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输液晕倒无人知,我妈哭着打电话说见最后一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39深呼吸 Author 叶芳
导读
不少尚在奋斗的年轻人被逼着 “一夜成人”,一夜之间,懂得了生死,开始务实生活,为爸妈操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39深呼吸」(ID:shenhuxi39)
对于爸妈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生病的时候,子女无一在身边!
大都市资源多,机会多,吸引着小城镇、小山村的青年人少小离家,一窝蜂扎堆“北上广深”,求学工作、成家立业,只留爸妈在家乡。这种看似合理的社会流动,早早埋下了隐患,当初进城的青年人如今正付出昂贵的代价。
他们当中,不少人曾经作为家族的荣耀、乡亲的骄傲而“飞出山窝”,现在因为老家双亲的年迈,无人陪伴而牵肠挂肚。最怕电话那头响起的,是父母生病的消息,但更怕父母最无助的时候,自己静静躺在父母手机的通讯录里面。
孤独老人。/ 摄图网
“肺炎输液晕倒无人知,我妈哭着打电话说见最后一面”
| 独生女顾青青
| 坐标:深圳
| 距离老家:280公里
顾青青出生于1984年、严抓计划生育的年代,不管愿不愿意,她都已经成为了“中国独生子女大军”的一员。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运用人口抽查数据和计算机仿真模型估计,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的总量在1.45亿,2015年达到1.76亿人。
这批曾被誉为“最享福的孩子”,享受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独特的关爱下一步步成长到现在,最小的80后也迈入了而立之年,一对夫妻承担4个父母养老、还有孩子的抚养问题,成为“最沉重的一代”。
根据测算,老龄人口抚养比最晚将在2029年左右超过未成年抚养比,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焦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
“父亲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留下我跟妈妈相依为命。”在顾青青印象中,妈妈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人,尤其在父亲去世后,妈妈活得更像“女汉子”。依从母亲望女成凤的心愿,她在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家工作而去了大城市深圳,经多年的努力,从产科小护士成长为出色的护士长,并自然而然在深圳成了家。而母亲因为还未退休,要上班,所以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在距离深圳280公里外的老家。
“她虽无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但患有狼疮性脂膜炎,需要长期吃药,平时除了多打电话问候、抽空回家看望,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但妈妈的一次生病住院,让她着实惶恐。面对父母生病且病得不轻、着实需要人照顾且自己没有兄弟姐妹的难题,独生子女欲哭无泪。
《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高龄老年人对照护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38.1%需要上门看病服务,12.1%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11.3%需要康复护理服务。/ 人民智库
2017年6月,正在上班的顾青青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一向坚强的老妈,竟在电话哭得稀里哗啦,说什么最后一面,自己一个人在打点滴,晕了都没人知道。”她这才知道,原来母亲已经病了好几天,高烧烧成肺炎住院了。
如果说独生子的父母在相依为命,可对于一个丧偶的女人来说,唯一的孩子不在身边,办理住院、打针吃药、做检查、上厕所统统得靠自己,有钱有条件是可以请护工,但护工代替不了亲情。
在网购平台上,有店铺挂出“代看望老人”业务,收费从10元至3000元不等。/ 网络截图
那会正值流感流行期,顾青青担心妈妈得了流感,心急如焚,电话里不停安慰说:“妈,我马上请假回家,你千万要好好的,等我回来!”作为独生女的她,原本平静的生活瞬间被打乱了。快速处理好手头的事情,赶紧向医院申请假期,她知道这一走,家里会多么兵慌马乱,女儿的接送和功课辅导也会成问题,可是妈妈在老家生病住院,就算自己的小家再鸡飞狗跳也得回去啊!
