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医生都应该有一段急诊科工作经历 | 医眼看法

刘严 梁雨 医脉通 2019-01-04



导读

相对于专科医生,急诊医生除了专业不强,什么都强。



来源:医脉通

作者:刘严 梁雨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急诊科医生常被专科医生认为是“没有专业”的医生,大部分医生不愿从事急诊工作,因为累、苦、风险大、收入低,更重要的是“没有专业”就没有前途。


本周老刘不说案例,不讲法条,想说说急诊科医生的优势,每个医生都应该在急诊工作2~3年,学一学如何谨慎、全面、高效地处理问题,如何沟通,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自己。





急诊医生好像与其他医生不同?


老刘比较不愿意去应酬朋友,更加不愿意认识新朋友,因为一般人一旦得知老刘是个医生,聊天的话题就会从吃喝玩乐一下子转移到医患关系。一般表现为慷慨激昂地讲述曾经在医院的经历,看病如何困难、医院的种种不合理、控诉医生的不负责任、医生说话如何不靠谱、花了很多很多钱、做了好多无用的检查、吃了很多药还没有治好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原来老刘会反驳,但后来发现反驳可不是一个上策,现在就只剩下沉默,然后借机快速溜掉。以至于,潜意识里会对圈外的人尽量隐瞒身份,一般被问到职业的时候,就说是事业单位职员。


前天和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Z一起聊聊,于是又被迫听了一段就医经历。故事梗概是这样的:Z的父亲因为股骨头坏死到某医院去行双侧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发生心梗导致心衰,最终抢救无效死亡。Z认为当时父亲血压特别高,就不适宜做手术,并且术后也没有得到医生的悉心观察、照顾,因此大为恼怒。虽然时过境迁,但提起往事还是怒不可遏。老刘不知如何安慰,只能安慰说,老人家可能身体就不太好,而外科医生也粗糙了些。


Z突然变了神情,说其实医生也是很负责的。Z在医院陪护时,从急诊的出入口到楼外去抽烟,当时天上下着小雨,他看到两个医生和一个护士没有拿伞站在急诊门口,都被淋湿了。Z站在旁边搭讪,才知道三个人都是急诊的医护人员,因为接到电话有重患要送来,所以一直在门口等候,已经等了10分钟了。又冷又湿,却不肯回去,一直在门口张望。Z说曾经和某医院院长提起这件事,说如果急诊科医生当院长,那么全院的医生就都会特别认真负责。院长笑:“你看哪有医院院长是干急诊科出身?”Z问老刘,为什么急诊科医生不能当院长?老刘答不上来,作为一个有着13年急诊工作经历的医生,老刘这些年的想法就是上班别出事、下班去睡觉。Z说急诊科医生太累,没有心思向上钻营。





长时间急诊工作经历会带来什么?


很多医院比较“重视”急诊工作,因此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会到急诊进行3~6个月的轮转。多数是在晋升前,作为晋升的考核指标。而实际上,很多医院是因为急诊缺人,才使用轮转培训的方式解决人员问题。想晋升职称吗?那么先去急诊“历练”(奉献)一下。甚至有些医院由于没有医生愿意去急诊科工作,需要强制性轮转解决人员问题。


短期轮转急诊的医生,往往心里还挂念着自己的专业,而不能投入,应付性工作往往不能带来经验的积累。所以,除了心惊胆战,不利于急诊工作的一些经验总结。即使是间断短期轮转,也达不到长期的效果。从急诊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差别上就可以体会到,急诊生活会培养特殊的思维及行为方式


1. 先救命,再看病


对于急诊医生来说,可能明确诊断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的波动都会刺激急诊医生的神经,带来一连串的鉴别诊断,容量够不够、心功能好不好、呼吸功能有没有问题。至于到底是什么病,先别着急可以等一等。也许急诊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不全面,但是对于病情的评估,风险的把控,一定是比较全面的。



2. 总是想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有人这样评价专科医生,结核病专家看什么都像结核,肿瘤专家看什么都像癌症,心血管专家看什么都像心脏病。虽然评价并不客观,但却反映了长期处理一类疾病时会限制住思维,在判断疾病时出现不合理的倾向性。


