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紧张忙碌的一天后,我收到了患者的第三封来信 | 心路医路

医脉通 2022-09-21



作者:宋治远 张志辉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凝岁月于心》,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又是紧张忙碌的一天,我顶着满天星斗,拖着疲惫的脚步从手术室回到办公室,靠在椅背上,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


低头看见办公桌上一个大大的信封,仔细一看落款,是来自贵州遵义一个县城的,还是那个熟悉的笔迹,不禁会心一笑,这应该是第三封来信了吧!拆开后一张全家福轻轻滑落了出来,年轻的父母,可爱的孩子,质朴的面孔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这寒冬的夜里,看着这温馨的画面,内心却填满了温暖,思绪也不禁飘回到了2年多前。


图源 | pexels


那是一次专家门诊,一对年轻夫妇有些拘谨地走进诊室,就诊的是那位妻子,小腹微微膨隆,我一下子意识到,这可能又是一个孕妇,如果患有什么严重的心脏疾病,那就棘手了。为了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我先招呼他们坐下来,聊了几句“今年多大”、“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些什么人”之类的话,引导他们开始就诊。


随着问诊的进行,不好的猜测慢慢被证实了。这果然是一个孕妇,已经28岁,而且这是第3次怀孕了,前2次怀孕均没有顺利生产,都流产了。患者在10多年前上学时体检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在外院曾经做过“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同时发现有高血压,没有正规诊治过。5年前第1次怀孕,莫名流产了。很遗憾的是他们不懂得医学知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流产归结到“生活上不够注意”和“运气不够好”。3年多前再次怀孕流产以后,终于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检查,发现仍可能存在动脉导管未闭,且血压收缩压高达170~180mmHg,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但是降压效果不理想,收缩压仍波动在160mmHg左右。前2次流产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对年轻夫妇,结婚多年,他们是多么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顺利出生并健康长大啊。怀着几分忐忑,几分希冀,他们坐上车来到了重庆西南医院。


看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无助与渴望。同时,我更知道这位妻子的病情并不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后是有一定可能缝线松脱导管再次开放;这么年轻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排查有没有合并其他疾病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多次流产与先天性心脏病并不存在直接关联,即便心脏问题解决好了,能不能顺利怀孕至分娩,需要打上一个问号这么多的问题,门诊短短的时间不可能解释清楚,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患者的高期望往往带来的都是医生的高压力。沉吟片刻,我对他们说:“我很同情你们的遭遇,也很理解你们的心情。你们的情况比较复杂,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需要仔细评估。虽然有可能最后的结局达不到你们的期望,但是请你们放心,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也请你们相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和你们在一起,共同面对。如果没有异议,就先住院完善检查吧。


图源 | 摄图网


患者收住院以后,通过详细查体发现这位患者双上肢及双下肢血压各自基本对称,但下肢血压收缩压比上肢低40~50mmHg;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至此,诊断已基本明确,其高血压的原因为主动脉缩窄所致


这位患者最终诊断为:①中期妊娠;②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继发性高血压。


诊断弄清楚了,夫妇俩同时松了一口气。但医务人员并不轻松,因为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最佳的治疗方案是植入覆膜支架,既可解除主动脉缩窄、降低上肢血压,又可同时封闭未闭的动脉导管。但是这位患者特殊在她同时还是个孕妇,目前已怀孕4个多月,X线照射及手术本身、术后用药等因素均可能对产妇和胎儿造成未知的不良影响。


经过妇产科专家会诊、反复医患沟通和患者家属的斟酌,最后决定暂不行介入治疗,继续用降压药物等进行保守治疗,等分娩过后再择期处理主动脉缩窄与动脉导管未闭的问题。看上去是最合理的选择,但是却未必能得到最期待的结果,这大概是身为医者一种最深的无奈与遗憾吧。这一次这位母亲虽然在我院妇产科医生的帮助产下了一个男婴,但是由于是过早早产,最终还是夭折了我还深深地记得当时去妇产科为她会诊时夫妇二人眼中深切的哀伤与恐惧,对痛失爱子和过往不幸遭遇的哀伤,对未来仍有可能上演的悲剧的恐惧。我只有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期望传递给他们一份安慰和温暖,让他们知道,在对抗疾病的艰难道路上,他们并不孤单。


也许是历尽了磨难的缘故,后续的一切终于变得顺利了起来。在休养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妻子在我院成功实施了带膜支架植入术,既封闭了未闭的动脉导管,又解除了主动脉缩窄,效果十分理想,观察数月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停用了降压药物。一年前她顺利地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彻底驱散了一直笼罩着这个小家庭的阴霾。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内心的喜悦甚至不弱于他们,为帮助他们摆脱了疾病的困扰而满足,也为小生命的诞生圆了他们长久以来的梦想而感动。自那以后,他们多次写信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与谢意,其中每次都会提到的一句话让我很受触动:“宋教授,您也许并不知道,当初是您反复说到的那句‘我们会和你们一起尽最大努力面对困难’给了我们面对磨难始终坚持的信心。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我们对您的感激。


图源 | pexels


回想从医数十年,我们的医疗环境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和严苛的从业环境甚至已经严重到了影响年青一代不愿学医的地步。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大命题,但就医者本身来说,还是应该常常反省自身的不足。


我国隋唐时期的名医孙思邈曾敦敦教诲:“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善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医者如果能够将心比心待患如亲人,目前的困局应该会好很多。而现实情况是,医生是人而不是圣人,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我希望医生们至少能够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和患者站在一起。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两篇,《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