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垮安倍晋三和《黑豹》主演,结肠病怎么如此要人命?
导读
此病之凶险,为安倍生病的可能结局作了注解。
头一天(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突然宣布辞职,震惊世界。次日(29日)就传来漫威超级英雄电影《黑豹》主演博斯曼患结肠癌去世……
《黑豹》电影剧照截图
Twitter截图
安倍和《黑豹》主演都栽在结肠上了。一个65岁,雄心勃勃的首相黯然离场;一个43岁,刚迎来人生巅峰却遽然离世。此病之凶险,为安倍生病的可能结局作了注解。
这几日出镜率极高的结肠病,会在哪些情况下发生,普通人如何注意自己的结肠健康?
悲情人物1:安倍因溃疡性结肠炎恶化辞职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当地时间8月28日,刚成为日本历史上连续执政最长首相的安倍晋三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辞去日本首相一职。安倍在会上表示,因旧疾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为避免个人健康影响执政,决定辞去首相职务。他为此向民众道歉并解释:“13年前溃疡性结肠炎发作,当时辞去了首相职务,给国民带来了很大疑惑与不安。之后我又再次担任首相。”
BBC News 中文网站截图
来看下他与健康挂钩的执政时间线:
2006年安倍第一次担任日本首相,成为首位战后出生、最年轻的首相。
2007年9月,安倍突然以健康原因(溃疡性结肠炎发作)辞去首相职务。
2012年12月,日本举行众议院选举,安倍率领自民党赢得大选,再次出任日本首相。此后安倍就连续执政至今。此次首相任期已近8年,任期还有一年。
2020年6月,安倍在庆应大学医院检查时发现有异常,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加重,药物治疗后有所改善。“但在上月中旬身体状况突然出现恶化,消耗了相当大的体力。在8月上旬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再次发作,可能会用到新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新药还需要医生的预判,预判恐怕不会很快做出。”安倍在发布会上说。他从十几岁高中起便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时导致严重的腹痛和腹泻。
安倍称曾想过再坚持一段时间,志向未酬就放弃职务如断肠之痛。众所周知,安倍晋三有多么雄心勃勃,若非不得已,他断然不会放弃首相之职位,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严重疾病使他黯然下位呢?
悲情人物2:博斯曼因结肠癌去世
再来看漫威电影《黑豹》主演博斯曼。在与结肠癌斗争4年后,博斯曼于8月底在家中去世,3个月后就是他44岁生日。
43岁是好莱坞男演员的黄金年龄,博斯曼的事业也正好来到了巅峰,由他主演的电影《黑豹》获得了7项奥斯卡提名,拿下了全球13亿美元的票房,是漫威单人超级英雄电影最高票房,超过《钢铁侠》。
博斯曼的家人在声明中称他是一名真正的斗士,在2016年确诊就已确诊结肠癌III期,也就是刚拍完《美国队长3》之时。2017年电影《美国队长3》在银幕亮相时,博斯曼已是癌症晚期。
过去4年博斯曼一直在与癌症作斗争,后来发展到结肠癌Ⅳ期。他在化疗和手术的间隙拍摄了《黑豹》《马歇尔》《誓血五人组》《复仇者联盟3和4》等电影,遗作为《Ma Rainey's Black Bottom》。
在惋惜博斯曼英年早逝之余,我们也想知道,如果发现得更早一点,他的生命能否延长?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到底是啥病?
