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名医生妈妈的亲述:我怀胎十月的婴儿,已胎死腹中……

芭比 医脉通 2022-09-21



导读

“既然能发生一次,为什么下次就保证能幸免?”



来源:医脉通

作者:芭比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写这篇文章的是一名儿科医生、流行病学家,但她怀胎十月的婴儿,却胎死腹中。

 

摄图网

 

“剪断脐带吗?”护士问。我低头看着丈夫手拿剪刀,小心翼翼地切断了曾将女儿安妮卡,与我身体相连的那根管子。护士把她裹在毯子里,让我们抱回家。

 

我已记不清分娩时的情景,但我记得怀抱安妮卡每一秒的感觉。她头发茂密,眼睛像丈夫,鼻子像我。“宝宝的手脚很修长。”产科医生说,我添了一句,“而且很漂亮。”关于她的一切,当然都是完美的。除了一点,她已经死去了。

 

接下来4周,胎盘病理学等检查的结果,带来的消息全是一样令人不安。由于脐带缠绕,女儿在子宫里就已过世。因为缺乏间充质干细胞,女儿的脐带容易扭曲打结,最后切断了她的氧气与营养供应。“这是一次意外,你已经尽力了。”但我丝毫没觉得轻松。



我成了“小概率事件”的当事人


我知道那些数字:三分之一受精卵会面临流产;死产20周后,仅有1/150夫妇能再次怀孕;新生儿降生后,第一年里会有1/160左右死亡。妊娠期间,我就像闯关一样不停地打败这一个个“几率”。

 

那时候我更担心的是染色体疾病、早产、产后并发症。孕检后,我便放下心来,和丈夫讨论起孩子的名字,熬过24周危险期后,我们开始添置女婴的小衣服。

 

摄图网

 

然而事实证明,“生存率”没站到我们这一边。引起女儿死亡的原因,发生率是万分之一,而且无法通过常规筛查或超声检查发现。医生告诉我们,“你们很幸运,最后至少能得到一个答案。”这是“好运气”吗?或许是,但悲伤未减半分。

 

我是一名儿科医生,正在攻读流行病学博士课程。我敬畏统计学数字的威力,并且每天都在引述各种数字,来劝诫和安抚家人。

 

“超过一半儿童,都会经历心脏功能性杂音,没事儿”,“首次热性癫痫发作后,孩子再次癫痫发作的几率不到10%”,“大约8%的发热新生儿患有严重细菌感染,但大多数都是尿路感染”。

 

直到此刻,我才知道,我从未考虑过那或许是7%的复发性癫痫的孩子、0.5%的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并非功能性杂音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该怎么挺过来。

 

此生第一次,我感到被“概率”击垮了。我当然也曾目睹小概率悲剧的发生,爆发性心肌炎、儿童癌症、事故造成的创伤性脑损伤……但只有身在其中,这种“罕见”才有了实感。

 

更可怕的是我开始恐惧未来,尽管医生一再解释再次发生脐带绕颈的可能性极低,我还是一遍遍地问:“既然能发生一次,为什么下次就保证能幸免?”



识别风险:靠逻辑还是靠直觉?


医学界从不缺乏关于疾病风险认知的研究。系统性风险预测一般依托于数字、逻辑和规则;而经验性风险预测,则依靠所谓的“直觉”。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危险的预测,既与数字信息有关,又受他个人的经历影响。

 

摄图网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的家人有心脏病,即使遗传概率不大,他也会担心自己会不会“中招”。个体对风险的感知,还受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视上肝癌说的多了,人们就更担心自己患肝癌;糖尿病说的多,就又担心起糖尿病……

 

失去了一次,我对于再次怀孕或拥有一个健康宝宝,变得越来越悲观。我默认自己和丈夫是“有生育问题”的那6%夫妇之一。做好最坏的打算,或许就能抗住打击?身为医生、研究者,我却渐渐不再信任系统性风险评估,因为我曾被小概率打败过。

 

但生活与统计学,遵循的概率规则相同。我们所能做的全部,就是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权衡利弊去做出选择。

 

最近,我接诊了一例新生儿筛查发现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的婴儿。血清检测结果出来前,我就看到那个母亲的目光已经黯淡下来——她知道。因为她的弟弟、婴儿的叔叔也有同样的诊断,而且在他们童年时期饱受病痛折磨。

 

这个母亲虽然难过,却提早做好了准备,她明白这个诊断,意味着孩子一生都要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每次感染都会伴随着肾上腺危象的风险,女孩长大后还很可能无法怀孕。

 

当我和内分泌科医生拿到不出意外的化验结果,递给她后,我告诉她,“运气是不太好,但至少你已经知道该做些什么。”

 

摄图网

 

一年后,我和丈夫屏住呼吸,等待儿子的降生。我没有再提前购置婴儿服装、大着肚子就开始布置育儿室,我的丈夫也习惯了接受亲友善意的问候。虽然妊娠的每一天,我都忍不住杞人忧天,但我再一次能从“概率”里汲取力量。

 

能再怀上孩子,我就已经成了那幸运的149/150。尽管我还会害怕,宝宝的胎动会突然消失,但他每天都不让我失望——我告诉自己,“生存率”这次会站到我们这一边。

 

参考文献:

Bucholz EM. Against the Odds. JAMA. 2018;320(22):2313–2314.doi:10.1001/jama.2018.17821





精彩回顾


➤ 警惕!一个被误诊3次的病例……

➤ 花季少女反复心脏骤停,背后原因竟是漂亮的植物

➤ 至此,我已离开医院5年了……

➤ 学医的找不到对象?该!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