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猝死医生不完全名单,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都戳人泪下
导读
逝者长已矣,何以慰生者?来源:医脉通
作者:小脉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综合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2月20日凌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人民医院内5科(肿瘤科)副主任石君医生突发猝死,年仅39岁!
据知情网友透漏,12月18日上午,石君像往常一样来到科室查房,随后出门诊。中午12时12分,忙碌了一上午、尚未下班的他,因突发胸部剧痛被同事扶进抢救室,后因医治无效,不幸离世。更让人心酸的是,他的妻子目前正怀有3个月身孕。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4天前,也就是12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杨立峰医生因突发疾病猝死,享年39岁。
大约在两周前,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送别陈培医生 | 希望每一个医者,都能善待自己,珍爱家人》。
这篇来自“海上柳叶刀”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是为了送别一位医生,同时也记录了这位医生的生前的一些片段。
陈培医生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因为爱,所以全身心的付出,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
陈培医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工作繁忙时,出差、移植、上班、值班连轴转,周一上午上班,到下周一晚上下班回家。有时候老婆会拿着换洗的衣服,带着孩子来医院看我。”
2018年元旦假期,陈培医生在微信中说:“我现在几乎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刚刚过去的这个月,连着写了4份标书,节前的周五 ,连开3台手术。结果就是,元旦假期我彻底趴下,腹泻3天,腿都软掉。”
即便是累成这样,他依然深爱医生这个职业。
12月12日的零点40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陈培医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9岁。
追悼会上,陈培爱人回顾他临去世前的那十多个小时,痛彻心扉——
周一,腹泻,陈培医生跟往常一样坚持飞赴厦门;周二,腹泻,上午坚持出门诊;周三,腹泻,上午坚持出门诊;下午,支撑不住回宿舍休息。
然后,她打给他三十多个电话未接通。
然后,等找到同事报警破门而入,人已经不行了。
“你实在是太累了啊……那十几个小时里,你始终就只有一个人,如果我在你身边,哪怕就只是一口粥,哪怕就只是一次简单的胸外按压,都能把你给救回来啊……”
有谁能够想到,这个救治过无数人生命的医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孤身一人得不到任何救助,竟然选择这种悲怆的方式和世界告别。
此生无相见,何处话凄凉。陈培医生妻子的这一声声呼唤,令闻者肝肠寸断!
然而,还没来的及从失去一位优秀同行的悲痛中走出来,4天后,又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杨立峰医生猝死事件刷屏了。
而就是上个月,11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医生江金健突发心脏骤停,不幸离世,终年30岁。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上海医疗界就有3位青年医生在工作岗位上倒下。
不知何时,“猝死”成了悬在中国医生头顶的一把剑。以致于很多同行在听到医生猝死的消息时,都会想到一个词——“积劳成疾”。
一份不完全名单
中国的中青年医生太累了!有多累?或许这份“2019猝死医生不完全名单”能给你一个答案:
2月2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放疗中心俞萧开医生在跟同事打篮球时,主动脉破裂猝死,年仅27岁! 4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唐江涛医生在踢球时突发心梗,不幸去世,享年40岁。
5月2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泌尿科主任医师王一因脑出血倒在手术台上,经全力抢救,最终于2019年5月15日撒手人寰,年仅41岁。 5月4日,宜昌市二医院总会计师、信息科长郑杰同志因劳累睡下之后,再也没有醒来,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亲人和医疗事业,享年51岁。 6月4日,嘉兴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陈怿在病房查房时突然她倒地昏迷不醒,心跳呼吸骤停,虽经及时抢救,但仍没能挽留其性命,6月13日凌晨,陈怿再次复发昏迷,抢救无效,宣布脑死亡。 6月28日,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张恒伟突发心梗不幸离世,享年48岁。 6月30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师王辉博士于家中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32岁!王博士曾获2016年“全国十佳优秀住院医师”称号,据同事介绍,他生前是一名非常勤奋、敬业的医生。 7月4日,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青年教师、副教授肖育众被发现晕倒在实验室,送医抢救无效去世!肖教授去世前年仅31岁,孩子刚出生7天。 7月4日,华西公共卫生学院56岁院长李晓松爆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后因心肌炎并发症颅内出血医治无效去世。 7月10日凌晨,沈阳一年仅31岁皮肤科医生于家中猝死,多次急救无效,与世长辞。 7月11日,上海一位30多岁优秀博士医生被发现猝死在卫生间。 10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牟阳灵教授因病去世,享年45岁。 11月1日,上海瑞金医院麻醉科医生江金健熬夜值班后猝死,年仅30岁。 12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陈培医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49岁。 12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杨立峰医生因突发疾病猝死,年仅39岁。 12月20日,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人民医院内5科(肿瘤科)副主任石君医生突发猝死,年仅38岁!
27岁、30岁、31岁、32岁、38岁、39岁、40岁……这一串串数字,对于医生来说,本是最美好的年华——施展抱负,大展身手,如今却令人无比震惊,又何其心痛!
