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医院第3次打来电话…… | 心路医路
作者:曾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本文内容首发于心路医路《凝岁月于心》,授权医脉通独家发布电子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心脏是人体的生命中枢,每天约10万次的跳动,一分钟都不能停歇;而心血管疾病复杂,病情发展快,要求诊治医生必须争分夺秒。因此,心内科医师常常被称为在生命禁区“跳舞”的人。
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英国著名医学家哈维曾说:“太阳是世界的心脏,心脏是人体的太阳。”在医学上,心脏被视为人体中除大脑外最重要的器官,而作为心血管内科医生,其举刀用药的轻重对患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都是“铅衣人”
在我未从医之前,对医生工作的辛苦脑海中只存留一些模糊的概念。当从医之后才发现这份辛苦换来的却是一份幸福和心安,每当将患者从“死神”手边拉回,看着他们康复出院,安然地度过以后幸福的人生时,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直径为6F的造影导管,内含更细如丝的造影钢丝,从手臂插入沿着动脉血管深入,到达左心室或冠状动脉开口,通过导管前端孔向左心室或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在X射线下沿着造影剂在显示屏中显示出血管及心脏的形态,这就是心脏及冠状动脉造影。每天来到我们医院就诊的基本都是危重患者。如果是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必须在90分钟内疏通,时间越快越好,因为时间就是心跳,时间就是生命。像这样的手术我们每天都要做十几台,虽然紧张忙碌,但每天都是充实、快乐的,因为我们没有虚度人生。
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我们科的医生永远都是最忙碌的。虽然来去匆匆,但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
我记得有天晚上11点左右,我接到医院打来的出诊电话,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从家里赶到医院。我清楚地记得这是我的第一台介入手术,患者是从当地县医院转过来的,检查之后怀疑是心梗,当即决定立刻手术。手术完成后我回到家已是深夜。凌晨1点医院又打来电话,说又收了一个心肌梗塞患者要我去处理。谁知,刚为第2个患者做完手术回家躺下不到1小时,医院第3次打来电话。看来,这一夜注定是一个“多事”之夜,我已全然没了睡意,随手抓件衣服,又一次冲进了夜幕中……
图源 | pexels
每次手术前,心内科的医生都需身穿10多千克重的铅衣,手术后全身都已被汗浸透。不过,在华西医院,一个晚上连续起来做三四台介入手术实属常见,如果第2天还有手术或门诊,很多医生便直接在医院和衣而睡了。大家虽然劳累,但无怨无悔。
被“点亮“的人生
在我们科一周有2天手术日,每次30~40台手术的工作量,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10点,已经没有多少业余时间。和许多专家一样,奋战在临床一线的那些年,根本抽不出多余的时间陪伴家人,更多时候是守候在患者身边,常年下来竟收获了特殊的“医患情”。
10多年前,心内科王医生到心脏外科会诊一名9岁的患儿琳琳,小姑娘出生后不久就被当地医院发现心脏有杂音,诊断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但由于琳琳的家庭比较贫困,一家人仅靠种地为生,再加上其母亲常年患病,生活十分艰难,导致琳琳的疾病一直没有得到治疗。琳琳的母亲后来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够了手术费才接受了修补手术,但术后并发了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当时琳琳的心率不到40次/分。接诊的王医生立即将她转到心脏内科,认真制定琳琳的手术方案,为琳琳安置了人工永久起搏器。手术非常成功。
手术后,琳琳需要长期复诊,一开始都是由妈妈带着她从县城的到华西医院,开始从每个月一次复诊,到半年一次,再到一年一次。时间就在王医生和琳琳每一次的见面中悄悄溜走,随着年龄增大,琳琳身高越来越高,身体越来越好。
突然有一天,王医生发现琳琳不再需要妈妈的陪伴,自己可以一个人独自来医院复诊了。如果看到王医生诊断室里有患者,琳琳总是很有礼貌地默默站在诊室外等候,等所有患者看完以后她才进去。每次到医院,琳琳还喜欢给王医生带去一些老家的特产“桂花糕”。很久不用复诊的日子,王医生也能时不时接到琳琳的电话:“王叔叔,你最近好不好,工作忙不忙……”没有手术,不看门诊的时候,王医生也很乐意花时间跟琳琳聊上一阵子。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王医生就像琳琳的家人一样看着她慢慢长大。
图源 | pexels
琳琳在换第3个心脏起搏器时,已经20多岁,心理上的负担造成了琳琳的抑郁心理。王医生和同事知道后,与琳琳及其父母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心理开导,帮助琳琳成功从抑郁中走出来。因为生病,琳琳10多年来的医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大专毕业后,琳琳强烈地想找一份工作,她想减轻家里的负担,也可以给自己挣医药费。看出琳琳的心愿后,王医生又开始留意起此事,还拜托自己的好友帮忙。他说,看着琳琳一辈子靠家人终究不是长久之策,自食其力才最重要。他还嘱咐朋友:“她是我的患者,心脏不好,希望安排一个轻松一点、薪水合适的工作。”几天后,琳琳走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工作岗位。
每当想起我们与患者之间发生的这些故事,我的心里都有说出来的感动和快乐。在此祝愿他们一切安好!
心路医路专栏简介
行医路,就医路,路路艰辛。医者心,患者心,心心相印。
从即日起,医脉通与心路医路联手打造《心路医路》专栏,以“探索心路医路,共创医患和谐”为愿景,点滴记录中国医学人文事业发展进程,让医学散发人性关怀与艺术之光辉。每周两篇,《心路医路》将持续推出国内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各学科医学“大家”的专著——
传递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青年医生行医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从前辈的医学之路和积累的高度中受到启迪,从医学的温暖中汲取力量,让你更懂医学与人文;传递和展示医务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让大众了解医生的不易和艰辛,唤起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关爱。
希望每一位关注栏目的青年医生,在成为一名优秀的能独挡一面的医生的道路上,都能从中感到温暖人心的理解与关怀,从“大医精神”中找到积极向上的目标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