“看到我妈一个人孤零零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拼命咳嗽,想喝口水都没人递杯。而隔壁床的老人,不仅有儿子伺候,还有孙子探望,对比之下那个心理落差难怪妈妈受不了。”顾青青说到。
令她不放心的是,家里的医疗环境太差,“妈妈发烧咳嗽,没有抽血化验是否细菌感染,就给开抗生素打点滴,妈妈输液不久开始冒冷汗、发抖,输液室的护士在低头玩手机,连病人晕倒了都还不知道。”
而现在住院了,想请个护工帮忙照顾,才发现小县城根本没有正规的护工,医院对病房也没有管理可言,随时可探访,地板脏乱差,病人哪能休息好,只有等到妈妈痊愈出院,顾青青才能放心回去上班。
对于妈妈的养老问题,顾青青认真想过,那就是等妈妈退休后接来深圳一起生活。她说,遇到老家爸妈生病,人之常情,子女首先想到是马上赶回家,但有几次是能及时赶回家的。“如果有一天,当父母快离开人世时,我能赶得上最后一眼吗?”
“我妈瞒着我切胆囊,术前打电话却说在逛街买衣服”
| 90后李雪
| 坐标:北京
| 距离老家:820.4公里
来自河南东部小镇的90后李雪,是典型的“北漂”一族,这几年明显感到父母的健康在走下坡路。她害怕自己努力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无法让他们安享晚年。
今年国庆回家,听到最多的八卦就是:这家谁平时身体不错,突然就得癌了,花尽一生积蓄不得不轻松筹;那家谁肾衰竭了、天天要透析家底快用光了;邻村谁家老人摔了一跤,就大病不起了。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常回家看看”被列入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截图
在我们记忆中那些熟悉的长辈,分明还身强体壮、精神抖擞,随着时光飞逝,渐渐出现变故,或病或伤,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令人心痛的是,这些可爱的爸妈,总是害怕给儿女添麻烦,有病有痛有啥事自己扛着忍着,不愿轻易向孩子求助。
李雪的爸妈也是如此。
2016年的一天,正在电脑前赶方案的她,突然接到堂姐打来的电话,“堂姐说跟我爸妈一起在县里逛街,买衣服。”
未察觉异常的她,不以为然说“那就逛呗”,没几分钟就挂了。
过了一个月,李雪才知道,原来那天是妈妈准备做胆囊切除手术,由于术前心理很紧张,所以想跟女儿说说话,听听她的声音,并不是真的在逛街。
事后,妈妈还很轻描淡写地说,“前阵子实在疼得受不了,做胆囊切除手术了,你堂姐开车带我去的,你爸也陪着。”
子女工作忙,老年人相依为命,结伴看病。/ 南风 摄
李雪知道妈妈有结石,但以为超声碎石还有吃药,就能控制好了,没想到严重到要做手术。从弟弟口中得知,母亲经常被结石折磨得整宿睡不着,疼得直冒冷汗,根本没法下地干活。
对于妈妈的手术,李雪有些担心,县里医院虽说能做胆囊手术,但肯定没有大医院技术好。她的一个同事的父亲,瞒着儿女在老家做微创切除胆囊,足足花了11个钟,差点下不了手术台,老人的身体损伤很大,住了大半个月才出院。
“回想一下,我至今没陪我爸妈去看过病,很惭愧。我弟这个不稳定但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让我在父母身上的心大不少的,感谢计划生育违规出生的弟弟。”李雪说,由于弟弟在老家工作生活,所以她没有那么担心父母的养老。但父母似乎担心,看多了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家庭伦理剧,有时候在她这个女儿身上还是寄托了更多的情感,以及对未来养老的希望。
未婚的她,尚不确定在哪定居,但一定不回河南老家。她目前确定的能做到的就是多赚点钱,让爸妈的养老有经济基础保障。
“紧急求助老家唯一的妹夫,送脑梗母亲就医”
| 60后陈光
| 坐标:广州
| 距离老家:360公里
53岁的陈光,家族遗传有长寿基因,父母身子还算硬朗,八十多的父亲还能爬到树上给孙儿摘枇杷,七十多的老母亲自己种菜养鸡养鸭种了很多果树。
很多时候,父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明还很健康,可经常是一夜之间,他们就病了甚至卧床不起了。
2014年的一天傍晚,他像往常一样接到老母亲的电话。在讲电话时,发现母亲说话不利索,警觉的他反问:“你是不是摔倒了?”