急诊医生面对的常是未知的世界,新症状、新体征、无明确的病史,存在很多的可能性,一念之差就可能误诊。而急诊医生虽然对于疾病理解不深入,但涉猎专科广泛,见过的病种极多。经常是在经历了很多次漏诊、误诊后,备感神伤,沮丧地怀疑人生,再遇到患者会想出无限可能,不停在脑中闪过,鉴别鉴别再鉴别。


3. 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与专科医生相比,急诊医生更加重视观察病情变化。长时间的急诊生活会让人感觉没有不可能,只有想不到。也许经验丰富的你可以99%地判断整个病程的发展和病情变化,但仍有1%的意外随时可能出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花费时间、耗费精力、亲身前往、仔细诊查,才能发现端倪、弥补可能出现的错漏。


4. 动作要迅速,态度要客气


与被患者和家属高高捧起的专科医生相比,急诊医生面对的是急躁、苛刻、随时可能出手的急诊患者和家属。一言不合就可能招致恶果,因此处理患者要果断、动作要迅速,同时和患方沟通态度要好,数分钟内建立信任感。高效工作将患者分流,减少等候时间,换位思考地处理问题,让患者能较好地接受。


5. 沟通、知情同意一样不能少


与专科医生相比,急诊医生能迅速识别各种问题患者、问题家属、风险病情,让患方能理解病情、做出留观、住院、转院、放弃治疗的决策需要一定水平的沟通技巧。交代病情说得危重了,家属会说被吓到了,而殴打医生(本科室真实事件);交代轻了,一旦病情加重,家属一样不依不饶。


专科医生在病房交代病情如果家属不签字就可以不手术、不做特殊治疗,急诊患者签不签字、做不做治疗都可能官司缠身。面对紧急事件,在短时间内如何让患方知情,并且能同意、签字为证,确实需要一定的功底;交待病情而不挨打,需要一定的经验。


6. 核心制度在心中,认真负责


急诊医生都会做到,任何情况下不能推诿病人,认真负责。各科会诊,各科都不要,急诊也得要,首诊负责制急诊医生做得最好。不是因为愿意负责,是因为责任大,不能不承担。一旦出事,急诊首诊脱不了干系(经常遭专科指责被迫背锅),因此只能“不抛弃、不放弃”。


……


还有,急诊医生常是凌乱的,而专科医生整齐的,这个你懂的。


 

总而言之,相对于专科医生,急诊医生除了专业不强,什么都强。





谨慎注意义务,你做到了吗?


急诊工作经历让人更谨慎,因为在急诊“万事皆有可能”,小心驶得万年船,粗心大意随时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急诊医生需要更独立,拥有独当一面的勇气,与专科医生一步步的培养不同,急诊医生可以说是被“吓大的”。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个病例让人倒吸一口冷气,心里多了一份警醒、谨慎。高度谨慎注意,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偶尔会看到某专科医生简单诊查患者就以一句“没事”结束,飘然而去,心理总是感觉不踏实,总是会很多事地和家属再交待一下,病情可能变化,有不舒服要立刻回医院啊!老刘只想问一句,你敢保证100%吗?即使再有经验也不能预料到一切意外,那么就把“没事”从字典里抠出去。这句话是老刘刚进入临床医学院时,内科学授课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强调的。老刘二十年来一直铭记于心,如果真认为没事,一般这样表述——目前看来还可以/没发现任何异常,但是还需要继续观察,如果有任何不适立即就诊,再进一步检查。

 

急诊工作经历能降低工作中的医疗风险,你相信吗?


顾问律师:梁雨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现任北京仁创律师事务所主任。梁雨医疗法律专业团队长期从事医事法学研究及实务,有丰富的医疗法律从业经验。





精彩回顾


➤ 心电图之歌不算什么,这些更火爆的医学神曲,你听过吗?

➤ 医疗行业“黑名单”封杀“医闹”!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

➤ 控制药占比将全国取消!接下来将这样控……

➤ 结案!长春长生被处罚没款91亿,致死赔偿65万!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