据维基百科词条,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会导致结肠与直肠发炎与溃疡的慢性疾病。其发作时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与伴有血便的腹泻。体重减轻、发热以及贫血的症状也有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时出现。通常其症状发生的进程缓慢,且轻重不一,其症状表现常间歇出现,两次发作中间常伴随有一段无症状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可能包括巨结肠症或眼部、关节或肝脏的炎症,以及结肠癌。
维基百科截图
全球1100万人受影响
据维基百科词条,溃疡性结肠炎的第一次描述在1850年左右。截至2015年,约有1100万人受到溃疡性结肠炎与与克隆氏症共同影响。每年新发生人数每10万人中约有1-20人,每10万人中有5-500人受到影响。此疾病在北美和欧洲比其他地区更常见。通常发生于15-30岁的人群,或6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似乎受影响的比例相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此病日益普遍。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症共同影响约100万美国人。若经过适当治疗,死亡风险与常人相同。
病因仍不明确
维基百科词条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并不明确。与其病因相关的理论有自体免疫性疾病、遗传学、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环境因素。对于发达国家之罹病率较高,部分提出的论点为:缺少接触感染原的卫生假说、西方饮食习惯的引进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等。早期将阑尾去除,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典型的诊断方式为结肠镜检查搭配活体组织切片。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伴随着克隆氏症和显微镜下结肠炎的炎症性肠病。
中南大学内科学在读博士(知乎ID: 聂三)指出,这两条新闻出来,让大家开始重视结直肠的健康,是一件好事。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结直肠患者。安倍患的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原因是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启动肠道免疫系统与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免疫反应和炎症,并导致病理生理变化和疾病表型。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一些感染性的疾病,如霍乱、痢疾、阿米巴肠炎、结核性肠炎等在逐渐减少,而一些新的疾病,比如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乳糖不耐受、麸质性腹泻、功能性胃肠病、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则日益增多,客观反映了生活方式变迁带来的疾病谱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缺乏微生物的免疫刺激、环境污染、加工食品和调料、现代生活方式和压力、全球化的人口和物品流动都造成了结直肠疾病谱的改变。
饮食习性很关键
据维基百科,饮食习性的改变有助于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例如高热量饮食或是无乳糖饮食。几种药物常用于治疗症状,或是缓解症状,包含氨基水杨酸盐如:柳氮磺胺吡啶、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比如:硫唑嘌呤和炎症性肠炎的生物疗法。若病情严重、治疗后不见改善、或是出现像大肠癌之类的并发症,需进行结肠切除术。直肠结肠切除术可以根治此一疾病。
结肠癌,你需要知道什么?
美国埃默里大学CancerQuest网站截图
再来看看结肠癌。据英国BBC新闻中文网报道,大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最后一部分,而结肠就是大肠内连接盲肠与直肠的一段。结肠癌(colon cancer)与直肠癌(rectal cancer)一般统称为肠癌(bowel cancer 或 colorectal cancer)。要是肠细胞生长速度过快,形成肠息肉,而肠息肉发生癌变,就成为肠癌肿瘤。
结肠癌有哪些临床表现?
美国乔治亚州埃默里大学CancerQuest网站截图
乔治亚州埃默里大学官网上介绍了美国癌症学会列举的一些与晚期结直肠癌有关的症状,并指出这些症状虽然也可能由非结直肠癌的因素引起,仍需引起重视,并寻求医疗帮助来排除癌症的可能。
具体如下:
· 直肠出血
· 带血粪便 (可为亮红色或深红色,与肿瘤位置有关)
· 排便习惯改变
· 结直肠区域痉挛
· 失血导致的贫血
· 虚弱、疲惫
· 食欲下降、体重下降
中南大学内科学在读博士(知乎ID: 聂三)指出,结直肠癌是结直肠里起源的一种以正常细胞癌变,无序增殖,凋亡障碍同时可以广泛转移,影响器官功能障碍和致死的一种疾病。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就是结肠组织中的细胞累积突变的过程。人体的细胞发生癌变,癌变累积,通过免疫逃逸最终发展成不可控生长和转移的肿瘤。
如果人体的一个细胞癌变了,也许首先自己识别和启动了自毁程序。如果没有自毁也可能进一步被免疫细胞识别消灭。如果仍然逃过了上面的围追堵截,在局部生长,形成一些小的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萎缩性胃炎、息肉、结节、肠化),在体检或就医过程中被发现并及时采取了干预措施,都不会发展成癌症。最新的研究体细胞测序已经证明,人体细胞存在非常多的基因突变,这是一种平衡。何时平衡被打破发展成癌,要看每个人的运气。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生物信息学博士(知乎ID:浩浩耗)分享了他查阅的文献资料。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的病程发展过程是:首先这些细胞开始分化并长成息肉(在肠内壁表现为突起或凸出),当这些息肉继续生长分化,就可能变为恶性肿瘤,并侵润肠壁或转移到身体其它部位,同时随着肿瘤的增大,人体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所以这些症状也可以用来辅助早期判断一些表型。
知乎截图
临床医生是怎么做判断的?
