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写SCI论文的三甲医生,活路在哪里?

医脉通 2022-09-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健康界 Author 暗子




导读

SCI就像高考,有个标准总比没有好?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暗子


 
很多大学的附属医院,将SCI论文数量与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作为评价医疗工作者科研能力与职业水平的重要标准。发表SCI文章,也是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门槛之一。

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是美国科学情报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 为了文献检索而出版的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能够全面覆盖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它不仅作为一个索引工具,也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科学研究水平的代表性工具。而一个科研工作者是否能够得到科研认同,是否能够闻名于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著作是否是SCI。

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SCI论文发表数关乎临床医生的晋升,甚至足以改变一个医生的命运。这或许存在不合理之处,但是以影响因子来评估其科研水平的高低,也有合理的一面。



医生必须要发表SCI论文吗? 


这个问题也是近年来热议的话题。2009年以来,南京大学率先将SCI论文引入教授学者评价体系后,国内高校也纷纷效仿,对教师的科研成果发表SCI论文提出了要求。医学院和大学附属医院同样具有科研机构属性,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实际上也承担了医学生的临床教师,从而与高校其他学者一样,将SCI作为晋升的硬件指标要求。


图源:摄图网


在SCI论文成为医生晋升的重要指标,乃至于可“一票否决”决定一位医生前程的过程中,一直有许多医生极力反对,甚至一些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也对此要求持反对意见。反对者的观点认为,医生只要看好病,发表论文与看病没有关系,发表SCI论文解决不了疾病。


这个问题与医生要不要做科学研究一样,如果明确医生要做科研,那么他们的成果必然要总结、必然要发表。如果研究成果不发表,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可渐渐地,SCI论文成为医生科研能力的评价标准这件事“变了味儿”。 


据2014年的一项权威统计显示,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已高居世界第五,但被引用率仅占全世界的第九位。正如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所说:“虽然发表的文章很多,但引用的不多,这个落差充分说明我们的很多文章要么是赶出来的,水分大;要么是花钱买来的,含金量不够。”


数年前,SCI的创建者尤金·加菲尔德博士与中国公众的首次见面会上,人们不断把问题抛给这位84岁的“SCI之父”:你认为中国对SCI这样的使用是合理的吗?为什么到中国,SCI就变了味儿?


但是他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用SCI作为标准,来衡量科研的成果,这也许的确不太合理,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40年前的美国、30年前的意大利在评审职称时管理者们发现,备受推崇的“同行评议”评价方法根本没有办法进行,于是SCI就成了替代的评估方法。


他表示,中国目前关于SCI论文的规定,有一些是有意义的。在美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对于一半的博士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可能与科学研究无关,但如果作为一所“追求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大学”,那么对发表SCI论文的要求是很正常的。作为一名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应当是推动我国医学发展和推进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主体。


这就好比高考,虽然高考不是最完美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但却暂时没有比高考更合理的办法。



“SCI论文至上”现象正在改变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提出:“SCI论文不能作为临床医生职称考评中一票否决的指标。”他的提案重点围绕临床医生评价制度、医生职称考评评估改革。




张澍表示:年轻医生是中国医学的未来和希望。而当前问题更严重的是,为了发表SCI论文“毁掉”了一批年轻医生。为什么呢?一是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发表SCI论文上,不好好学临床;二是有些人写假文章或是买文章,一旦被发现后,科研学术生涯就毁了。所以现有的晋升职称需要有SCI论文的制度必须改革,否则就带来医生培养的问题。

他说:“百姓最关心谁是合格的临床医生,谁是优秀的临床医生,而不是看哪个医生发表SCI论文数量多就去找谁看病。为了职称晋升不得不找人代笔写论文,我们能说这个医生道德品质坏到什么地步吗?”


搜索SCI论文,紧随其后的搜索项居然是“一篇多少钱”


同时,中国的医疗环境也有着独特的“国情”。很多临床医生表示,大医院的骨干医生们忙得连走路都要一路小跑、门诊顾不上喝水、吃饭,甚至常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值夜班更是家常便饭,很多专家的手术日程都排到了下一年……在这种医生超负荷的生存状态下,用“SCI论文”作为职称评定的“硬件指标”来评价和考核医生是否有失公平?


此外,我国医生职称晋级制度并未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医院医疗工作的性质进一步细分,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由此造成某些专业和不同级别医院在实施评价标准时与医生实际工作产生脱节。这种脱节可能造成部分医生不得不面临科研与临床工作之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社会上也因此有了所谓“会看病的医生”和“会写文章的医生”之说……


今年,这一现象正在被改变。


今年2月,人社部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指南。该工作指南中,坚决破除“唯论文”倾向一项中提到,对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评审职称时予以倾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开辟绿色通道,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三级医院职称晋升是否应该以SCI一票否决?


三级医院职称晋升,是否应该以SCI一票否决呢?职称晋升时,能不能先明确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通过考核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来作为职称晋升的评价指标呢?


在2020年健康界峰会的“云端辩论”中,多位医界大咖,针对这个议题展开了一场“和平辩论”。


辩论会亮点,大咖精彩发言


正方命题:SCI论文是三甲医院医生晋升的“必选项”


正方辩手: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宋崇升;河北衡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王金荣

反方命题:SCI论文不是三甲医院医生晋升的“必选项”


反方辩手:西南医院皮肤科 主任医师 杨希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副主任药师 金锐


主要论点:你相信有不会写SCI论文,其他都很优秀的医生吗?写不出SCI论文,最大的问题是没时间?目前,部分三甲医院对医生晋升要求SCI+课题,对此怎么看?对医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考核,是否有其它更合理的方式?


图源:摄图网


杨希川:不是应该所有人都这么做,三甲医院尤其如此。

小部分人去做科研,这样也能使资源集中,而不是目前所有人都要做,最后搞得大家都没兴趣。

我们中国的医生真的是“吃苦耐劳”。不争的事实是,现在的很多科研基本都是用下班时间来做的。

我认为很多医生很可惜。他们临床能力很强,但是因为不做科研就被淘汰掉了。他们本来可以在医生发挥重要的作用。

王金荣:本身SCI是无辜的,不要再对它进行鞭打了。这和高考类似,它终究是一个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

你成绩特别好,但是不考试怎么知道你成绩好呢?考试成绩是证明你成绩好的一个评价方式。

金锐:也许有些观点认为,SCI论文指标不是最合适的,但总比没有指标好。实际上,这只是不会做饭的人用来定快餐的借口罢了。什么是快餐?直接拿一些指标,卡几个人就好了。至于是否合适,没那么多讲究了。那什么是做饭呢?就是根据目标,认真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职称晋升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关系到行业发展的大事,难道不应该认真对待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思考和设计一些职称评定体系和评定方法呢?很多时候,职称评定还不如中成药重复用药评定来的复杂。所以,只要认真思考和设计,一定能够形成适合中国临床医生的职称评定体系。这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对SCI论文评价体系最有体会的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区留言。


责编 | 亦一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


 冲动是魔鬼,患者命悬一线,关键时刻一坨大便道出了真相!

➤ 免费会员、麦粒、下载券,医脉通喊你带上好友一起拿!

➤ Science重磅:新冠全球大流行的最大后果,导致全球生育率进一步下降……

➤ 科室里业务能力最强的医生与主任起冲突了…… | 医学微小说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