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患者血糖都升到18了,凌晨叫醒医生却被埋怨!医护关系真就那么难处?

医脉通medlive 医脉通 2022-09-21



导读

毕竟疾病来临从不会挑时间,患者的生命安全大于一切。


来源:医脉通
作者:晗寒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凌晨五点,患者测空腹血糖18.0mmol/l,护士立刻告诉医生,医生却埋怨护士让他不能睡觉。”

 

你觉得这种行为合理吗?

 

这是知乎上一个护士提出的问题。

 

最后,这名护士委屈地提问:下次再遇到这种事,到底要不要通知医生呢?

 

图源:知乎截图

 

我们先从医学的角度分析一下——


 

空腹血糖18.0mmol/L,是否需要通知医生?


我们学医的都知道,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在3.9-6.1mmol/L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达到18mmol/L,就属于高血糖危象了,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容易出现代谢紊乱、发生并发症。

 

在医学上,有“危急值”这个概念。危急值是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出现异常结果,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

 

但各医院危急值报告范围有些许差异,部分医院规定,血糖大于22.2mmol/L才为危急值。当然,如果院方将血糖18.0mmol/L定为危急值,护士夜间发现需要立即报告医生,这是符合流程的,没有问题。

 

护士本身是没有处方权的,如果发现患者有异常后需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再由具备执业医师执照的医生来判断病情,下医嘱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

 

具体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干预、需采取何种程度的干预,均要由值班医生来判断,这本身就是医护的规程与职责。即便经过判断不需要处置,医生也应该下“继续观察”的医嘱。

 

及时汇报最终是为患者状况着想,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如果因为汇报延迟导致患者出现了危急状况,使其病情变化,失去了最佳抢救机会,这不管对患者,还是对医护,都是十分不利的。

 

即使是经验比较丰富的护士,在值夜班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指征,也需要向值班医生汇报,更何况有时候是初入职场的护士,无法独立判断病情。

 

当然这本身就是医生的职责与义务,与护士的资历也没有关系!

 

但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做到尽职尽责,如果碰到他们繁忙或者休息,再加上有的医生有时候认为病情无足轻重,很容易和值班护士发生矛盾。

 

而导致这场矛盾的根源是:医生值夜班,到底能不能睡觉?

 


医生值夜班,睡个觉到底有错吗?

 

长期夜班,是每一个医生的常态,其中的辛苦的确远超乎想象。

 

夜班,在普通人的理解中是半夜上班、早晨下班,需要一整晚彻夜不眠、随时待命。但医生真实的夜班是:一般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上午交班,如果出现突发情况或次日需要手术或手术连台,就要继续上班到第二天下午。每周1~2个夜班,持续24小时甚至48小时不眠不休。

 

这种经历,我想大多数医生都深有体会。

 

长期处在如此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到底能否保证医疗质量呢?可是,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根据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共有408.6万人。根据全国14.1亿总人口推算,每千人仅有2.89位医生。要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卫生技术人员中,作为基层医生重要组成部分的执业助理医师权限有限,大多数不能独立执业,需要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从事执业活动。

 

尽管《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为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但在医生与总人口数量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医生工作时限延长似乎是一个在所难免的选择。

 

甚至对于实习生来说,教育部也有过这样的通知“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除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及实习岗位有特殊要求外,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不得安排加班和夜班。”

 

再结合我国患者人群分级就诊配合度较低的情况,一线值班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非急诊、ICU的医生,夜班值班时如果没有突发状况,在处理完危重病例、病历记录后,选择稍作休息,这我们可以理解。

 

但如果夜间发生突发状况,作为医务工作者还是必须要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及处理。

 

毕竟疾病来临从不会挑时间,患者的生命安全大于一切。



医护双方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避免矛盾?

 

护士苦,医生累,这是医务工作者的宿命。在同命相连的处境下,怎样才能和睦相处呢?

 

首先,我们站在医生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针对夜间值班问题,医生可以提前下好一条随时接续使用的医嘱。如果发生其他突发情况,一定要立即下达医嘱,除了抢救紧急医嘱可口头执行外,临时医嘱必须需随用随下。

 

然后,我们站在护士角度来想解决办法。

 

有时,夜班医生并不是患者的管床医生,对患者情况了解不全面,护士可以改变报告模式。

 

比如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采用了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模式进行病情汇报。该模式精简、具有针对性,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程度、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这不仅促进了患者安全及团队协作,也提高了医护沟通效率。

 

当然,始终要坚持的一点是:但凡患者有任何突发情况,即使是不确定的突发情况,护士都要第一时间汇报给医生,医生也应在第一时间给予相应的处理。

 

医护关系,是临床上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医护关系是完善医疗行为的支柱之一,也是临床发展的枢纽之一。作为同一战壕队友的医护人员,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而非上、下级,互相包容、配合,提高业务能力,才是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医疗行业的人员短缺是无法迅速改变的,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出现这种情况。

 

但我们也要看见,近几年医护人员增长迅速,配合国家对医疗公益性的强调、医保系统的覆盖,未来前景依然是充满希望的。

 

其实,终归到底就是医护双方互相体谅的一个事,生活已经很苦了,何必自己人为难自己人呢。 

 

最后想问大家:你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可以分享在评论区,供大家参考。


责编|晗寒 苏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 意外撞见主任和护士长的“暧昧”现场,年轻医生动了辞职的念头|医学微小说

➤ 接连两天,2名医生离世!一个38岁,一个48岁

➤ 严查核酸!国家卫健委对采样人员、检测机构提出新要求

➤ 120延误派车致女大学生去世?求救通话录音曝光,接线员活该被网暴?

戳这里,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