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健康现状堪忧!中国医师节,医生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导读
听过、看过之后,或许会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更精准、更直抵心灵的对策。
来源:医脉通
作者:陈卫春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据报道,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7月3日,中国医师协会在京召开中国医师节媒体沟通会,邀请40多家媒体代表就如何组织宣传好2019年中国医师节,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医的良好氛围,关注广大医师身心健康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近一年来,自从首个中国医师节后,广大医师呼声较高的行业心声——暴力伤医事件的数量明显下降,但中青年医生猝死悲剧仍然时有发生,中国医生健康状况堪忧的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希望中国医师节回归节日的属性,成为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的载体,而不必强求什么形式,最好是尊重医生的意愿,怎么高兴怎么过!过节别让医生太累。
2018年8月19日是第一个“中国医师节”。全国的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正能量,全方位报道医师节,一时间,党和国家倡导要在全国形成尊医重卫氛围的消息,几乎席卷神州每一个角落!
为此,笔者对卫生行业传统媒体《健康报》、《医师报》、《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在第一个中国医师节期间的报道进行了系统梳理,就医生们(这些医生来自全国各地,城市农村,有知名专家有乡村医生,有男有女,老中青……非常有代表性)对设立医师节的看法、怎样当好医生、医生最关心的问题等方面做了归总,立此存照医师节里的“医声”。
一年过去了,我们回头再细看,是不是还是那样声声入耳?N年过去呢,那就等N年以后我们一起回顾吧。
大约100年前,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在面对校庆时曾说:“校庆日不是欢庆日,而是闭门思过日!”
去年,在第一个“中国医师节”来临前的8月3日,知名媒体人白岩松在第三届中国心脏大会上表示:8月19日,这个“医师节”也绝不是欢庆日,对于社会各界而言,可以成为尊敬医生,和思考医生、医疗在我们整个人类运行过程中扮演怎样重要角色的一个日子。但是,对于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却应该闭门思考我在从事的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那医生们对此认可吗,他们又是怎么看这个属于自己的医师节的?
中国医师协会掌门人张雁灵会长:中国医师节的设立体现了对医生群体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告诉医生,我们应该自重、自省、自律。节日就像一个闹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些重要的事和人,设立中国医师节,就是提醒人们有这么一个节日,让大家记起这个群体,记起医生。
董家鸿院士:我相信,这个节日将在社会上引领一种尊医、重医、爱医的风尚。作为医师,我们也应该恪守医师职业精神,敬畏生命,精进医术,待患如亲,精诚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医生专属节日的设立代表着社会对医生的尊重。在此期间,我们医生能做的就是不断完善自己。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锋:医生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我们要用精卫填海般的执着和坚持,去践行医疗的本真,用自己的善良和技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到温暖,在百姓心里真正树立起医师节的丰碑。这才是对医师节最好的庆祝。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原主任委员谌贻璞教授:有了医师节后,希望能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医生的辛勤工作,形成一个尊重医生的良好社会氛围,最终必将使患者更多获益。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柯美云主任医师:现在有了中国医师节,我和同事们都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同时也更有使命感。如果在这一天,能通过媒体的宣传,让大家了解第一线的医生是怎么工作的,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治医师刘飞:我不确定设立一个医师节是否会改变社会对医生的看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姜文瑞博士:医师节的设立,意味着长久以来负重前行、默默奉献的中国医师终于开始出声显影,建立自己的行业荣誉感,谋求自己的正当权益。长远来看,设立医师节对于规范行业制度、改善医疗环境都有积极的影响。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王昊天:虽然设立医师节短时间内对我们的影响不大,但5~10年以后也许会完全不一样。节日会给公众带来一定的仪式感,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教授:关于中国医师节,也许有些医生觉得没什么实际作用,不会放假,不会发奖金。但我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年之中有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医生就有了与外界相互通气的窗口,通过媒体宣传和医院组织的活动,可以向外界展示医生的工作,提供医生与社会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彼此之间,今年多了解一些,明年多了解一些,就能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一件好事。
现在很多医院已经在暑假安排孩子们到医院来参观,如果以后能在医师节期间,让更多的公众进到医院参观,了解医生的工作,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医生的工作状态,这可能比媒体的单纯文字报道效果更好。更进一步地,如果利用这个节日,不同科室之间也能开展一些交流,表达一些困惑,甚至可以互相‘吐槽’,也会有利于今后的合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行医如同做人,最重要的是讲良心。良心就是听从内心道德的召唤,对医生而言就是尊重科学,敬畏生命,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医生的天职就是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做一个好医生,有时候难在你不仅要把患者治好,还要让他能够好好地活下去。用最少的钱、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为患者治好病,也是医生的良心所在。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陈荣昌:学医的目的,是要解除患者的痛苦,把患者的痛苦当成是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选择了医生的职业,就是选择了为患者活着,挽救患者生命,就是人生的意义。
96岁医学泰斗吴孟超院士: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医生要把病人一个一个渡过河。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有些人心里浮躁,借着医生的名号,开诊所挣大钱。趁着病人生病赚钱不算是真正的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既是一名“工程师”,又是一名“艺术家”。一名好的医生要有特别的人格修养;特别的品德作风;特别的技能训练。“良医三善”应该是我们每个医者追求的境界,医师应该有“贵族精神”。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彬主任医师:我做医学生的时候,导师朱元珏教授曾对我说:学医没有特别的诀窍,只有一点——在患者的床边学习。当你接诊一例患者,发现有自己解释不了的病症,回去查书、请教老师,得到答案后再回到病床边来解决患者的问题。如此往复,临床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只有花时间与患者在一起,患者才会信任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邹漳钰:在中国要当个好医生除了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医术,还要善于同患者和家属沟通,在诊疗过程中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患者的家庭背景、经济情况等。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王昊天:疾病诊治手段的进步、医护之间的信任以及疾病的预防和长期管理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与重要性,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也让我在最困难的时刻有不断坚持下去的理由。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副教授吴东:我觉得好的医生应该是一个有趣、有智慧、有决断力、有担当的人,是一个灵魂特别丰富的人,医生要有比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以理解患者心里的痛苦。如何做到“理解”患者呢?首先医生要学会倾听,要让患者把话说完,不要随便打断他。其次要有“共情”能力,但不是“同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治医师刘飞: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尽力不再让患者失望。医生的非专业能力也很重要,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姜文瑞博士:我心目中的理想医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悲悯的态度和大爱的精神。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实干,才能在时代变革中站稳脚跟。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首席专家董家鸿院士:一名好的医生需要具备4个必须的特质:一是慈悲;二是博学;三是专注;四是慎独。对病患应“一心赴救,永不言弃”,要“治别人治不了的病,开别人开不了的刀”,这些话成为我的座右铭,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不断激励我,修德进业,攻克难题。
