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医生带学医的儿子进手术室观摩引热议!这事你怎么看?
导读
医患并不是居高临下的关系,而是共生的。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乍一看感觉这事儿弄不好就是在医患关系的雷区上“蹦迪”,可得好好看看事情的原委。
这篇帖子随后被放到知名问答平台,虽然回答不多,但既然有疑问就会有解答。
原来,进的手术室是异位妊娠的手术,暴露的主要是腹部,并非隐私部位,更何况还有无菌布层层覆盖。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想法,将我们的关注点带偏。就像此事,其实,说白了就是医患信息不对等导致的误会。
手术观摩是否可以拍照发朋友圈?
首先,这个事件更应该被注意到的并不是见习的合理合法性,而是该医学生把这次的观摩经历拍照发朋友圈,侵犯了患者隐私。
我们在进入临床的第一课,带教就有强调过:不要在公共场合讨论患者病情,暴露病人隐私。社交平台也是一个公共平台。可以理解大一大二的医学生对临床工作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第一次进手术室肯定也是心情激动的。但换位思考来说,大部分人,尤其是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肯定对手术时被拍照还上传网络无法接受。
实习,也就是可以实际动手操作的时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过,还有一种见习的学习方式介于实习与理论课之间,简单来说就是不让你动手操作,但可以站在旁边观摩学习。
低年级医学生可否进医院见习?
就普通网友或患者方面来说,其实没必要纠结那位医学生是不是有个医生父亲“走后门”,因为就算是家里没有医学背景的医学生也可以通过办理正规手续提前接触临床。甚至有的医学院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见习,叫做早临床接触的社会实践。
手续也不复杂,在学校先申请一份在校证明或者见习推荐信,上面写明个人信息和见习医院及时长,然后盖章生效即可。到了见习医院联系人事部或医务科,拿出推荐信备案,确定见习科室就可以了。
虽然大部分时间只能观摩,但笔者认为见习阶段也不是完全没意义的,一来可以巩固和提前接触新知识,二来有趣的临床见闻也可以加深学医的兴趣,三来体验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过程是怎样的。
读大学时,笔者也在大一时去到医院见习,带教老师虽然觉得太早到临床了,但还是很认真在传授经验,也让笔者试着去问诊写病历。而这些东西是后来大三才接触的课程,所以后续学起来轻松很多。
新闻事件中的医学生是不是走正规渠道不得而知,但确实医院是允许接纳低年级医学生见习的。很多三甲医院墙上公告栏上也会注明本院是教学医院,需要承担一部分教学工作的。
医疗行业的专业化程度高,而且很多规章制度也不是行外人能轻易理解。医患双方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对等,专业壁垒极高。
作为患者,需要和你的医生站在同一战线,才能获得做有意义的医疗决策,也需要理解如今高度发展的医学也是基于之前医患的共同付出和努力。去过大医院住院的很多人可能会发现,怎么自己动个小手术还黑压压来了一大群医生查房。其实临床教学任务也是部分医院需要承担的责任。继往开来,才能为临床提供充足的后生力量。
某患者有一次十分抗拒实习生给他换药,并要求主任给他换。主任非常淡定地来了句:“换药没什么大问题的,他(实习生)已经换过十几个了,水平可以的。再说了,小事你都不给年轻医生上手的机会,以后我死了谁给你看病?对不对……”
而作为医生,准备教学查房之前,首先你要事无巨细地做好患者的沟通工作,取得其理解与配合。哪怕只是简单让学生动手查体、问诊。不然,患者在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床边站满了医生,还以为自己得了什么重病。又或者实习生磕磕巴巴地重复问病史,还问的很唐突,惹得病人不快。之后便是交代一些医患沟通的注意事项给学生们,尽量避免冲突。
对于医学生来说,入学时一起宣誓的医学生誓言可能在学医初期感受不深,在逐渐向临床深入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医患并不是居高临下的关系,而是共生的。正如《哈佛医学生》一书中所言——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医生离不开患者的治疗反馈,患者离不开医生的技术支持。
责编 小脉 亦一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