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小天才”被重重质疑、轻轻放过!道个歉、撤个奖就翻篇?
导读
少年强则国家强。这个少年强,前提是上梁要正。
来源:医脉通
作者:Dr.Wang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国内最火的名词大概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相关新闻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某小学生成功构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了C10orf67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另一个是某高中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得到大量实验数据,对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还有一些高大上的其他获奖题目也被挖掘出来,网友们顶礼膜拜,自叹不如。
对于此事,有人说不用想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果然,组委会调查之后,取消了这位小学生的获奖资格。
然而,看到这位小学生的父亲(博导,相关领域研究员,相关研究的通讯作者)贴出的“情况说明”和“郑重道歉”,我觉得应该说几句。
他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大众为什么会质疑他家的“医学天才”。
我们为什么质疑“医学天才”?
这位陈导师说,他的过错在于,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其未充分掌握及领会“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至于“主要数据”,是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和亲自操作得到的。
若真是这样,这孩子还真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此研究中涉及的学科,想学好是非常难的。以生物化学为例,是医学类考研科目,里面什么基因啊,蛋白啊,信号啊,光这些概念就让人头疼。基因敲除更不是一门简单技术,即使是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大部分也从未接触过,可以说几乎一窍不通(研究生们表示愿意回小学深造)。别说基因敲除,就连最基础的PCR和Western blot(陈同学的实验里均有应用),也涉及到很多技巧和熟练度,做不出结果是家常便饭。
摄图网
医学院的博士,科研水平未必多高,但相关理论是满级的,动手能力也一定不差。即使如此,在必须发SCI且有影响因子等要求下,有相当多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这位小天才的研究,足够让很多博士汗颜。
输给天才不丢人。不信你看,他的指导老师之一杨老师(有人说是他母亲,没见到确凿证据所以仍只称呼为老师),前几年刚拿到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9年的面上项目平均每项资助58.6万元),跟陈同学的研究相比,研究理念和方法也不过大致相同。由此可见,这位天才的研究极其重要,获奖实至名归,甚至都低了——如果不是其他获奖项目同样牛出天际的话。
但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除了规定必要“自己制作和撰写”外,还规定必须“自己选题”,必须“自己设计和研究”。就像论文一样,其“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陈导师承认不符合“自己制作和撰写”,至于是否符合其他的,他没说。
陈导师说,他在书写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给广大网友和媒体造成了困惑与误解”,深表歉意。这可能是他的真心话。想必他在后悔,为什么不能把术语去掉,写得更像一名小学生,这样就更容易以假乱真了。
他错了!假的就是假的,总会有痕迹,何况是这样一个明显超出小学生认知能力的主题。如果把这件事比作一项基金申请,从选题开始,他就输了。
我们来简单看一下这个研究的水平。
恶性肿瘤是常见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遗憾的是,关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我们还没有真正搞清楚,所以目前在治疗方面,对于多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而对于晚期肿瘤,则只能延缓和改善。
但另一方面,从学术的角度,已经完全搞清楚的问题缺乏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这种“有待研究”的领域反而是好事。有关肿瘤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热点。在医学类的SCI杂志影响因子排行里,传说中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雄踞榜首,影响因子高达200分以上,远远抛开其他如Nature、Science、NEJM、Lancet等顶刊,能反映出其受关注的程度。
肿瘤是内在基因和外在环境的综合作用,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数不胜数。但在众多基因中,C10orf67基因并不是热门。以C10orf67为关键词,知网和万方上都查不到中文文献;在Pubmed上搜索,只有寥寥几条;在谷歌学术上搜索C10orf67 + 结肠或直肠,也都不多,比起结直肠相关的APC、K-ras等著名基因差了不知多少倍。
但就是这样一个“非著名”基因,硬是被一个小学生抓住,且实验设计合理,表述清楚,方法得当,自己设计并动手,得出了“主要数据”,只有书写方面才由家长帮忙。这不是天才,什么才是?
学术造假,并不只是伪造数据
学术不端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最常见的是数据造假,其中最容易被发现的是剪切条带、盗用他人图片、伪造同行评议等。我忍不住想说:拜托啊,造假都不能用心一点吗?你好歹也得像真的,才敢说自己是A货吧?
除了编造数据,还有很多其他“造假”方式。例如本文讨论的这两篇由中小学生“构思完成”的论文,大家质疑的并不是研究本身的合理性或数据的可靠性。
比较明显的是,这两位学生的文章至少存在挂名行为。这其实属于常见的一类“造假”,但社会对此类情况重视度不够,甚至成为潜规则。一项成果(主要是论文)出来后,总会有些乱七八糟的人开始介入。虽然这些人对研究没有贡献,甚至压根不知道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但由于地位、人情等原因,也能参与署名,分一杯羹,而这还算是好的。曾有不少报道,真正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反而被剥夺第一作者的位置。虽然恶劣程度不同,但从性质上讲,这跟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差不多,区别在于顶替别人上大学还得偷偷进行,剥夺署名权则则完全堂而皇之,反正一般情况下学生也不敢跟导师作对,只能吃哑巴亏。
还有一种另类的挂名行为是为了给自己的文章贴金。比如带上行业里的某个大牛,显得数据可靠(心虚?)及文章水平高,将来的影响力也大。这种情况比前一种少得多,但也偶有报道。
摄图网
对于科研论文,严格来说,只有真正参与并做出实质性贡献,并参与论文书写和修改的人才能被列为作者(所以其实一篇文章对所有作者都是一种肯定,而不只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才“有用”),反之,凡是符合作者条件的,也不能被无故剔除。在论文投稿的时候,大部分期刊都会给所有作者发邮件,所有人都无疑问才能发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避免有人对文章不知情。
但规定是规定,实际情况怎么样,就天知地知了。
还有抄袭。嗯,抄袭当然属于学术不端,还用问吗?
