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科要求各科室自主制定治疗指南?医生:你还真瞧得起我……
导读
不按国际/国家权威指南治疗,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近日,一位微博昵称为“莲子白衣”的网友爆料称,其所在医院医务科要求各科室制定自己的治疗指南,不可照搬国内外现有内容,并要求科室写出对现有国际指南的修改内容和理由。
图源:微博截图
这一要求引发了医疗圈热议,治疗指南一般由最权威的科学组牵头,带领各专家经过严谨且规范的步骤制定出的高质量指南。临床指南作为综合当前最佳研究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的文件,是确保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让普通医院的普通医生去修改甚至撰写其所在领域的最高水准指导性文件,这无疑是开了个国际玩笑。
不过也有网友提出,医务的本意估计是想让科室根据现有指南,制订符合科室实际情况的诊疗常规或诊疗方案,但因为缺乏专业性,导致用词不准确。
据了解,2021年5月,广东省卫健委印发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广东省实施细则》就明确,各科室根据本专业临床诊疗指南和行业标准制定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并及时更新。
同年海南也发文,要求医疗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指南及相关变化,建立临床各科室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及时更新各科室的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员工知晓并落实。
由此可见,这个看似离奇的“要求”或许只是场“乌龙”,但它却无意间释放出一个信号——国家对于诊疗指南的要求正在提高。
相当一部分治疗指南或不适合中国国情
临床指南是诊治病人的重要依据,为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实践的推荐和建议。尤其是国家和国际指南,一旦推出,会影响千千万万个医生,继而影响更多数量的病人,对一个国家的医疗影响重大。
众所周知,就绝大多数疾病而言,多是欧美等国率先推出临床指南,然后我国拿来借鉴。因为不同国家的疾病谱差异很大,疾病的人群分布也不完全一致,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更是差距甚大。
在借鉴国外指南时,要特别考虑对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影响。比如,如果将美国2017年的高血压指南直接用在中国人群,那么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将翻一倍,从3亿增加到6亿,全国近一半人口都将带上高血压的标签。哪怕只是其中一部分人使用降压药物,对我国医疗和医保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承受的。
除此之外,对于同一疾病,很多机构都在制定自己的指南,而且经常会给出不同的建议。固然,这一现象可能是源于对研究结果解读的不一致,尤其是对疗效大小的可取性上的判断,以及混淆了干预在次要替代结局和重要终末结局上的效果等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间接说明了国际权威指南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
退一步讲,抛开国外不提,我国的医疗资源也呈不均衡分布,城乡差异突出,南北区别显著,简单粗暴地采取相同诊疗方案并不是负责人的做法。如何充分体现病人的利益,是指南制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此,根据行业权威指南并联系现实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本科室的诊疗常规或诊疗方案将是我国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设想很美好,实践需谨慎
将国际诊疗指南本土化,使其更契合我国医疗实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但真的那么容易吗?
首先,像文章开头那个医务科的做法显然有些形式主义。因为不是所有医院、所有科室、所有医生都有修改诊疗方案的必要和能力。
就像图中网友所说:“我们三十八线的医生何德何能可以制定科室的临床指南。”话虽有玩笑成分,但真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对于绝大多数资历浅的普通医生来说,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将这些任务强行分配到他们头上,收获的也只能是潦草的应付。
图源:视频截图
想要实现“指南本土化”这个浩大的工作,各地、各医院的资深医生乃至主任、副主任才是真正的“主力军”。
根据依托他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制定出最适合所在地、所在科室的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完成后再请国内权威专家进行详细评审,只有这样建立的方案才有落实的价值。
不过先在这里泼一盆冷水,即便如此,制定出的方案大概率也是“吃灰”的命运。原因很简单——不按国际/国家权威指南治疗,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简而言之,设想很美好,但在实践上仍需谨慎对待,从避免形式主义到完善法律保障再合理监督,中国诊疗机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精彩回顾
➤ 65岁患者术中麻醉后死亡,医院诊疗过程中存在哪些过错被判承担45%责任?
➤ 10年过去了,基本工资反而降了!两年前承诺的“同工同酬”都去哪了?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