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知“克感敏”,被患者质疑素养不行……这次我站患者!
导读
真正让你无所不能的,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笔者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来自于一位网友的发问:他在就诊的时候,跟医生提到“克感敏”,而医生一脸不耐烦的说:“克感敏是什么?没听说过。”
图源:知乎截图
他顿时就觉得医生素养不行,于是便在网上提问。结果当然是不出意外的,被各路大神教做人了。
特别是回答区一句“医生也不是小浣熊,整不出你要的其乐无穷”把笔者给逗笑了。
那这样说对吗?
对的,站在医生的角度,那是相当对的。上了十几年学,这个病人从进门那一刻,我就知道用什么药什么效果几天能好。所以他提的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点也不重要。
但如果站在病人角度呢?
不对。
像提问者这种把“克感敏”当医生水平检测器的,在真实的社会中占了一半以上。在来就诊的人群中,更是高达75%。
为什么呢?
因为他可能没有经受过相关的健康教育,对于看病还停留在“上次我吃了一颗药就好了”的阶段。因此,病人此刻心里嘀咕的是:这个药这么神奇,这医生都没听过,估计没上几年班吧?
不过,这次还好是个“软柿子”,只是回家上网搞事情,要是遇到个硬茬,出门拿手机就投诉你。
投诉就伤感情了!
不过,再反过来想想,为什么有些老医生的医患关系就很和谐呢?
我们知道,很多基层医院的老门诊大夫,还活在桃花源里,不知有靶向,无论pd1,对疾病的治疗还停留在组织器官那一阶段,知识可能十年都没更新,但看他门诊的病人依然门庭若市。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病人主体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虽然可能不会也不懂,但却很自信,觉得自己吃过的盐比你看过的盐还多。而医患沟通的重点在于前期沟通,一定要获取病人的信任,而老医生本身有皮肤加持,再加上经历过那个缺医少药的阶段,一些老药名都如数家珍,自然沟通顺畅。
那也有人会说,我把病看好就行了,为啥要管这么多?
这个想法也是错误的,等你坐门诊了,你就知道,门诊能看的病,都不是什么大病,但门诊这个过程,是你树立口碑、吸引病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就是要硬实力软实力兼顾。
学历、科研水平、知识深度都是你的硬实力,但也不能因为硬实力太硬忽略了软实力。
你说你哈佛毕业,没有用,人脑子里不是你真牛,而是在想哈佛到底是几本?
你说你的文章知网可查,也没用,人家可能听成知乎,还说自己孙子发了几个图就千赞了。
真正有用的,就是你的沟通能力,更简单来说,你的知识面要广于你的病人,像是一些老词,是一定要会的,比如降压灵、颅痛定、扑热息痛、磺胺,都是要大概知道一点的,甚至一些中成药、中药,像是降糖灵,或者解百毒的甘草也要懂一点。这样沟通的时候,才会更顺畅,才会少吃投诉。
哦,对了,投诉可不可怕?
电视里经常演病人投诉医生,结果这个医生品学兼优业务水平过硬,医院不能把他怎么样。但其实,你吃的投诉多了,就增加了医务科的工作量,就会引起医务科主任的不满,紧接着你的主任也就不满了,谁管你对不对啊,没哄好病人,你就是不对。
最后的结果呢,就是麻溜地给人家道歉。
我们当医生,就是和人打交道,就要多学,无论是以前的知识,还是现在的知识。学的多了,自然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对宏观思考的逻辑有自己的认知。
既要明白世界的多样性,也要明白事物的两面性,更要明白自己的局限性,能理解周围的人的想法,但也会坚守自己内心的坚持,才能做一个好医生。
医生毕竟生活在一个需要入世的社会。只会细数P53 的点突变,和c-erbB-2扩增的医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活不下去的。一个真正的医生,明白一些东西的重要性,也就会明白一些东西的必要性,才能够做一个入世的强者,出世的智者。
所以说啊,哄好病人很重要,想把病人哄好,除了课本,还是要多和老医生取取经。
最后,希望大家明白:真正让你无所不能的,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
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
将医脉通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
精彩回顾
➤ 从医多年,我遇到一位最公正的110出警人员:好好的人,谁会来医院?
➤ 最新!张文宏博士论文被举报的调查结果公布:那些搞事情的人终于要遭报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