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急诊科同行? | 医眼看法
导读
凌晨时分,疲惫的身躯,手头上一大堆待处理的文字工作。被忽视的背后,凶手冷静靠近,躲无可躲,无法反抗。
有同事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在文章中对‘北京杀医案’发表一些看法?”
苦笑,事件太敏感,说得太尖锐,会被删帖;说得积极向上一些,比如稳定情绪、努力工作等,实在没有那个心情。看到相关事件的视频,感觉惊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作为一个在急诊科工作了15个年头的急诊科医生,那个背景太有代入感:凌晨时分,疲惫的身躯,手头上一大堆待处理的文字工作。被忽视的背后,凶手冷静靠近,躲无可躲,无法反抗。
1月5日,在八宝山,我们送别了杨医生,希望天堂没有急诊室,也没有夜班……
如何看待杀医事件?
杀医、伤医事件已经屡见不鲜了,第一次可能感觉异常震惊,N多次之后心里的感觉很复杂,有震惊、恐惧、悲伤、无奈,继而感觉有些许麻木。
那些一件件惨不忍睹的杀医案中,第一个震撼心灵的就是2012年哈医大杀医案,哈医大也是我学习过的地方,年轻的医生王浩无辜惨死。
在2012年以前,很少有杀医案报道,而之后,杀医案接二连三地出现。而这次北京的杀医案,地点我经常路过,死者是中年女急诊医生,类似的经历让人很容易感同身受。
事件发生后,我的同学、同事、朋友,甚至过去的患者,都在提醒我注意安全。每次看到“保护好自己”、“注意安全”、“保重身体”这些字眼时,我就会顿时泪奔。
对于如何看待杀医事件,我对同事们说那是偶发事件。相对于医生接诊的患者数来说,也只能说是小概率事件。杀人犯哪里都有,有矛盾的地方就可能有杀戮,只不过医院里的矛盾比较尖锐,不可调和。
我去过北京的很多法院,发现法院的安检比机场安检严格得多,而且好像基层法院比中级法院安检得更严格,而且法警各个严肃认真,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了解其原因,原来法官也是一个高危职业,一个案子判完,总有胜诉与败诉,当事人不满意,迁怒于法官,有持刀杀害法官的,甚至还有枪杀法官的。
北京昌平法院的法官在住所附近被枪杀,丈夫为法警受轻伤,而行凶者就是因为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判决不满意,多次踩点,有预谋犯罪。而同样处在矛盾中的律师也并不安全,因案件败诉,当事人怒杀律师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所以,当看到很多文章在杨医生尸骨未寒的时候,竟然还在分析患者住院花了多少钱、用了什么药、治疗有没有过错的时候,我真是感觉全身无力,很是无语。
总是把谋杀和医疗纠纷混为一谈,有意思吗?一个刑事,一个民事。任何矛盾、纠纷也不能成为谋杀的借口。
同事说,太可怕了,不能背对患者和家属,需要重新布置一下急诊的诊室——把桌子横在诊室中间把患者和家属隔在外面。我只能呵呵了,这不是重点好吧!
如果患者真想谋害你,把你堵在诊室里,你根本跑不了,就算在医院内害不死你,出了医院一样会想方设法伤害你。每一个杀医案的凶手都是异常冷静,准备充分、目标明确、下手凶残,都是几刀甚至几十刀地招呼,某个医务人员被盯死后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满目疮痍”的医患关系
一篇文章在分析某杀医案时,用了“满目疮痍”来形容如今中国的医患关系,感觉实在是太贴切了。
“性命相托”何以“满目疮痍”?医疗保障制度、政府卫生投入、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法律法规的局限、患者自主权与医疗父权的冲突、医患主体认识差异、媒体的推波助澜……文献列举了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医疗卫生事业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所以医疗相关各种举措就没有停止过,医院忙着学习新政策,解读、宣传、落地实施。制度怎么样,我不清楚,政策对不对,需要时间来评价。我只知道的是,医生需要干的活儿越来越多,而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急诊科医生离职得越来越多,招聘也越来越难;而患者越来越烦躁,要求越来越无礼,动辄打骂已成常态。
究竟是为什么到了如此境地?不好说清楚。但结果是,医患关系越来越“满目疮痍”,医生越来越没有幸福感,担心、害怕、自我保护成为了主旋律。医疗行业人才大量流失,保护性医疗不断升级,看病难、看病贵根本没有明显改变,医患矛盾始终难以调和。
法律为医生人身安全构筑首要防线
暴力伤医绝对不是中国的特色,但是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医务人员的基本人身安全却几乎是中国的现状。长期以来,面对医患之间的冲突,执法难,因为没有法律依据,不到死伤的程度,很难进行干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国外是怎样处理相关问题的?
最后,来看看别人家的急诊科门口,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急诊科同行?各自珍重吧!
大家在八宝山送别了杨医生,北京开始下起了雪。
这篇文章截稿时已经是1月6日的凌晨4点,雪还在下,到处白茫茫的。我一夜无眠,看了很多新闻报道,看了各种帖子、各种观点,心情无比沉重。
心里想说的话,怎么也表达不出来,是放弃还是坚守,什么是值得的,什么又是不值得的?我望向窗外,满眼迷茫……
精彩回顾
➤ 拯救数千万生命的药物,居然是在偶然中发现的!| 医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