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就口唇发紫,肤色晦暗,27年后终找到病因…… | 心路医路
作者:秦永文 陈峰 白元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凝岁月于心》,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气色红润、面如桃花,这些经常用来形容女子美貌的词语却与27岁的江苏姑娘小徐无缘。27年前,小徐出生后就被家人发现,口唇颜色发紫,肤色晦暗,因此,邻居也给她起了个“紫娃”的绰号。然而,“意外”的容貌并没有让小徐丧失求医的信心。2012年,就在她的病情逐步恶化,自然寿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她来到了长海医院心内科就诊,于是她的“华丽”转身就这样开始……
图源 | pexels
接诊,从纷繁的病历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
“跑了全国许多医院了,可是每一次医生都说,对不起,这个病我们查不出,你再去找其他医院吧。”27岁的小徐走进我诊室对我说的第一句话让让我记忆犹新。她告诉我,自己出生时脸色就不好看,嘴唇和普通人相比发紫,体温也偏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到了冬天更是容易频繁感冒,偶尔严重时还会喘不过气、咳血丝。这一大串的病痛不仅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就连部分学校的老师也婉言将其拒之门外。看着小徐痛苦着急的表情,反而激发了我攻克顽疾的信心。我仔细地给小徐进行了查体,当时的小徐嘴唇发紫,手指是典型的杵状指,氧饱和度只有80%。她自己说,平时要靠定时定量吸氧才能稍微缓合一些症状。翻看她的病历资料,心脏彩超、肺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等检查均显示未提示患心血管病,很多医院都给予了她“肺炎”的诊断,可是止咳、化痰、抗感染的治疗根本不起作用。为了弄清楚小徐到底生了什么病,丈夫小仲带着她四处求医,从县城到市里,从市里再到省城,沿途一路来到上海,渴望在这片福地能找到些希望。可是上海求医的经历也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顺利,他们夫妻辗转了几家医院后,除了得到“先天性心脏病可能、肺动脉高压”的不确定诊断外,一无所获。小徐的丈夫说,大多数医生在看过她的资料后,都回答“没见过这个病”、“无法确诊”、“治不了”,这让他觉得他的爱人似乎是被判了“死刑”。更让我揪心的是,多年的求医,已经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存折里已经为数不多的存款,让小徐和她的家人几度欲终止诊治之路。“秦主任,请一定要救救我,您是我最后的希望了!”“秦主任,我知道您一定有办法的,求求您,救救我老婆,求求您……”看着小徐夫妇无助的目光,此时此刻的我,心里挺不是滋味,我能感受到她强烈的求生欲望,同时也清楚自己即将向一例疑难杂症发起挑战。我仔细地翻看着小徐以往的检查报告,再次给她一丝不苟地进行了全身查体。“住院吧,做心导管检查,可能会有发现”我说。没想到,我的这普通的一句话在小徐看来如获珍宝,终于有人愿意为她进一步治疗,终于有人不放弃她了。
手术,一股血流明察秋毫,一枚小伞手到病除
我让我的助手马上安排小徐住院,迅速完成了心导管术前的各项检查。手术前查房时,我又来到小徐病床前,从小徐布满血丝的双眼中,可以看出她应该是彻夜未眠,同时有很大的思想负担。我耐心地和她聊手术的过程,帮助她克服恐惧,曹护士长也赶到床边为她加油、鼓劲。“要坚强,不要放弃”,我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用力握了握小徐的手,希望能传递给她坚强的力量,也饱含了对她的支持和祝福。
图源 | pexels
3月29日的下午,导管室里一片寂静。我亲自为她做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术。我向外瞟了一眼,铅屏外的所有医生也都在紧张地期待着造影的结果,一双双眼睛紧盯着显示屏,生怕漏掉一点蛛丝马迹。穿刺、测压、造影,我重复着日常的操作。就在进行肺动脉造影时,屏幕上黑色的造影剂随着一股血流从右下肺动脉流向了左心房。“好!”我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罪魁祸首就是它,应该就是它——右下肺动脉-左心房瘘。这种病变和传统的先心病情况有所不同,发病率低、隐蔽性强,曾经见过的该病例也要比小徐的症状轻很多,显然它就是导致小徐发绀27年的罪魁祸首。“好了,做封堵吧!”我让助手测量了一下分流血管的直径大小,思考再三,我决定用拿了24mm的肌部室缺封堵器,然后按常规方法建立了一条动-静脉轨道,将输送封堵器到确切位置,随着鞘管末端封堵伞缓缓地绽放,将肺动脉-左心房瘘口完全封堵。30s后重复造影,异常的分流逐渐消失了踪影。再看监护仪上的氧饱和度, 81%、83%、87%……95%、100%。铅屏外的医生一起欢呼:“成功了!成功了!氧饱和度到100%了!心跳一切都正常了!秦主任成功了!”这一秒,导管室内沸腾了,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在鼓掌叫好。手术床上的小徐转过头,看着所有人欢呼雀跃的样子,眼角不禁流下了泪水,她也许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那么快就“活”过来了。“秦教授,我好像不需要吸氧气了,太感谢你了。”手术台上的小徐眼睛里的眼泪已经开始打转,但仍是及时说出了她的感受。我想,此刻,她有太多的话要说,但是她内心的兴奋和激动似乎已经无法表达。我也轻松地摘下手套,满意地看着屏幕上自己的“作品”。
3月29日,这个普通的日子,竟然成为了27岁的小徐生命里最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她生命曙光重燃、重新走向崭新的生活。手术后的她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摆脱氧气瓶,摆脱别人异样的眼光去生活。这张容光焕发的脸上洋溢着27年来未曾有过的笑容,她对我说:“秦主任,从我懂事以来, 从没有在镜子里见过如此好看的自己,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紫娃”变成了美女。其实,生命有时很脆弱,医生摇一摇头,它就不堪一击;而生命有时又很坚强,医生点一点头,它就焕然一新。这时候我更体会到,医生不言放弃,对于患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两篇,《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