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接连两天,2名医生离世!一个38岁,一个48岁

医脉通 2022-09-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江淮医学 Author 叶正松


导读

医生不是消耗品,抗疫就是战役,最大限度的减少战场伤亡,也是一种胜利!


来源:“江淮医学”微信公众号
作者:叶正松



据浙江温州当地媒体报道,5月31日,参加援沪抗疫一个月,刚刚返回结束7天隔离的温州瑞安市塘下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内科主任医师竺大义,因病去世,年仅48岁。



据悉,竺主任援沪二十多天,几乎每天都是凌晨起来,往返乌镇与上海之间,早去晚回,支援核酸采集工作,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这期间不能吃、不能喝、不能上厕所,因为脱水声音都嘶哑了,累得话都不愿多说。


可以说,上海的解封,是无数竺医生这样的医护人员死打硬拼出来的!


可以说,中国的抗疫能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是许许多多像竺主任这样的医护人员付出和牺牲换来的。


可以说,竺医生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倒下。早在1月份,河南省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王新华,在抗击疫情中,因连续13个小时运转医护人员和核酸检测物资,最终因劳累过度,猝死在了抗疫一线。


前天,有一个IP显示陕西的医护人员,也留言透露了一个消息说:6月1日,我院一名年仅38岁的优秀麻醉医生,猝死,医院泡都没冒一个!



医生过劳死,每年都有。


但疫情这三年,格外多一些。


医护人员不是消防员,但全民核酸采样就像是救火。


你看,连48岁的急诊科主任都被抽到核酸采集一线,其他医护人员的身心压力自更不用提。否则,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也就不会公开指出:“我听说有些地方,新冠病人没有死,我们的人(指防疫工作人员),累死了!”


现实中医护人员三年来,连轴转,除了去年稍微好一点点,今年以来,全国医护人员就几乎人人都忙到停不下来,连吃个安心饭,喝口闲心茶的时间都没有。


常态化抗疫之下,上到即将退休的老主任,护士长,下到刚规培结束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年轻,人人披袍执甲,奋战在核酸采集一线。很多人都是穿尿不湿在防护服里以解决三急问题。与真实战场的差距,只是没有硝烟而己。


眼下,高温闷热的酷暑季节来临,迎面扑鼻的热浪又双叒叕扑来。目前各地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压力都很大,因此顶着炎炎烈日,穿着密不透风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尤其是在户外,特别是对居家隔离管控人员上门做核酸检测时,一定要谨防中暑,避免不测。


医院领导,一定要根据年龄情况,合理安排工作班次;根据医院职工成员情况,科学形成轮岗轮休梯队,避免过度劳累;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繁重程度,及时为医护人员调休或安排带薪休假。


我有两点想法,不知对否,在这里说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核酸采集非要医护人员?


其实,疫情防控许多工作,不一定非要医护人员。


比如:做核酸。按照规范化流程进行培训核酸采样员,应该都可以完成。核酸采样技术含量不高,不应该全靠医院专业医护人员免费干,可以成立这样的专业单位负责干就行了。


医护人员还是让他们安心临床,治病救人吧!


哪家医院医护人员与职工比例都是一头翘。本来人就少,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抽出大批医护人员干这个,医院运行捉襟见肘。抽调一部分做核酸,另一部分人临床工作量也加大了,大家实在都太累!


从长远来看,疫情防控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在这个防控问题几乎都交给医院去完成,医院几乎都交给医护人员完成,势必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除了要完成临床岗位职责,还要承担抗疫一线职责,而医护人员也是普通的人。所以,是不是可以拿出更多的举措来,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共克时艰?


二、核酸采集防护可否进行分级?


是否没必要一个病例都没有的地方常态化核酸检测,也得在烈日下冒着三四十度的高温,还非要核酸采集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这不仅是浪费,也是僵化!关键还起不到理论上的防护作用。


当一个人热得头昏脑胀的时候,也是不由自主的时候,甚至带着手套擦脸上的汗都是有可能的。人快热死的时候,还会在乎感染什么新冠病毒?


最后想说的是:


医生不是消耗品,抗疫就是战役,最大限度的减少战场伤亡,也是一种胜利!


责编|亦一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全麻手术醒后有多社死?有多社死我不知道,反正我快被笑死了

➤ 在多家药企、4家医院工作过的他,酒后一番话让所有医生都沉默了……

➤ 上海疫情后遗症,比病毒更可怕!亲身感受后,一名医生说出了四大问题

➤ 新冠疫苗引发白血病尚无证据,但不良反应数据也一年没公开了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