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一名男医生,相亲失败的原因竟是因为它?冤!太冤啦!

医脉通medlive 医脉通 2022-09-21




导读

这是咋回事呢?


来源:医脉通
作者:顿度李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笔者的一个朋友,某二线城市三甲医院的一名30岁男医生。近期由于父母压力,频频被迫相亲局。


经过几次相亲之后,他便和笔者进行了一番吐槽,并说起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次他和一位父母介绍的女孩相约吃饭,本来之前通过聊天还挺有好感的,见面之后也是相谈甚欢,可是没想到吃了一顿饭之后,这个女孩咋样都不理他了。


如此操作可不得让这位朋友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厚”着脸皮问自己是怎么就“冒犯”了她?


不过,最终得到的答案可能会让大家大吃一惊——女孩说他吃饭吧唧嘴,她听着抓狂(笔者作为他的朋友可以摸着自己的良心说,其实还好,常人可以忽视的程度)。



可这样的话,这位男医生心里难受了,以前被人拒绝的理由可以说我们太忙啦,可以说我们顾不上家,甚至可以说我们容易猝死,可吃饭吧唧嘴这个理由也太冤枉了吧!


笔者听了,也觉得冤,确实冤!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朋友又找到笔者,并说:我终于知道真正的原因了,那个女孩其实对吧唧嘴这种声音特别敏感……怪不得吃饭时她的脸上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表情……


这是咋回事呢?我们现在来揭晓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上午忙忙碌碌工作,忍受饥饿,终于熬到了饭点,心想美滋滋的吃顿好的,不想刚准备动筷子,却听见同桌吃饭时吧唧、吧唧嘴的声音,心中怒火直冒,恨不得下一秒就把TA嘴巴给堵住。


 

另外,让人抓狂的不止吧唧嘴,可能还有以下的声音:金属勺刮过金属餐具、指甲刮黑板、汽车的喇叭声、婴儿的哭闹声、电钻、频繁的敲击键盘、有人走路拖拉鞋子、清嗓子……

 

啧啧啧啧啧……


 

这些声音对于普通人而言虽然难听,但还可以忍受,而有一些人则会异常厌恶这些声音,他们在遭遇这些声音时,会引起以愤怒为主要情绪的负面情绪,并对这些声音产生强烈的回避反应,同时躯体内外会感受到紧张和压力,引起各项生理指标(如心率等)的变化等。


这些人很可能患有:恐声症!


上文中那位男医生的相亲对象也是有这个问题。

 

恐声症,也被称为“选择性声音敏感综合征”,最初是由听力学家在2001年提出。类似前文所说的这些“特定”的声音也叫“触发音”,会激发个体强烈的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觉醒。这些声音通常从儿童时期就被识别,往往由他人产生,包括咀嚼声、鼻子嗅探声、呼吸声、口哨声、手指或脚敲击声。


 

另外触发声音并不一定要由人类产生,也可能是火车或飞机发出的噪声以及动物发出的声音,都有可能使个体产生恐声症反应。

 

除了听觉刺激外,对特定动作的观察也会引发个体强烈的反应,比如看见有人把指甲放在玻璃上,有人在不停的抖腿……

 


你和你身边的朋友对上述的触发“音”有感觉吗?


千万不要觉得恐声的人离我们很远,恐声症在美国本科生中达到临床意义水平的比例为 19.9%,在中国本科生中达到临床意义水平的比例为 16.6%。青年群体比中年群体的恐声症严重程度高,高等学历个体比低等学历个体的恐声症严重程度高,从事脑力劳动个体比从事体力劳动个体的恐声症严重程度高。

 

那么,在恐声症的过程中,人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了?


开始时往往有生气或厌恶的情绪反应,但很快升级为极端情绪,如愤怒或仇恨,这种愤怒情绪引发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控制丧失感,往往会造成恐声症患者巨大的痛苦或对日常生活产生极大的干扰。


 

恐声症患者通过回避社交场合选择戴耳机或产生其他声音的方式来应对恐声症的触发刺激,从而导致社交能力严重受损。

 

恐声症患者在生理上会感受到胸部、手臂、头部或者全身压力以及肌肉的紧张收缩,引起出汗、呼吸困难和心率、或体温的升高,也有一部分患者会报告他们会经历胃肠收缩、性唤起、排尿冲动和感到胸腔内有莫名的运动等体内活动反应。



有部分恐声症患者当他们恐声症发作时,往往会采取指向自我的伤害式暴力行为,而没有指向外部或他人。

 

关于恐声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不过目前有研究显示,引发恐声症患者不适的触发音,增加了个体负责处理情绪和内感受器信号的大脑前脑岛皮层的血液和氧气水平,即触发音与大脑前脑岛皮层及负责处理和调节情绪的区域网络存在连通性。

 

也有研究指出,恐声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在一名女性恐声症患者的治疗中发现,她至少还有7名家庭成员有类似的恐声症症状。

 

关于恐声症治疗方面,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和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运用最多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不过值得提出的是,只要是以人为中心,以科学为基础,能起到一定治疗效用的方法,都可以用于恐声症的治疗中。


 

回到文章开始时的场景,在公共场合,如果我们的某些举措,确实影响到了他人,那我们是否可以适当的“克制”,以减轻恐声症患者受到的“折磨”。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对于恐声症患者来说,这朵玫瑰,只需要吧唧嘴的声音小一点。

 

最后,希望随着人们的关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未来的某一天,恐音症患者能回归正常的生活,也希望笔者朋友的扎心相亲经历能够少一些。

 

参考文献:

[1] 王楠桐. 大学生恐声症症状的心理及神经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 史菊芳. 中国社区样本恐声症症状及其心理生理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 余炎林,张剑宁,Aazh H,Landgrebe M,Danesh AA.《认知行为疗法减轻、听觉过敏及恐声症所致痛苦的现状》摘译[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1,29(01):117-119.


责编 亦一 敬敏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


➤ 《中国医生》上映,钟南山几度落泪,张文宏称挑不出“毛病”,可有一个群体却表示受到了伤害……

➤ 所有的知情同意都不让子女签!从医20余年,我遇到一位最容易沟通的老人……

➤ 用苏打水冲洗阴道就生男孩?我找到了这个谣言的“罪魁祸首”

➤ 最新变异株Lambda来袭!传播力或超“德尔塔”,30多个国家已“沦陷”,英国宣布“躺平”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