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30余年,我经历了一次无为的“抢救”,至今受益! | 心路医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心路医路 Author 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
作者:叶平 刘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凝岁月于心》,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从医30余年,见过的患者无数,经历的抢救也是数不胜数,只有一次抢救,尽管过去了很多年,还时时在脑海里浮现,历历在目。那次抢救不是最紧张的一次,也不是最严重的一次,反之,严格地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抢救,甚至不能称得上是抢救……
患者是一位老革命,90岁了,他是我们病房的老患者。他青年时奔赴延安,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后来到北京。“文革”中,他多次被打倒,多次被批斗,身心受到极度创伤。“文革”结束,他又身患癌症,但依靠科学的治疗和坚强的毅力,仍健康而乐观地生活着。老人有一双清纯如孩童般的眼睛,闪着睿智和平和的光芒,要有怎样的心胸和智慧,才能在经历了所有的苦难后还保留有这些纯真呢?
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的上衣扣子都是紧紧地系着,从来不让人帮着换衣服,更不要提敞开衣服了。就是听诊,他也坚持让我隔着衬衣听。一开始我们都认为老人有洁癖,也没有在意。
有一天夜里,他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情急之下,我们都没有思索,打开他的上衣就要实施心电除颤。上衣打开的一瞬间,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老人的前胸布满了狰狞的伤疤,家人说这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这些伤疤明明是可以拿来炫耀的,他却一直隐瞒着。别人的军功章是有形的,他的却是刻在身上、融在血液里的。那一刻的抢救气氛特别凝重,我们坚持着一直不肯放弃,10分钟后,老人的心跳恢复了,血压上升了,他终于被我们救回来了。
图源 | 摄图网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细心地照顾着他,精心地治疗着他。后来,他病情平稳的时候,谈起那次凶险的抢救,他没有丝毫恐惧和不安,而是非常宁静和自然。
他说“我会欣然接受死亡”。这是我看到的许多老同志共同的态度。他们早年立志闹革命,就已经有了牺牲的准备。经过枪林弹雨的考验,见过多少前仆后继,他们没有畏惧过死亡。他叮嘱我说:“我知道自己的病,不要浪费太多的药在我身上了,留给需要的人吧,如果我不行了,请让我安静地、有尊严地走。”我看着老人渴求的目光,不忍拒绝,就违心地点了点头。
老人风烛残年的生命终究抵挡不过病魔的侵袭,最后的时刻来了。
病房里没有冷冰冰的仪器,也没有让人揪心的噪音,一切都很安静。过去患者临终时,即使不进行有创抢救,我们也会进行一些药物治疗,比如用些升压药,但从未留意家属的感受和那种气氛。白大衣赋予了我们“医生”的头衔,但同时也给我们罩上了“金钟罩”,让我们没有闲暇去感受人心。
这次没了忙碌,才静静地感受到了患者即将逝去的气氛。我特意让医生、护士都退出了房间,拔掉了输液的针头,换上了洁白的被单,他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的,颈下的第一粒扣子也是端端正正地扣着,衣领挺括。他不像是将死的患者,倒像是要去赴一场约会。他虚弱地看着我,努力想笑一下,床边的老伴和子女都一脸悲痛,那种心疼、不舍,想竭力挽救又不愿意让他受苦那种复杂的情感一览无遗。虽然我看到过那么多患者去世,但置身于这种情景,也觉得要崩溃了。我们都静静地守着、陪伴着他,见证着生命的迹象从老人的身上一点一点消失,心跳没有了,一丝笑容却浮现在他脸上,他走得如此的安详,如此的洒脱,如此的有尊严!我第一次经历了这样一个生命的消失,第一次经历了这样一次没有作为的“抢救!”
图源 | 摄图网
老人的家人送来一封感谢信,感谢我们的“大爱仁心”。我时常想起那次抢救,也经常对同事、对学生讲起那次“抢救”。
我们这个时代,医学依然不发达,真正能治愈的疾病并不算多。站在医学发展史的高度,才可以真正理解和领会那句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面对疾病时、面对死亡时,我们很可能束手无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所事事,我们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帮助,去安慰 ——这甚至是在我们医疗工作中应该占据重要比例的一部分。
当我们什么也不能做的时候,或者做什么都没有意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做到这些:坐下来,陪一陪,哪怕是握着患者的手。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重要的不是能治愈多少患者,而是要帮助患者在面对疾病折磨的时候,还能有勇气、有信心,能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爱!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两篇,《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