秦皇岛市第一人民医院规培医师(知乎ID: 要当厨子的大夫)介绍,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结肠癌的发病率在3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35岁后发病率快速增长,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原发于结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较常见,早期常无症状,进展后表现为便血、腹痛等,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治疗,多数患者可获长期生存。
通俗讲,如果有大便习惯改变,比如便秘、血便、稀便、黑便,或长期腹胀,食欲不振,嗳气等,或总有慢性腹痛等腹部症状,建议行胃肠镜检查,一二百元的检查就能发现息肉,应及时处理,防止癌变。50岁以上有肠息肉的患者,建议行一年一次胃肠镜检查。
4个月的消化科经历,他通过接诊腹痛、黑便、消瘦的患者,诊断了6个结肠癌,2个胰腺癌和几个胃癌。印象最深的肠癌患者,是一位挺开朗的大爷,只有2个月大便性状改变,也没消瘦太多。当时来住院,家里人都没当回事,胃镜检查完没啥事。他回忆,“我建议他们做肠镜,他家里人还有点不愿意,感觉我故意多让他们做检查。但我出于原则,还是坚持让他们做了,最后发现有个肿物,病理结果出来是腺癌。他儿子,一个40多岁的男人当场哭得不成样子。”
肠癌发病日趋年轻化?
美国直肠癌率关于患者年龄的函数 图源:美国癌症研究中心
据英国BBC NEWS中文网报道,肠癌是中国九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9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男性结直肠癌发病率排名第四,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排名第三。英国国民保健服务(NHS)指出,肠癌也是英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大多数被诊断出患有此病的人都超过60岁。
约翰霍普金斯医疗集团官网截图
美国埃默里大学CancerQuest网站指出,结直肠癌是美国第二大导致死亡的癌症。对于一个70岁的老年人而言,其体内细胞有更多时间积累癌症细胞所需的突变,但在儿童身上这一可能性就很小。超过91%的结直肠癌症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疗集团官网也介绍,结直肠癌是全世界男性第三、女性第二常见的癌症。90% 以上的病例发生在 50 岁以上人群中。
然而,这一认识正在悄然改变。2019年5月,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胃肠病专刊》(BMJ Gut)的荷兰研究与一项发表在《柳叶刀·胃肠肝病学》(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的法国研究发现,越来越多50岁以下的年轻人被诊断出患有肠癌。尽管年轻人的病例总数很低,但研究强调,20至29岁人群的发病率急剧上升。研究人员尚不清楚为什么肠癌会呈现年轻化趋势,但表示可能由肥胖和不良饮食习惯导致。
摄图网
2019年3月,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寿儒说:近年来临床上30岁以下的青年白领罹患大肠癌的比例逐渐升高,约占总患病率的10%。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高发年龄为45岁左右,较欧美等国家提前了12-18年。
据2019年11月广州日报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荣誉院长汪建平教授指出,2019年上半年,中山六院完成结直肠癌手术2051例,其中30-40岁患者占6.47%,40-50岁患者占15.32%。
预防结肠癌,你可以做什么?
埃默里大学CancerQuest网站指出,影响结直肠癌发展的风险因素有:
· 家族结直肠癌病史
· 个人慢性炎症性肠病史
· 年龄
· 富含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谱
· 过量饮酒
· 肥胖
· 缺乏运动
· 吸烟
· 微生物组成
摄图网
中南大学内科学在读博士(知乎ID: 聂三)认为,注重结直肠健康是每个人应该记住的事。他简明扼要地提出了6个“灵魂拷问”和9个“必做要点”。
6个“灵魂拷问”:
1. 我家里有人得结肠癌吗?
2. 我是否经常感到腹痛腹部不适和大便不好?
3. 我是否有血便?
4. 我是否经常吃不洁净的食物(外卖、剩菜、霉变、腌制和腊味……)?
5. 我生活的地方是否结直肠疾病很常见?
6. 我有定期体检吗?
