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医学教育一定是要先谈质量再谈数量
导读
要想搞好医学教育,必须要让学医者、从医者能够看到灿烂的职业前景!
王辰院士:庸医之害胜于无医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再次谈到医学人才培养的问题,引起了行业的关注。
据央视报道,王辰院士表示,要想搞好医学教育,必须要让学医者、从医者能够看到灿烂的职业前景,使优秀的高中生愿意学医、从医。
而另一方面,王辰认为,培养医学生,必须符合医学教育规律。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是医学方面的通识性教育,而目前一些专业在本科阶段划分过细,使医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接受到应有的通识性教育,未来的素养、能力都受到影响。
“医学一定是应该在医学院的主要专业,就是临床医学专业之后,才可以分出像儿科、像精神,像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等这些专业,这是医学教育规律的要求,我们不应该去违反这个规律。”王辰院士表示。
提及近年来各地举办很多医学院,但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王辰认为,医学以及医学生的问题,一定是要先谈到质量之后才可以谈数量。
“庸医之害胜于无医。医学是一个最需要高度的智商、情商、最高度技能的这样一个行业,它也最不容错。所以古来就讲,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王辰表示。
据了解,王辰院士一直关注国内的医学教育现状。在多次会议中都谈到这一话题,并且在寄语协和医学院毕业生时,也提到医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王辰院士可谓殚精竭虑。
在王辰的推动下,从2018年9月开始,北京协和医学院借鉴国际经验,正式实施“4+4”学制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允许非医学类本科生就读临床医学博士。王辰希望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教育改革,招收具有多学科背景,真正喜爱医学的优秀人才,培养出未来推动医学发展的高素质医师和医学界领导者。
在2019年的两会上,王辰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美国是几千人报考一所医学院,录取比例不足3%,“我们肯定比这个容易得多。怎么能够产生好医生呢?第一个,必须是一个良好的受教育对象,也就是受教育者学苗,他的素养必须非常优秀;第二个,教育过程是优良严格的;第三个,受教育之后他的职业前景是光明的,社会待遇各方面是高的,是受尊重的,这样才能够吸引到好学苗。”
科主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据《医师报》报道,在2018年4月的一场“第十五届中青年呼吸学者论坛”上,王辰院士的一段讲话发人深省。他强调科主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主任最大的失责就是科里没有培养后备人才。不仅对不起医院,也对不起学科发展和事业。
作为科主任,当别人的命运越来越多掌握在你们的手里时,不要存抑制之心。有的科主任看到年轻人(能力水平)与自己有差距时,会有提携之心;当年轻人离自己较近的时候,陡升抑制之心,马上设置“天花板”。这也是心理学的规律,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但是要学会控制,不要胸怀小到把自己变成糊涂人,变成一个愚妄的人。
在其看来,科主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主任最大失责就是科里没有培养后备人才。不仅对不起医院,也对不起学科发展和事业。德为才之帅。人与人最根本的差别不是“才”,永远是“德”。
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让年轻医生更好成长
王辰认为,目前,在很多医院,即使已经接受长时间规范化培训的年轻医生在完成规培后还是不能独立看病,而是又回到以住院医师身份继续承担类似规培医生的工作,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年轻医师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让参加规培的医学生对规培后的职业前景不清晰明朗,由此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过慢产生焦虑感。
清晰地设计年轻医生的职业发展至为重要。建立主诊医师负责制,可以与住培、专培制度有机衔接,让规培结业后的年轻医生立即担任主诊医师,独立诊治患者。
医生要培养六大核心能力
2019年7月,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毕业典礼,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王辰院士深情鼓舞协和学子们,鼓励学子记住并更加深切地领会“医生的六大核心能力”,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注重和提升这些能力。
王辰称愿意用此刻珍贵的时间,让大家记住并更加深切地领会“医生的六大核心能力”,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注重和提升这些能力。
一是病人照护(Patient Care)
首先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同情心和悲悯心,这是做医生和护士的根本点。
同时,这种care是专业性的,是学术性的、技术性的,必须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用正确的思维和方式、方法,实施对病人利益最大、弊端最少的照护。
二是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
医学知识大家学了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长中。
医学知识中,科技是基础性、主流性的,但医学绝不仅仅限于科学和技术。大家也要知道,科学不尽神圣。
医学既是科学,也是多学,更是人学。包括科技、人文、艺术在内的多学科知识才能够支撑起医学大家。如果说,前期学校是以科技为重点对同学们进行的教学和训练,在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不足的话,那么在今后,你们要努力去掌握远不止科技的综合的知识和技能。
三是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
被传授的东西,或知识,或技能总是有限的。基于工作实践的学习、领悟、研究和改进是大家毕业以后最重要的能力提升方式,特别是在医学、护理学等临床医学领域。
实践是最重要的,医学不是一个纯逻辑、纯理性的世界,简单的逻辑在这里不一定应验,多元的因果也难于精确估计。很多规律也都难以名状。
同学们要在已经学到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经验,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产生自己的感悟。
医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有感悟力的学问,协和毕业生必须在基于实践的研究能力和感悟力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才能卓越于众。
四是人际和沟通技能(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医学工作是一个团队工作。
医学知识如此复杂,个性与社会因素纷繁各异,防诊治工作需要广泛协同,做好人际交往和有效的交流沟通不是易事。将复杂的病情、医学问题向医学知识匮乏的病人及其家属清楚地介绍,良好地沟通治疗方案,取得理解配合至为重要。与团队成员、业界、社会各界的交往、沟通同样是取得良好工作效果的关键。所谓的Interpersonaland Communication Skills不只是技能技巧,这而是医者必备的能力与素养,必须有意识地学习和修炼始得。
五是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
何为职业精神?
老师们教你们的时候是不是多次传授和强调过职业精神呢?我想会的。但强调得够吗?大家能够理解领悟并且奉守吗?
我想这又是一个在毕业时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职业精神的源自悲悯之心,源自品德修炼,突出表现在发生利益权衡的时候,克服了懦弱、懒惰与个人利益,真正把病人利益、医界的执守与荣誉放在优先位置,这就是职业精神。
当SARS出现的时候,只因自己是身披白大衣的职业人士,于是就上了前线。当时根本不知道是病毒、细菌还是什么未知病原体,不知其传播、致病规律,知道的只是危险,知道的只是患者和社会需要,于是作出挺身而出的选择和行动,就是我们的职业精神所在。
六是基于体系的工作能力(Systems-Based Practice)
什么叫基于体系的工作能力?
就是大到社会、中到卫生行业、小到医院科室,你在所处体系里面,利用其中具备的条件,创新其中不具备的条件,迎对其中的矛盾困扰,所能做和做成的事情。
你们毕业后,到条件好或不好的医院、学术强或不强的科室,做医生或护士,在你遇到的心胸大或不甚大,能力强或不甚强的上级医生、护士长、科主任所构成的人际环境里面去工作,你是否能"如鱼得水",至少能够适应环境地有效工作,这就是基于体系的工作能力。
责编 小脉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