曾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谌贻璞教授:好医生=好品德+好技术。临床医师一定要“临床”,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患者的病床旁,详细问病情,认真做体检,耐心做解释,而不是把主要时间用在办公室的电脑前。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柯美云主任医师:医生如处于疲劳的工作状态,这就像疲劳驾驶一样,将对诊治不利。我眼中的医生,一是身体健康,医生为别人看病,自己不能是个“病号”;二是有爱心,要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不去计较得失;三是要有好的医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甚至如果患者对医生的态度不好,我们也应该接受,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患者;四是要有好的医术,要有帮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终身学习;五是要保持心理健康。医生这个职业是要救死扶伤的,要面对很多突发情况,这是工作压力;此外,还有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这些都需要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面对。在患者对我们发火的情况下,医生需要保持平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是医生成长的必要阶段。年轻医生应学会辨别筛选知识,并更多思考。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用最好。学而不思则罔。年轻医生应该学会对了解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梳理,养成思维的逻辑,再将知识为我所用,这决定了他能成为一名“医匠”还是“医师”。
2015国家医药卫生界平凡英雄奖和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单楼卫生院孙绪峰:无论岗位多平凡普通,只要我们有一颗坚持不懈、勤奋上进的恒心,无论条件多艰苦,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爱心,所做的工作一定能得到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再苦再难,为了乡亲们的健康也要坚持。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二科主任张延林:医生在决策时,需要经验积淀,更需要一锤定音的勇气。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晓惠:遇到问题首先站在患儿家属的角度考虑。当我觉得辛苦、疲倦时经常会反问自己,别人的生命之托自己是不是能承受得起?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进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给每一位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苏红军: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坚持严格规范的合理检查、用药制度,站在患者的立场想问题,不过度检查、不滥用药物,是我们团队每位医生都在认真考虑的问题。什么是从医的情怀?能治愈病患;给予病患最可心的医疗帮助;没能治愈,但给予最大的精神安慰。
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刘硕:他们满意了,我们就开心。
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康复科康复医师阮世琪:我能做的,就是多看书、多实践,积累临床经验,回馈患者。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景汇泉:做一名普通医生的时候,有责任,有爱心,会沟通,善交流,勤思考,有梦想,肯坚持,知感恩,有担当,愿付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刘勇:在任何国家,医生的工作都是相对艰辛的,年轻医生和医学生们应有思想准备,要具备沉稳的性格、一定的奉献精神,愿意常常去关心和温暖他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吴岳:作为一名医生,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进而要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滨州医学院16级临床医学的李智:选择了医学,就是选择了奉献,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
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健康报》推出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师最关心的问题、对当前执业环境及收入等是否满意、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机会是否仍然愿意从事医务工作、认为患者是否理解和信任医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等。
该调查回收了700余份有效问卷,医生都选了啥?
您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
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依次为:
1.收入(占81.22%)
2.社会地位(占72.69%)
3.医患关系(占70.41%)
4.个人发展(占66.57%)
5.青年医生成长(占43.39%)
6.其他(占5.41%)
其他包括:执业安全问题、医生编制问题、医院去行政化问题、安全用药问题、医生健康、进修待遇等。
您对现在的执业环境满意吗?
39.54%的医生对目前执业环境满意或基本满意。
您对现在的收入满意吗?
30.16%的医生对目前的收入基本满意。
如果有时光机,让您有机会再选择一次,是否还会愿意选择从事医务工作?
如果有时光机,可以有机会再选择一次,35.85%的医生仍愿意选择从事医务工作。
您会同意自己的子女从医吗?
44.81%的医生同意或者愿意考虑自己的子女从医。
您认为患者能理解、信任医生吗?
74.68%的医生认为大多数患者能理解、信任医生。
您对未来有哪些期许?
医生对未来的期许依次为:
1.有一份能够体现劳动价值的收入(占82.93%)
2.医生的社会地位能够提升(占75.82%)
3.医患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占73.12%)
4.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前景更好(占72.83%)
5.工作强度适当(占67.28%)
6.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有更好的发展(占53.63%)
医务人员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健康中国建设的进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保障医疗安全、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他们的主动作为、奋发有为。
调动并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力军作用,还要看是否真诚倾听他们的心声,从心底理解他们。要深入医疗一线体验、调研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听听他们在想什么、抱怨什么,对自己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听过、看过之后,或许会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更精准、更直抵心灵的对策。
当下,医务人员尤其需要得到关爱、理解与支持。请给他们更多关爱吧!
精彩回顾
➤ “女婴错输2天药物”协商未果,家属索赔75万 | 医脉3分钟
➤ 立即戒烟 Vs 逐渐戒烟 Vs 只减量不戒烟,哪个对身体最好?
➤ 医生的十二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