摄图网
9个“必做要点”:
1. 我有结肠癌或者其他结直肠疾病家族史,那我要引起重视,定期体检。
2. 如果有经常的腹部不适和大便改变,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3. 体检项目里包含基本的大便化验和肠镜检查。
4. 饮食多样,包含粗粮、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少吃外卖、剩菜、霉变、腌制和腊味。
5. 避免居住在一些环保不达标的重化工企业或者缺乏生活净水能力的高风险地区。
6. 35岁以上建议至少做一次肠镜,发现肠道小息肉要及时复查或者切除。
7. 累积多发息肉一定要定期复查。
8. 大便隐血是最简单的筛查手段,阳性不代表一定有问题,但提醒你有可能有结直肠问题。
9. 切勿迷信广告里的排肠毒、洗肠、清肠等忽悠,正规医院医生才是你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Ecology)生物信息学博士(知乎ID:浩浩耗)也表示,增加结肠癌患病风险的因素包括抽烟喝酒,腌制肉类(腊肉,腌肉,香肠等)/红肉摄入和肥胖。应多吃蔬菜水果,鱼,坚果,谷物,多运动,补充维生素和钙。此外,如果患有II型糖尿病(高危因素多与结肠癌类似),或肠道被一些特殊微生物感染(梭杆菌属,拟杆菌属等),患结肠癌的风险也会相对升高。
结肠癌的各级预防手段:
I级预防: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的运动,饮食结构调整,减少吸烟喝酒频率与量,减肥。在药物层面,也有研究发现,日常服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也能减少结肠癌患病风险。
II级预防:目前全球公认最有效的肠癌筛查手段就是结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早期腺瘤或大息肉,可以考虑直接手术切除)。目前国内也在大力宣传筛查,但由于这项检查过程令人不适,所以吓退了很大一波人。
III级预防:到了这一级已经算预防失败了,只是尽可能减缓病人的痛苦以及避免复发,因此其手段跟I级预防差不多,只不过相比起来,个人状况可以说已是天上地下了。
“如果父母超过50岁且从没做过结肠镜检查,说服他们去做一次。”他建议。如果结果无碍,至少接下来的3-4年可以不用再做了。还有一些替代筛查方式,比如粪便检测,直肠指检,以及刚兴起的结合结肠癌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基因组甲基化的一些筛查。但这些筛查方式都有各自的短板,比如指检只能检测到肠壁很短的范围,便潜血会受痔疮的影响很大,甲基化产品还没有经过大量的数据验证等。
他认为,目前结肠癌已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结肠癌的预防筛查手段还会进一步往精细化上发展。如何基于个体的不同健康数据(比如年龄,基因易感性,生活方式,体检结果等)来综合判断个体患病风险,应该是近年来筛查的重点。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提前进行筛查。照这个思路,目前主要依靠年龄来指导筛查的医学指南,应该很快会迎来一轮巨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Bray F , Ferlay J , Soerjomataram I ,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8, 68(6).
2. Sierra, Monica, S, et al.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J]. Gut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2017.
3. Kasi PM, Shahjehan F, Cochuyt JJ, Li Z, Colibaseanu DT, Merchea A. Rising proportion of young individuals with rectal and colon cancer. Clin Colorectal Cancer 2019; 18: e87–95.
4. Jess T, Rungoe C, Peyrin-Biroulet L.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10: 639–45.
5. Botteri E, Iodice S, Bagnardi V, Raimondi S, Lowenfels AB, Maisonneuve P. Smoking and colorect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JAMA 2008; 300: 2765–78.
6. Cai S, Li Y, Ding Y, Chen K, Jin M. Alcohol drinking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death: a meta-analysis. Eur J Cancer Prev; 23: 532–39.
7.Kramer HU, Schottker B, Raum E, Brenner 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olorectal cancer: meta-analysis on sex-specific differences. Eur J Cancer 2012; 48: 1269–82.
8. Nakatsu G, Li X, Zhou H, et al. Gut mucosal microbiome across stages of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Nat Commun 2015; 6: 8727.
9. Kwong TNY, Wang X, Nakatsu 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acteremia from specific microbes and subsequent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2018; 155: 383–90.e8.
10. Lin KJ, Cheung WY, Lai JY, Giovannucci EL. The effect of estrogen vs. combined estrogen-progestogen therapy on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tJ Cancer 2012; 130: 419–30.
11. Algra AM, Rothwell PM. Effects of regular aspirin on long-term cancer incidence and metastasis: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evidence from observational studies versus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Oncol 2012; 13: 518–27.
12. Lauby-Secretan B, Vilahur N, Bianchini F, Guha N, Straif K. The IARC perspective on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N Engl J Med 2018; 378: 1734–40.
13. Schreuders EH, Ruco A, Rabeneck L, et al.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 global overview of existing programmes. Gut 2015; 64: 1637–49.
责编 | 苏暄 亦一
➤ 线上问诊融合家庭医生新模式来袭!医生职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一名女患者大闹北京积水潭医院,现场令人气愤! ➤43岁女性病重送入ICU,发生魔鬼般的并发症,医生感慨命运的捉弄 ➤多地发文,低学历医生清退潮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