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又一名医生猝死,年仅41岁!忙到没跟妻子拍过一张生活照
导读
一位好医生,应该能救人,更应该能救己。
12月8日,河南汝阳县中医院外科医生李晓宁,猝死在家中,年仅41岁。
李晓宁医生的爱人宋阿红,也是汝阳县中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据她说,早晨自己从急诊科下班回家,发现李晓宁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感到不对劲,仔细一看,才发觉已经没了生命迹象。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宋阿红眼中的丈夫和医院同事眼中的李晓宁,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特别敬业,特别繁忙,特别劳累,经常加班,深夜手术到天明是家常便饭,特别繁忙。
忙到什么程度?
从妻子宋阿红的一句话中可窥见一斑。她说,丈夫去世后整理照片才发现,除了身穿白大褂的工作照外,他们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合影过一张生活照。
视频截图
41岁的年纪,人生盛年,梨花正开放。单位的一株草,家中的一片天。这起医生猝死事件,有两个问题引人注意:
一、此事发生在本月初的8号,如今过去二十多天,业内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可见,大家对于这种“医不自医”情况,已经麻木了,见怪不怪了。
即便是同行用生命也很难唤醒大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爱惜了。可知医疗行业的“内卷”化有多严重,想要立足发展,就必须拼命努力,其他的无暇顾及,也无法顾及。这就是对于医生猝死,而造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原因之一。
二、李晓宁医生是猝死在家中的。
虽然妻子、同事都认为他是由于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过度劳累导致。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他并不是猝死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很可能连个工伤都评不上。这也成为了近年吐槽特别多的一个焦点。别说李晓宁医生是倒在家中,就是倒在手术台上,如果抢救时间超过了48小时,也都不在工伤时间范围。
大家还记得天津的王一医生吗?2019年5月2日,同样只有41岁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王一医生倒在手术台。医院全力抢救,直到5月15日撒手人寰。但由于抢救时间超过48小时,不能评为工伤。
然而,虽然猝死的医生身后事多是泪沾襟,令人心寒,却仍然挡不住一个又一个医生拼命前行。
为何?
因为,医生频繁猝死看起来是和工作时间过长有关系,其实,深层原因是我们的初级医疗制度不完善所致。
一方面,我们的诊疗制度强化了对患者权益的保护,却忽视了医护本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弱化了对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保护。大家可曾看到有哪一家医院,因为医患比例严重失调而停诊?医院更多的做法是不停的加号和无假日开诊。这些无不都是以牺牲医生正常的休息时间为前提。
在超长的工作时间和超强的工作压力下,临床一些医护人员,就像被医院行政的辫子抽打着不停旋转的陀螺,难以将息。长时间的无法拥有合理的作息时间,健康问题便日渐凸显,过劳死已经成为了中国医生的无声杀手。过劳死也已经不仅是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医疗体制问题。
另一方面,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造成心理工作压力难以承受之重。有一篇研究过劳死的文献综述发现,工作压力会增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的分泌,这些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及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而临床工作中的压力和不断伤医事件都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大了医护的社会心理压力。
可以说,中国医疗的优越性是以牺牲医生的劳动价值、正常休息为前提的。这一点丝毫毋庸置疑。大家都只看到了“看病难,看病贵”,却无人重视“医生苦、医生累”的问题。
但是,大家是否想过,如果医生自己的健康都难以得到保证,这绝不仅只是给医生自己带来危险,对患者也是一种风险。因为医生过劳有可能增加对病人的误诊、误治等医疗风险,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医疗纠纷的机率,加剧了医患矛盾冲突。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医生压力更大,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医学老前辈说“德不近佛”不可为医。何为佛?就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甘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精神。拼命工作是值得敬佩,但是把命给拼没了,却是令人扼腕,也实在是不值得提倡的。正如批判的武器,抵不过武器的批判,要想奉献越多越大,活着是第一条件。
逝者已逝,生者警醒!一位好医生,应该能救人,更应该能救己。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