见证过无数猝死事件的医生,正成为猝死高发群体。他们就这样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而这些,仅仅是经媒体/自媒体报道的,背后还有多少,可想而知……
回望这一串令人痛心的名字,他们背后的故事同样令人或心痛,或惋惜,或哀叹。
图源:摄图网
猝死前的最后一根稻草
7月4日下午3时,中科院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青年教师、副教授肖育众被发现晕倒在实验室,送医抢救无效去世!去世时年仅31岁,孩子出生才7天……
在关于肖育众生前事迹的多篇报道中,“经常加班到深夜”、“周末在实验室里度过”等类似的表述频繁出现,据称,其去世前曾连续加班到深夜。
而就在肖育众意外猝死的5天前,同仁医院眼科青年医师王辉逝世;7天前,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医生张恒伟突发心梗猝死……
短短10天时间,就有3位优秀的青年医生猝死,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年仅31岁,最大的也才48岁。
在媒体对这些猝死医生去世前状态的还原报道中,“连续加班”“工作繁重”“身体不适坚持工作”等字眼多次出现。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他们的猝死与过度劳累有直接关系,但无疑,繁重的工作成了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身体透支下的重重压力
在工作与生活的层层重压下,近年来,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科研人员因病逝世的消息屡屡传出。
10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牟阳灵教授因病去世,享年45岁。
据公开资料显示,牟阳灵博士于1996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清华研究生毕业后赴美国读博,回国后最终到母校任教。牟阳灵近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记忆编码的神经机制、情绪情感影响学习记忆的神经环路,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今年2月底,牟阳灵还在国际期刊Cell上发表论文,论文展示了她和团队在遗忘新机制领域的研究新成果。
牟阳灵生前担任湖北省生理学会理事长,该学会10月初发布通知,将在11月初举行年度学术会议,她原本要出席的。就在牟阳灵教授去世前的3个月,她的团队曾发布招聘公告,为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招聘科研人员,并称“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然而,谁又能想到……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些不幸离世的青年学者猝死的原因多是因为熬夜工作、学习。对这些年轻有为的医生来说,在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同时,时常透支身体往往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些不幸离世的青年学者死亡的原因多是因为熬夜工作、学习,科研工作压力大,优秀的同时,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久而久之,慢慢地透支着自己的身体,直至撑不下去……
图源:pixabay
负重前行,他们累垮了
长期高强度高负荷工作,医生救死扶伤无数,却无法保障自己生命安危,这是何等的悲凉?
很多医生把患者的健康看得比自己重要,曾有一位医生就说过:“每次面对手术台上患者期待的目光,自己就忘却了所有的困乏和疲惫。”看到患者带着病痛而来,健康而归,相信这是所有医者共同的心愿。
然而,这救死扶伤的这份职业里,他们太累了,写病历、做手术、搞科研、发论文……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50%的医护人员认为工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62%的医师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 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 51.13 小时;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医师的休息权没有得到保护;65.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
工作强度大、作息不规律、复杂的人际关系、超长的工作时间、缺乏休息和锻炼,这一切都直指猝死的根源。
可有谁知?医生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咬碎牙关的坚持。
逝者长已矣,何以慰生者?
5月2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泌尿科主任医师王一因脑出血倒在手术台上,经全力抢救,最终于2019年5月15日撒手人寰,年仅41岁。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们都知道41岁对于一个医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博士、主任医师,本是如日中天的41岁,如今却与人世阴阳两隔……
虽然倒在手术台上,但因为抢救时间超过48小时,王一医生的逝去甚至不能纳入工伤范畴。
王一医生爱人在接受自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让人倍感凄凉:“很难过,他在手术室坚持救人,做完手术才下来,自己难受,没想到这么严重……可是我家破了,不算工伤工亡,只因抢救时间超过48小时……”
王一医生故去后,其妻子为了替夫维权,不断奔走。她说,目前只有争取工伤才能多一些保障,家里还有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儿等着她一个人抚养!
“我该怎么办?……”
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是啊,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往后余生,这个家庭该如何度过?
每一位猝死的医生,生前或许都无负疚,但死后一定是充满愧疚,至少,对年轻的妻子,对年幼子女,对身后的家庭。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负重前行的那些人中,随处可见医生的身影。
2017年6月,由中国医师协会资助一项研究报告了中国医生2013-2015年因过劳而猝死情况,该报告分析了46位过劳死医生的情况。
研究报告指出,“过劳猝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在猝死发生前,半数医生已经持续工作了8-12小时,11个医生持续工作超过了24小时。
一次次频发,医生“过劳猝死”现象已经不再是个例,也不再仅仅是医疗群体才去关注的事情,而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逝者长已矣,何以慰生者?
医改,是时候迫切需要立法保护医生,预防过劳猝死了!
精彩回顾
➤ 活生生的病例告诉你:不同的求救方式,导致不同的命运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