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42000名援鄂医护拍照,还没看完纪录片就泪奔了!
导读
最近一部名为《见证》的纪录片催泪上线,它记录了 4.2万多张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摘下口罩后的面庞。你知道厚重的防护服和口罩下他们原本的面容吗?
最近一部名为《见证》的纪录片催泪上线,它记录了4.2万多张摘下口罩后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的面庞。
4.2万余名援鄂英雄,4.2万余张肖像照片,每张面孔都彰显着医者仁心、人间大爱。看着他们的照片,每个眼神都闪烁光辉、打动你我。
他们是抗击疫情中国力量的见证,他们彰显了人间大爱、民族精神和中国力量,成为载入史册的国家影像档案。
纪录片《见证》完整视频
大家想必会好奇,4.2万余名医护人员,如此庞大的拍摄工程,是怎样完成拍摄的呢?
为了铭记白衣天使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救死扶伤的英雄形象,2月21日,受中央指导组宣传组的指派,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舸及4名团队成员来到武汉,为援鄂的4.2万多名医护工作者每人拍摄一张肖像作品。
集体记忆的诞生
进入疫区之后,摄影团队必须要在保障医护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给他们拍一张摘下口罩后的真面容,让我们都能记住这些英雄原本的相貌。
所以在拍摄期间,拍摄团队有两条底线,一是不能影响医护人员的救治、护理等工作;二是不能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休息。
于是摄影团队每天的拍摄是根据医护人员的上班休息时间来调整,例如医护人员是4小时一个班,拍摄团队就守在医院等待医护人员下班。下班后,摄影团队先与医护人员进行一个简单沟通,让他们在A4纸上写自己的姓名、单位,紧接着就是拍摄,每个人拍摄花费的时间大概是1分钟左右。
起初,摄影团队几乎是驻扎在医院里,每天待10-12小时,但一天只能拍四五十人。
后来调整拍摄方案,根据各支医疗队换班时间不同来打“时间差”,如果利用得好,可以在两支医疗队之间来回拍摄,一天就能拍80-90人了。
虽然效率提高了,但要拍4.2万人,这样庞大的工程,一天拍80—90个人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
后来经过沟通,摄影团队除了在病区拍摄,还去医护人员的驻地拍摄,在驻地的医护人员更多,也相对更安全,拍摄效率就提高了。
效率虽然提高,但由于医护人员人数多,摄影师人手远远不够,进度还是很慢。
后来,摄影团队在武汉搭建了60多人大团队,这些摄影师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地的摄影志愿者,冒着风险志愿出来拍摄,需要极大勇气;二是已经在武汉的媒体记者,他们在工作之余,帮忙拍摄。
摄影团队已经在武汉工作,无法出城,湖北其他地方的拍摄由当地宣传、文联系统发动人员完成拍摄。
就是这样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终于在武汉解封前拍摄完成4 .2万余张肖像照片。
《见证》的拍摄
在拍摄照片期间,湖北卫视“逆行者”的纪录片拍摄团队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这4.2万余张照片拍摄过程,《见证》纪录片采用跟踪记录的拍摄的形式,将第一人称旁白、照片呈现、视频倾诉、现场讲述有机融合成多元而完整的叙事结构,真实地再现“肖像记录工程”的诞生过程以及由此折射出众志成城、刻骨铭心的中国战“役”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纪录片上线后观众纷纷留言点赞,瞬间成为“爆款”;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微信朋友圈也被这个纪录片刷屏;武汉的机场、地铁、火车站、商场、社区、医院、广场大屏滚动播出;外文版在德新社、美联社发布,英雄面孔传遍全世界。
正是这样一次特殊的拍摄,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是谁在守护者我们,每一张照片都撼人心魄,每一个面孔,都折射医者仁心,每一个眼神,都闪耀人性光辉,4.2万名医护人员都将个人逆行与中国战“役”定格为永恒的瞬间,成为2020年春14亿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澎湃新闻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