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感动之余的思考:中国医生这口锅,我们不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魔术牙医 Author 魔术牙医徐勇刚
导读
武汉疫情早期的一口锅,总会找到该背的人。而中国医生的这口锅,谁让我们背,我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把它甩出去!
进隔离病区工作的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尽管那将是我生命中永不磨灭的回忆,但是,说实话,现在就已经日渐消退了、平静了。
我在想,是不是人到中年后,一切过往都已经波澜不惊,不会刻骨铭心呢?并不是的。因为当一个医院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都纷纷上抗疫一线的时候,连感动都冲淡了。你感动我,我感动你,后来就只剩下互相鼓励帮扶了。
除了逝去的英雄战友,已经很难再有让我心潮起伏的感动追忆,还有泪水。
记得科室第一位进隔离病区的同事,当时在科内微信群说要上一线时,全体同事刷屏的鼓励文字和肱二头肌,甚为热烈壮观。过几天又有一位要进去,同样的鼓励,刷屏少了点。接着,一个又一个医护相继进去,最后,谁进隔离病区,群里说一声,也就没啥回应了,大部分人都进去了,习惯了。
而且,我们是口腔科!医院当时抗疫形势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同样,最初进隔离病区的护士,很多人都要大哭一场,一部分甚至寻求过心理干预,然而,过了一阵子就麻木了,因为大家都相继进来了。冰冷的战场令人恐惧,而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并肩作战,平添了一份安慰和安全。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防护保障有力。
所以,经历了情绪的跌宕起伏,大家都投入到有序的抗疫战中,渐渐成为了医院的日常。
我以为,我不会再有感动了。
而前几天,当我下夜班躺在床上,看到各地送别援鄂医疗队的视频时,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流,瞬间沾湿了枕巾。
有警察列队开道的,有十里长街送行的,有下跪作揖瞌头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让人泪流满面。不用文字,不用语言,借助激昂的背景音乐,泪点再高的人也抵不住这样的震撼与感动。
这种感动,来得非常迅速和强烈,而且真实。同时,也消逝得飞快,当我过一会儿再看一遍时,就没有眼泪了。
看到一个男子举着国旗下跪作揖送行的那一幕,泪目过后,我竟然感觉到了男士举着玫瑰花跪地求婚的样子,而且,这种感觉随后越来越强烈。
婚前的浪漫感人,必然被婚后的平淡与摩擦替代。短暂的海誓山盟,会让人产生幻觉,忘记了婚姻原来的琐碎和纠葛。这像极了原来以及今后必须面对的医患关系。
今天的感动与融洽,不代表以后的医患环境会有明显改变,或者说,还有可能更糟糕。医疗投入这种根基不变的前提下,医务人员短期地位越拔高,长期形象会反转得越强烈,因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顽诟会赤裸裸地再现于每个人面前。
也许你会说,这种时候讲这种话,实在是太煞风景,毕竟现在民众对医务人员的感恩是真切而毫不夸张的。当然,这些是真的,而且,所有的医务人员,也极其需要这种被尊重、被爱戴、被感激的体验,上一次这种体验还是十几年前抗击非典时期,时间很远,持续也很短。
今天这样的感人情景是在多种前提因素下产生的,除了医务人员拿命拼来的,其实还有免费医疗因素,大量的治愈出院这种良性转归因素,每一种因素都不可或缺!
而这些要素,离我们即将重面的医疗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讲属于海市蜃楼。因疫情而积压了大量的慢性病患者拖成急症,随着逐步解禁,各医院面临的就诊压力与风险全面提升,各种医患纠纷即将重现,各种纠纷中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是“看病贵”,它直接或间接引发患者负面情绪。当然,还有“看病难”,“治疗效果不理想”,等等医疗现状。
这一切,已经在悄然发生。如果要举例,小的方面,比如,额外排查新冠需要常规肺部CT检查,因为收费问题摩擦已经显现。大的方面,比如:
在疫情期间发生严重的伤医事件,影响极其恶劣。但这次与以前明显不同,记得几年前儿科医生王宝华被害后,微博上面占压倒性的刷屏评论是“别人不会无缘无故杀他”,“医生肯定有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等等言语,而这次,微博下面齐刷刷地声讨患者,都在替医生鸣不平。
事件性质并无差异,民众声音却截然不同,是因为大家都清醒了吗?直觉告诉我,并不是。抗疫的感动会暂时泯灭争议的声音,但不会持久。疫情过后,医生还是原来那样的医生,人民还是那样的人民,因为环境与根基不会改变。
尽管中国医生不断在呼吁,中国的医疗,费用比国外要低很多,便利性比国外强几档,尽管他们用超乎常态的加班与忙碌维持着公立医疗的运转,身心俱疲……然而,面对庞大的中低收入患者人群,这些声音发出来时就已经是苍白无力的。
提高医疗投入,升级健康权重,似乎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而且,我已经看到,好多篇强烈呼吁全民免费医疗的文章脱颖而出,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在为之呐喊,其实我觉得如果写得再贴心一点、煽情一点,流量何止10万+,就算10亿+也是可以达到的,因为它基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诉求。
现实告诉我,这样的愿望和诉求,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救治新冠肺炎疫产生的医疗费用,国家可以兜底,虽然总金额庞大,对国家医疗预算形成巨大压力,但终归它只是用于少数人,顶多十万人,而且短期可控。十四亿人各种急慢性疾病治疗长期持续投入,跟它不是一个量级。
中国要跻身世界强国,就必须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与投入,财政收入铺向这一边多了,那一边就少了,这是一个现实的矛盾。只有国力增强国家富裕,才有能力更多地投入医疗,这注定了医疗环境的改善将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进程。如果片面强调全民免费医疗,那么对经济上行造成压力,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并且,经历了这次严重疫情,全球的经济下滑,中国经济也不会很快复苏。疫情对经济负面影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还很难评估,会不会波及公共医疗健康的投入也难说,但我们必须抱着最坏的准备。后期的医疗投入,大概率并不会增加,反而因前期兜底的缺口可能还会下降。当然这只是推测,不一定是实际情况,可以观望。
我想说的是,理想的医疗环境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疫情解封后,在可以预见的后期和长期医疗困境面前,医生们借着尚未消退的民众感激之情,现在说出肺腑之言更易被人接受与理解:看病贵,不是医生造成的。
武汉疫情早期的一口锅,总会找到该背的人。而中国医生的这口锅,谁让我们背,我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把它甩出去!
责编 | 小脉
一起携手,共度难关
疫情来势汹汹从猝不及防到全力阻击在前线的你们见证了太多太多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里你都经历了什么?可想找个倾诉的对象? 医脉通现面向所有一线医生征稿“疫情下的医护实录”大家携手,共度难关 要求:真实征稿形式不限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均可
联系我们小脉微信号:medlive2006投稿邮箱:tougao@med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