对。那么自己抄自己呢?中文抄英文呢?
这个严格来说得看各杂志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想引用的话,就要把原来的文字改变一下说法,并注明参考文献。通篇照抄肯定是不行的。
高中生的那个获奖项目里,照搬了大量某硕士论文中的图片和数据,而这篇硕士论文的作者和指导老师,正是该获奖项目的指导老师。所以,这不是抄袭别人,而是抄袭自己。而有意思的是,获奖项目的申请时间甚至略早于这篇硕士论文的提交时间。所以,这名高中生会不会辩解,是硕士抄袭他?
应该说这位高中生的天才程度不及前一个。虽然论文里也用了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学等实验方法,但理论上也不能说完全超出了高中生的能力上限。实际上这名获奖者在一篇已发布的类似研究中参与了署名。如果遵循了上面提到的署名规定,他是有贡献的,但也不是“主要贡献”,不符合“自己选题、设计和研究”。
摄图网
在研究中,还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利益冲突”。通俗来说,如果研究者可能从此研究中获得直接收益,必须进行声明。这不难理解。比如一个药厂的工作人员写文章说自家药厂的药特别好,我们自然要打个问号。在上述两项研究中,获奖者的直系亲属或其下属直接参与,并以自己的既往报道为主要数据来源,在我看来不符合“利益冲突”原则。
截至笔者结稿,这个瓜还没有后续,不做过多假设,只是就事论事:学术不端没跑了。
少年强,是实力强劲,更是自强不息
在这样的全国性大赛中造假,动机是不言而喻的。不难查到,获得这种级别的奖项,享有中考、高考加分的资格;不仅如此,还有机会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等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为未来的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跟一直以来被广为诟病并不时被爆料的医学论文造假有相似之处。临床医生忙于工作,却一定要有论文才能晋升。对于很多不具备实验条件和能力的人而言,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另辟蹊径。好在国家前段时间出台了一些政策,适度纠正了这种极端做法。能者多劳、并给予奖励,不能者不强求,亦不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这才是先进的理念。
作为一位父亲,我其实能理解这几位父母的苦心;正如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一向理解论文背后的无奈。但我不能赞同这种做法,更不认同他事情败露之后的悔过态度。
摄图网
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的探索和努力来尽力靠近目标。相比之下,有一小部分人很幸运,他们能站在前人的肩上,伸伸手就能够到别人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这其实没有什么不公平,毕竟父辈们的成就也不是从天而降的。但是,指点和铺路都无可厚非,规则要一致。对于大部分人,有规则、守规则,99%的汗水才能换来成功。即使从这一小部分人的角度去看,作弊获奖了,对孩子的长远是好还是坏?他们应该从父辈那里见识权力的作用,凡事投机取巧,还是应该利用见识的优势,把握优质的资源提升自身?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个问题,也许不难回答。
在这个事情里面,我们不应该去苛责孩子,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声明中说孩子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我相信是真的。希望他们早日从阴影中走出来,去拥有美好和诚信的未来。孩子们的父母作为监护人和这件事情的参与者(如果说不是发起者的话),责任是不容推卸的。抛开教育理念和学术不端的问题,仅就道歉而言,请拿出点诚意。不要想挑战规则,更不要侮辱大众的智商。
试想一下,拿这样的作品去参加国际大赛,结果是赢得一片赞誉,还是被质疑、讽刺,乃至于影响整个国家的声誉?孩子得到的,是名校的敲门砖,还是一顶造假低龄化的帽子?
我国的科研实力还不够强,影响力还不够大,这更需要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除了政策层面的思考,我们应该期待更多青少年的参与,期待他们对科学感兴趣,期待他们当中有人能拥有过人的天赋;我们也应该培养他们掌握科研方法和技术,培养他们养成多读书多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而不能纵容有意造假的意识和习惯。
少年强则国家强。这个少年强,前提是上梁要正。
上梁正。正,是正大光明,也是正本清源。
少年强。强,是实力强劲,更是自强不息。
最后,本人声明,此文章为本人原创且独立完成,与文中提及的任何人和事均无利益相关。
写在后面:“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遭网友质疑,引发热议。7月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撤销该学生所获一等奖,小学生父亲道歉,并辩称成果是孩子自己做出来的,这种辩解,既苍白又侮辱观众智商。最近两天,其他新闻出来,各大媒体偃旗息鼓,这事就此翻篇了,但,我们欠大众一次彻底反思!再不认真反思、重重惩罚,因“造假”成本太低,重蹈覆辙又怕什么?大不了撤奖,道歉,国人学术“造假”成风的痼疾是无法根治的。
非常赞同人民网评以下观点,在此引用:当比赛屡被质疑、作品频涉造假,当从拼智力拼创新拼实践,变成拼家庭资源拼人脉时,相关部门不能再坐视不管。强化比赛全流程的监管,加强参赛选手的背景审核,对研究项目能达到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估,有舞弊嫌疑的一律禁赛,参与造假的研究人员追溯至其所在单位或学校等等,多管齐下,才能创造更公平良好的比赛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把比赛与升学脱钩,才能真正让比赛回归到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的正确道路上。
责编 | 苏暄 小脉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