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11年,那个让我最怀念的病人去世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最后一支多巴胺 Author 最后一支多巴胺
导读
爱心泛滥绝不是医德,没有原则更加容易犯错!
来源:“最后一支多巴胺”微信公众号
作者:最后一支多巴胺
清晨六点十二分,阳光已经撕破了那用黑暗包裹着的黑色的黑夜。
家属们正在以本地的风俗习惯为我的病人做着最后的梳妆打扮,而站在急诊抢救室窗前刚经历了一整夜抢救的我唯有默默看着这位在我参加工作第一年里便结识了的病人。
户外初秋的光线透过急诊抢救室的落地窗扑面而来,我一抬头便与它们撞了满怀。
我下意识的举起手遮挡在眼前,试图去拉上窗帘。
但,我举起的右手却又迟疑了。
因为我从哪些透过指缝映入眼帘的光线之中,不仅感受到了炽热的烧灼感,更加看见了哪些从我手中流失掉的生命们正在一个又一个拼命享受着这人世间新一天的空气和阳光。
不错,满身疲惫的我又看见了新一天的朝阳。
然而,躺在我身后几米之外的病人,这位我相识十一年的阿姨,却再也没有了明天。
她再也没有了明天,再也不会拉着我的手埋怨自己还没有实现去远方旅行的梦想了。
我再也不能埋怨她不按医嘱用药了,再也不会收到她非要塞进我白大衣口袋中的牛奶了。
图源 | pexels
几分钟前,我刚在那份曾经满是峰峦叠嶂般的心电图上看见了没有一丝涟漪的平静。
几分钟后,我又怎么能够拉上抢救室的窗帘让不久之后就会被殡仪馆工作人员装进那白色的冰冷中的她再也感受不到这初秋的光芒了呢?
虽然从情感上没有人愿意承认,但现实却清晰的告诉我自己在急诊抢救室里的工作,其实就是将一个又一个病人亲手送进坟墓。
我看着家属们有条不紊着为她穿上最后的新衣,我看着抢救室墙壁上的电子钟还在用同样的速度划走掉我们所有人的生命。
她的儿子,一个同我年纪相仿的中年人走到了我的面前,用沙哑的嗓音向我道别:“谢谢您,我们马上就要走了。”
我站了起来,想说些什么,我想告诉他节哀顺变、人死不能复生。
我想再次告诉他,大量脑干出血,死亡不可避免。
但,我终究还是没有说出这些客套话,隐藏在蓝色无菌口罩背后的嘴巴最终只是机械着蹦出了几个字:“好,忙你的去吧。”
他伸出了手,这只手在以往的十一年里握住过太多的沧桑,曾试图看清弥留中父母的渐渐远去的方向。
我也伸出了手,这只手曾按压过在无数人的胸膛,也曾在深夜摘下自己的镜框去擦掉堆积在眼角的悲伤。
简短的握手后,便是一场至今没有重逢的永别。
无声的离别后,还有着数十年无法忘记的怀念。
图源 | pixabay
十一年前,一个狂雪飞舞的午后。
年轻的我正坐在电脑前书写着文字工作,那个时候我称它们为病程记录或抢救记录,而如今我总是在内心将它们称之为生死簿。
就像那个时候我还天真的认为现代医学便是无所不能、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的代名词,只有在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的离去,在同病魔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残酷的斗争之后,我才明白治病救人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医学问题。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女性,雪花已经染白了她的眉须,寒风已经冻僵了她的手指。
因为丈夫已经肝癌全身转移,甚至出现了呕血和昏迷,为了进一步治疗辗转数百公里慕名而来。
此后我成了她丈夫的管床医生,从此之后再也无法忘记这对夫妻的脸庞。
患者是一名大学教授,不仅有着渊博的知识,更有着豁达的境界。
因为刚参加工作,在进行胸腔穿刺等操作是我总免不了有些不自信。
患者却告诉我:“放心穿刺,如果在我这快要死掉的人身上都畏手畏脚,又如何面对其它患者?”
因为总是要做一些检查,所以我常常用轮椅推着患者往返在医院的各个部门之间。患者又告诉我:“爱心泛滥绝不是医德,没有原则更加容易犯错!”
虽然经历了许多治疗,但他的病情总免不了日益恶化。他总是常常陷入昏迷之中,又总是在剧烈的疼痛中惊醒。在生命的终末期,即使用了超大剂量的吗啡,依旧避免不了癌痛带来的痛苦折磨。
他的妻子哀求着能不能再救救他,而他却勉强一笑告诉我:“人类总有一天会攻克癌症,我等不了那一天,你们年轻人要努力!”
不久之后,他便永远的撒手西去。
只留下与我年纪相仿却还没有参加工作的儿子,只留下瘫坐在病房门外默默流泪的妻子,只留下还没有意识到病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我。
我曾一度在内心将他当做我的师长,我曾一度在心底将他当做朋友。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在刚认识他没有多久之后他便永远的离开了。
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十一年之后我竟然在急诊抢救室里又送走了他的妻子,那个瘫坐在病房走廊中默默流泪的女人。
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妻子拿着旌旗再次来到了医院。
她没有埋怨医生最后的无能为力,也没有责怪丈夫最后在痛苦中离去,她没有过多的话、没有落下的泪,只有那一份诚挚的谢意,只有那份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就像后来她说的那样:“孩子还没有结婚,我还没有抱上孙子,还不要努力活着嘛!”
就如同她常常挂在嘴边的戏言一般:“我还没有去过西藏旅行呢,怎么能死?”
虽然她有着不菲的退休金,儿子也非常孝顺,虽然她自称要坚强的活着,但她却极难完全按医嘱用药。
不仅没有按医嘱用药,反而常常擅自停药、换药,甚至有一段时间沉迷于某种神秘偏方。
她曾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进急诊,曾因为急性左心衰被插管抢救,也曾因为重症肺炎被下达病危通知单.....
我曾郑重告诉她:“如果你再不听话,很可能就要出现严重后果!”
她的儿子曾无数次告诉她:“你不听医生的话,来医院做什么呢?以前麻烦医生送走了爸爸,你还想以后也麻烦医生送走你吗?”
就这样,除了看病之外,十一年里我也常常在医院里遇见了她。
图源 | pixabay
三年前冬天的时候,正在抢救室忙碌的我一转身便看见了她。她亲手递上来一件帽子说:“做医生的怎么能照顾不好自己的孩子?这是我亲手给孩子编织的,暖和!”
我说不要,她却说“这是一点心意”。
去年,她因为肺部感染住院治疗。出院之前,特意来到了急诊,将一箱牛奶递给我。
我推脱说不要,并且指着摄像头告诉笑着告诉她:“你不要让我犯错呀……”
她却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着:“医生就没有亲戚朋友了?医生就不用吃饭了?”
然后她便拆开了了包装盒,取出两瓶牛奶强行塞进了我白大衣的口袋之中。
我再也没有拒绝,我再也不忍心拒绝,我再也没有必要拒绝。
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初见的那个白雪茫茫的下午,我仿佛又推着轮椅同这对夫妻聊着天。
然而,悲痛的现实却无时无刻不告诉我:“碧落黄泉,茫茫十年。”
只是,当她被覆盖上了那冰冷的白纱布之后,当家属们哭喊着离开了医院之后,当初秋的光线不可避免的洒落在我身上时,我却又不得不想:“天堂或许换了新颜,人间却依旧是人间。”
精彩回顾
➤ 重磅!学分大改革:全国通用,Ⅰ、Ⅱ类学分互补,5类医护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