母亲在电话轻声回应“是摔了一跤。”
意识到不妙的陈光,在电话里叮嘱母亲上医院,“我让洪熙(妹夫)陪你去。”说完,他赶紧通知妹夫。
在小地方,摩托车是性价比最高的交通工具,便宜又跑得快。妹夫用摩托车把岳母送到县城人民医院。经CT检查,发现老人是脑梗塞,幸好就医及时,也幸好摩托车的颠簸没有加重老人的病情。
爸妈上了年纪,随着身体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几率都在增加。/ 南风 摄
对于活到四五十岁的一把年纪,也因为平时跟医生朋友打交道多,熟悉健康疾病防治知识,陈光早已没有年轻时的慌张,处理事情是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他一边手机订票回家,一边跟妹夫保持联络,要求跟老母亲的主治医生通话。
他当时跟医生提了一个要求:输液的速度不要那么快!
脑梗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合理规范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然而在基层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由于设备条件所限、医生技术水平有限,在脑梗死抢救中,存在不少问题,误诊、用药猛、追求快速见效,结果影响患者的康复。
陈光说,输液速度快,血压降得太快,对脑梗病人非常危险。“因为有前车之鉴,老家一个邻居也是脑梗发作,也是进了这家医院,由于血压降得太快,别看当时恢复得挺好,出院没几天又脑梗,结果无力回天,这是血的教训。”
按照中国高血压治疗用药指南的要求,一天降压的幅度为血压升高的20%,不宜超过40%。因为血压下降太快,会对血管造成损伤,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血压下降得过低,可能会诱发脑血管痉挛、甚至心血管痉挛,导致脑梗塞、诱发心绞痛。
幸好这个基层医生听了他的话,尊重家属意愿,母亲平稳度过了危险期。不放心的陈光,又咨询广州的医生朋友,每天指导陪伴母亲做康复锻炼。老人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治愈后几乎没有留下偏瘫后遗症,除了走路慢点,基本能够生活自理。
陈光从研究生毕业,到工作,再到成家,在大城市历练二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办事能力强,不是没有能力把他们接过来,而是父母不习惯不愿意来省城跟他们生活。两个老人宁愿相互依靠,在梅州五华老家过日子。
不同于孤独的80后90后,他有七兄弟姐妹,2男5女。但这么多个孩子,因远嫁、因外出务工,都不在老人身边。幸好有一个妹夫在老家,平时嘱托他关照自己老父母。
没有子女陪伴,自己一个人来看病的老人非常多。/ 南风 摄
在陈光看来,为爸妈的养老做准备,不仅要多赚钱,还要好好积累资源,经营人脉圈,在哪都有熟人,正规学习靠谱的疾病防治知识。另外,远亲不如近邻,每次回老家,他都会给乡里乡亲带点广州的手信,搞好了邻里关系,两位老人若发生什么事情,自己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他们也会愿意帮忙。
常回家看看,尽早规划父母的养老
还记得那个刷爆朋友圈的演讲《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让多少年轻人泪目。当背井离乡、异地漂泊成为一种常态,当不能在父母身边侍奉,面对父母生病特别是重病的压力,委实考验着远在大都市的子女的孝心、能力与金钱。不少尚在奋斗的年轻人被逼着 “一夜成人”,一夜之间,懂得了生死,开始务实生活,为爸妈操心。
不管是独生子女顾青青、90后李雪,还是作为家庭中流砥柱的陈光,他们都承认爸妈的养老,是一件需要认真规划的事。抽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带他们做个例行体检。
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目前父母的健康尚好!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本文转自公众号「39深呼吸」(ID:shenhuxi39),谢绝二次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原作者39深呼吸(ID:shenhuxi39)。深呼吸,医疗健康内容的新鲜氧气。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