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20年前一次起伏激荡的救治经历…… | 心路医路
作者:王乐民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凝岁月于心》,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时间伴随年代已经飘然过去多许,在临床实践中我对疾病的理解开阔了很多,也深入了很多,回首探索未知伴随行医的生涯,唯有20年前起伏激荡的救治经过仍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记得那一年初秋,病房里住满了患者,虽然加了几个床位,但还是没有多余的床位供家属陪床,到了夜晚,家属一起挤进病房,本来就不宽裕的病房显得更加拥挤。由于医院位于市中心,每晚少不了急诊送来的患者,在众人簇抬下,急促杂乱的脚步声和嘈杂呼喊声中,不定时地让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热闹”起来。医生和护士在穿梭中忙着接诊、查体、下医嘱、做处置。陪伴的家属和亲朋好友常常陪伴在CCU病床旁,即便动员离开病房,也焦虑地等在CCU门前徘徊,其他患者的陪伴人员也常常聚集在走廊看热闹,这也倒是国人的一种习惯。
科主任每天下班晚是常态,值班医生和护士都知晓。此时位于3楼主任办公室的内线电话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电话那头是来自值班年轻医生的紧急求助。我匆匆从3楼赶到2楼CCU,走廊里焦虑、惶恐的人群似乎在等待什么。当我挤开陪伴亲友人群来到患者床边时,看到的是令人恐惧的面容,让我至今难忘。39岁,男性,身材高大,肥胖,半卧位,吸氧中,呼吸急促达30~40次/分之多,心电监测示节心律齐,窦性心动过速,120次/分,双眼外鼓似金鱼眼状,惊恐求生,过度呼吸困难并有失语症状。快速查体后,值班医生将已完成的心电图交递于我并在以秒计算的时间内汇报了病情。是急性左心衰?还是急性心梗?不知何时陪伴的亲友已经进入CCU并团团把我围住,我抬头环视了四周,众多陪伴者属人高马大、身强力壮型,从着装和言行举止中可以判断出他们是一群“社会人士”,有可能随时会做出过激行为。但目前摆在我眼前的是患者此时的病情不容耽误。
和家属简单地说明了情况后,我迅速投入了对患者的抢救中。作为心内科医生,掌握心脏超声操作是我海外留学的一大技能收获,且在此时发挥了作用,而CCU内引进移动小型心脏超声仪也是院部领导的英明。听诊和心超结果排除急性左心衰,排除气胸,排除肺感染,心电图检查结果排除急性心梗的可能。此时,患者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双眼外鼓似乎又在增加,心率达140次/分。经验告诉我,恶性心律失常常将随时发生,紧张气氛使原本嘈杂的病房变得寂静无声,众多陪伴的“社会人士”盯住我的一举一动,大有患者不测我也伴随的架势,我终于明白了值班医生的不知所措和不安。
图源 | pexels
突然发生的不可解释的呼吸困难是此患者的临床特点,胸部CT检查是要做的,如果时间允许,介入检查也应完成,但时间已经不在医生这一面。分析疾病是我的兴趣,这一兴趣使我独立诊断不少疑难杂症,包括急性肺栓塞。当时我已经有10多例经验积累,理解了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的选择。临床诊断思路聚焦后,该患者极度可疑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我将诊断告知陪伴的亲友,并告之溶栓治疗是此病的首选,血栓影像学证据的获取已无等待的时间。与其坐以待命,不如冒此一搏,但我深知风险会带来什么……
在救治过程中,我的沉着、冷静赢得了家属的信任,其实这也真是无奈的选择,生命、时间和责任把医生“逼”到这一步,危险情况发生了,这种风险我不扛谁扛呢?思路决定行动,值班医生、护士分头忙了起来,肝素抗凝、溶栓、150万单位尿激酶、1小时微量注射泵推注。溶栓期间还算顺利,我一直站在床边观察,30分左右患者呼吸困难逐步缓解,心率也降下来一些,终于可以说话了。他指着胸腔告知的第一句话是“这里流血了”,众人刚刚有点缓和的情绪,又一度紧张起来。是啊!血流再通,他居然这么敏感。
那天晚上我很晚才离开医院,当患者安然入睡后,我如释重负,瞬间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自豪感。
经过十几天的观察,患者顺利出院了,所有不适症状全部消失。出院当天,患者来到我的办公室,向我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房地产开发商。并笑着说道如果以后想换房子,可以找他帮忙。临别时,他赠送一份纪念品给我以作留念,表达我对他的救命之恩。此礼物我至今一直留着,它时刻提醒我在危急时刻要临危不居、冷静面对。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诊疗经历,如果治疗失败,不知道会引起怎样的医患纠纷;如果当时只知心脏不知肺脏,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困局。我很庆幸知道心也知道肺,在危急时刻我经受住了考验。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两篇,《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