗子张长林的“扑热息痛加面粉”,耽误了病情,还有一种可能:老奶奶属于小部分“不幸”的人,由于表观遗传学原因对格列卫不耐受,或服用一段时间后产生了耐药性。

 

这要从表观遗传学说起。两口子为什么会长得越来越像?夫妻之间为什么器官移植兼容性更好?为什么都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人,但吃了同一种药,效果不同、副作用强弱也不同?这些都可能与表观遗传学有关。

 

药师中流传着一句“箴言”:只有正确的患者,遇上了正确的药物,在正确的时间,吃了正确的剂量,才能有正确的疗效。

 

在基因检测技术成熟前,这句话约等于:尽人事,听天命。而基因检测、分子检测技术普及后,这种“不幸”,变得可以逆转。

 

格列卫虽然是治疗慢粒的划时代药物,给无数患者带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生命的延长,但仍有不少病人,会吃着吃着,就产生了耐药性,或是一开始就不耐受。

 

怎么办?只能换药,而且越早换越好。研究已发现,对于服用格列卫治疗的慢粒患者,早期分子生物学反应监测非常重要。格列卫吃3个月,患者就应检测BCR-ABL mRNA水平,大于10%,就预示着预后差。此后也需要频繁监测,以及时发现突变、指导换药。

 

图片:摄图网

 

“甲之蜜糖,乙之安慰剂甚至砒霜”的情况,不止格列卫有,还有多种药物在使用之前,建议或必须做基因检测。比如卡马西平,需检测HLA-B 1502基因;氟尿嘧啶,需检测代谢酶DPD基因;甚至服多少剂量,都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型有关,比如华法林。

 

你肯定有过“吃了药也没用、越吃越差”的经历,这也许就是药物使用失当的结果,至今,中国还没有完备的药物精准治疗知识库,急需“药物基因组学”的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表示,精准医学对药学也适用,专门叫做“药物基因组学”,基因“内型”决定了服药后的个体差异。同一种药,“不幸”的病人会疗效不佳、无效、有不良反应。

 

好在今天,精准医学早已不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药物基因组学也正在快速进步。




 

四、长江后浪推前浪——第二代慢粒“神药”

 

片中的“口罩”,有着很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隔阂,象征疾病,象征弱势,象征自卑。


《我不是药神》剧照

 

电影中第一次把焦点放在口罩上,是吕受益去神油店求程勇代购药,摘了三层口罩,才露出面孔。三层口罩——这是对周围环境多大的恐惧?

 

第二次,是病友群主第一次集会,密密麻麻十几张被口罩遮住大半的脸,让程勇颇感不自在,思慧为他们辩白道:“他们免疫力很差,对环境中的细菌很敏感。”

 

第三次,是程勇入狱前,从车窗向外看,上百患者戴着口罩列队两旁,他经过时纷纷摘下口罩。那一刻,他们和程勇成了一样的人,互相不必设防。

 

“我是病人”,这个念头只要存在,就让吃着格列卫的患者,依然无法融入正常人群。虽然研究证实,只要持续服用格列卫,生存20年的概率在95%以上,但病人也只是“几乎”像正常人一样。

 

他们还是得随身带着药,走哪儿都怕丢了;还是得提前备药,生怕购买渠道断了;还得像吕受益一样,到处开辟渠道去买药;还是不敢结婚、生孩子,因为自己“没资格”。


电影海报 微博@徐峥

 

什么是最好的药?是只吃一种药、吃一段时间能停掉,能完全治愈。90%慢粒患者在确诊时,是在慢性期,此时用上格列卫,续命是能保证的。但一旦发生耐药,并进展到加速期或急变期,治疗难度和成本就会成倍增加。

 

慢粒患者有机会“治愈”白血病吗?能完全恢复成健康人吗?

 

曾经慢粒患者想都不敢想的“治愈”,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或许能做到——2009年,慢粒二代靶向药尼洛替尼、达沙替尼上市,2017年停药被正式写入NCCN指南,意味着患者有可能停药而不复发、获得治愈,从此变成正常人、摆脱癌症的阴影。

 

尼洛替尼是目前唯一把停药写入说明书的慢粒药物,可以让50%的慢粒患者进入停药候选,即使停药后复发率为50%,也意味着:每4个慢粒患者中,就有1个能迈入“无治疗生存”,变成和你我一样的健康人。

 

也意味着,钱不必无止境地花下去了——它可以让慢粒病人更快地转变成停药候选者,节省20个月的时间成本,换算成金钱,就是近10万。

 

《我不是药神》剧照

 

电影散场,我坐在影院最后才离开。剧中折射出的人性让人动容,但也有很多情节、细节值得推敲,尤其是与医药专业相关的。

 

医生、药师、医药代表都是“自带壁垒”的职业,不身在其中,普通人很难了解透彻。导演和编剧有立场、有血性地书写,值得敬佩;但过于标签化的刻画,只会让不知内情的观众产生误解。

 

总之,故事很多,新事不断。电影中的病、药与人,今天都已改变了许多。





精彩回顾


➤ 医院里的人性,刷爆了朋友圈

➤ 《我不是药神》奇迹上映!国家释放了这些重要信号

➤ 发生了什么?她竟然吃华法林自杀!

➤ 禁输大潮又双叒叕来了!!21000多家医疗机构全部禁止输液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